隨著2025年進入下半年,全球創新與智財發展的脈動愈加緊湊。從各國智財局公布2026年度預算,到AI技術在產業鏈全面推進,再到地緣政治與永續議題的深刻影響,無不揭示智慧財產已成為科技、經濟與社會治理交會的關鍵戰場。《北美智權報 388期》聚焦多元視角,帶領讀者從政策數字讀懂戰略意圖,從法律案例洞察規範挑戰,並從產業趨勢探尋台灣的機會與風險。
從智財局2026預算看戰略
在全球競逐創新的浪潮中,各國智慧財產局的財政預算,不僅反映行政能量,更折射出國家科技戰略與產業結構的深層意圖。台灣經濟部智慧財產局(TIPO)、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以及韓國智慧財產局(KIPO),三者的2026年度預算案已陸續公布。規模雖有懸殊,但各自展現鮮明取向。USPTO延續其龐大的投入,凸顯美國欲在AI與生醫專利領域維持全球領先;KIPO則強化數位化與新興產業專利審查,呼應韓國半導體、通訊與機器人產業的需求;至於TIPO,則在有限資源下展現審查加速與國際連結的企圖,試圖讓台灣企業在全球創新布局中保持競爭力。這場預算之間的對照,揭示了不同國家面對未來產業挑戰的道路,也為台灣在政策選擇上提供值得深思的參考。
AI與智慧財產的交織爭議
隨著生成式AI逐步滲入各種應用場景,法律邊界問題持續浮現。美國2025年的Lehrman v. Lovo, Inc.案,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該案涉及使用真人配音員的聲音進行AI訓練,是否觸及商標、著作權乃至於形象權的侵害。法院的判決尚未定案,但已凸顯AI模型訓練數據合法性的核心爭議。這不僅關乎個別產業,更影響AI企業營運模式的正當性,恐將成為未來立法的推動力量。
商標法規的挑戰與啟示
在地老店的商標保護問題,長期以來是台灣產業界的痛點。許多歷史悠久的品牌,在爭取「著名性」認定上屢遭困境,導致難以獲得更高層級的保護。學界與實務界普遍認為,應放寬對著名商標的認定範圍,以更符合地方產業文化的實際需求。另一方面,網路銷售的興起也帶來新挑戰,侵權行為發生的時間點,往往因平台上架與實際交易的差異而模糊。法院在近年案例中強調,認定時點將直接影響權利人能否即時主張救濟,對電商經營者與權利人雙方而言,都需更加謹慎因應。
AI推動產業新局
AI應用的快速崛起,帶動先進封裝需求持續水漲船高。台灣廠商在半導體產業鏈的地位,使其成為這股趨勢的重要受益者。同時,人形機器人的應用也逐漸走向落地,預估2030年市場規模將超過460億美元,出貨量突破百萬台。台灣企業在零組件、控制模組與製造環節具備優勢,如何把握跨產業整合的契機,將是下一步的挑戰。此外,AI資料中心的布局持續擴張,美國《AI行動計劃》的推進,更顯示AI政策已成為全球競爭的戰略支柱。台灣產業必須從能源、硬體到演算法全面思考,尋求在供應鏈與市場應用中的切入點。
國際法規與產業趨勢
歐盟在2025年對設計保護新穎性的優惠期做出明確規範,EUIPO無效部門駁回T 6624案,確立了優惠期的範圍與適用標準。這項決定對全球設計產業有重大影響,特別是對於產品上市前需進行測試或市場調查的企業而言,更能保障其創新設計不被過早侵蝕。此外,在美國專利領域,Mylan Pharmaceuticals Inc. v. Merck Sharp & Dohme Corp.案,針對糖尿病治療藥物西他列汀的專利,深入探討「先占」與「顯而易見性」的界線,再度凸顯醫藥專利在創新與公共利益間的微妙平衡。
健康與社會議題
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即將發布「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並強調40歲就是預防失智的黃金期。隨著人口老化,如何透過公共政策、產業研發與社會支持系統共同建構防護網,已成為政府與社會的共同課題。這不僅是一份醫療指引,更是對全體社會的警醒。
地緣政治與產業風險
AI機器人的快速發展背後,卻存在稀土依賴與地緣政治風險的隱形枷鎖。無論是馬達、感測器還是高性能電池,都仰賴稀土供應,而稀土產業鏈高度集中於特定國家。這種依賴讓AI與機器人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潛在的供應中斷與國際政治變局,成為全球廠商不得不面對的結構性風險。
展會焦點
2025亞太永續博覽會將生物多樣性議題推向前台,強調企業不應只關注碳排放,更要將生態保護納入核心經營戰略。從製造業到金融業,越來越多企業將永續視為價值創新的驅動力。這場展會不僅是展示成果的平台,更是一場理念的交流與政策的實驗場,反映了全球企業逐步轉向全面永續管理的趨勢。
結語
《北美智權報 388期》內容從預算案到國際判例,從AI應用到生醫專利,涵蓋多元而深刻的議題,顯示智權與產業的連動已比以往更加緊密。台灣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角色,需要同時掌握政策脈動、科技突破與社會風險,唯有如此,方能在動盪與轉型的年代中,找到前行的確切坐標。北美智權報將持續為您追蹤下一波政策變化與產業布局趨勢,請加入會員訂閱《北美智權報》或追蹤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以便掌握最新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