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財局2026預算看戰略:TIPO、USPTO、KIPO比一比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0
19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全球主要經濟體對智慧財產局的投資規模,清晰且直接的反映了各國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上的不同戰略。邁入第3季,多國智財局2026年的財政預算已紛紛出爐, 且讓我們一探究竟。 筆者特別挑選了台灣經濟部智慧財產局(TIPO)、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以及韓國智慧財產局(KIPO)的2026財政預算案來研究,雖然三者在規模上差距懸殊,卻各自展現了鮮明的政策取向。其中美國是台灣申請境外專利最多的國家,而韓國則是在產業發展上與台灣有很多雷同的地方,值得台灣學習。

在進入正文前,先說明三點。首先,為了方便閱讀與比較,筆者把不同的幣值全換算成新台幣(匯率: 1 美元 ≈ 32 新台幣;1 韓元 ≈ 0.022 新台幣);此外,由於3國規模相差甚巨,因此加入了人口基數作為觀察點,而人口基數採 2025 年底預估值。最後,要注意的是,USPTO是自給自足的單位,主要收入來源為規費、年費及服務費…等等,而其年度預算為預估2026年收入後再編制的;而KIPO及TIPO則是收入上繳國庫,再提出預算案待國會通過後,由政府統一撥款。

圖1. TIPO、USPTO、KIPO 2026財政預算案比較;資料來源:各IPO 2026年財政預算案;整理製表: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備註1:金額統一換算為新台幣 (1 美元 ≈ 32 新台幣;1 韓元 ≈ 0.022 新台幣;人口基數採 2025 年預估值)。 備註2:TIPO及KIPO收入上繳國庫,再由政府統一撥款;USPTO主要收入來源為規費、年費及服務費,經費自給自足,無政府撥款。

總量比較(規模與人力)

從表1可見,美國USPTO 在規模上明顯領先,預期2026全年收入約 1,599億 (新台幣,下同),可使用總額約 1,500億,並維持/增加龐大的營運準備金與儲備。在員工人數方面,2026年編制為15,363名(含全職員工14,451名) 。當中,負責專利及商標的人數分別為13,597及1,767。 值得注意的是,專利審查人員高達11,814名 (全職審查人員10,995名) ;此規模代表美國USPTO以使用者付費模式支撐大規模審查、資訊系統、以及在地外擴展辦公網絡。

南韓 KIPO 的年度總預算約159.4億 ,較2025年增加4.2億新台幣,展現出政府以智慧財產為基礎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成長的強烈意志。其中,用於核心項目的支出大幅提升92億,較前一年增加11.8億,並在政策中強調透過預算提升來支援高品質審查、IP 融資與產業化支援。KIPO曾於預算案中提到多項中小企業與 IP 金融支持計畫,顯示資源配置除審查外,亦重視 IP 商業化與市場保護。至於人力配置方面,2023年年報顯示,KIPO專利審查員 (含發明及新型) 共876名、商標  (含設計)審查員共213名。

台灣TIPO在 2026 年度編列的總預算為47.5億,整體屬於中小規模。由於規模有限,TIPO 將重點放在提升行政效率與數位化轉型,包括建置 AI 智權服務平台、推動文件全面數位化,以及推行新創快速審查制度。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希望讓新創公司能在4個月內獲得專利審查結果,以加速創新成果的市場化。在有限資源條件下,TIPO 並未像韓國KIPO那樣投入龐大金融支援,而是以檢索服務與審查加速作為新創企業的主要支援工具。這是一種務實取向,企圖用效率與技術來補足財務資源的不足。至於人力配置方面,TIPO於2026編制員工共822名;此外,2024年年報顯示, 專利審查員 共391名、商標審查員共88名。

圖2. 台、美、韓三國預算反映不同國策定位 ;整理製表: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預算重點與策略導向

USPTO 的 2026 預算明確以「減少未審專利庫存與改善審查待決(pendency)」為核心目標。為達此目標,預算安排包括擴編審查人力(預算案中列出計畫聘用約 1,500 名專利審查員的擴編目標)、提升產出誘因、投入大量資訊現代化與 AI/自動化以強化檔案處理與檢索、並擴充區域外展辦公室以強化在地服務。USPTO 同時維持高額的營運準備金(operating reserves)以因應收費與需求波動。這反映出美方以「規模、人力、IT」三管齊下的策略來縮短審查時程與提升專利耐久性。

KIPO 在 2026 年度預算明顯呈現兩大重點:一是強化審查精準性與自動化(包含擴大 AI 在審查與行政流程之應用、增加先前技術查詢 / 分析資源);二是積極把智慧財產當作金融與產業升級工具(包含智慧財產評價支援、以專利為擔保之收購 / 運用資金、扶植「全球 IP 明星企業」等)。此外,KIPO 也特別加強對抗仿冒與保護韓國品牌的海外防護(專款打擊侵權與導入防偽技術、AI 偵測假冒品),顯示預算不僅為審查而備,也顧及貿易/品牌保護與產業國際化戰略。

TIPO 將2026年度施政與預算重點放在提升審查品質與效能、推動新創加速審查、數位化與 AI 化基礎建設(例如文件數位化、AI 智權服務平台、線上審查系統),以及推展國際合作與專利檢索服務等。預算案具體列出如「新創公司 4 個月獲得專利審查結果」、「建置 AI 智權服務平台並提供 6,000 次服務」等量化目標,顯示政策導向以提升國內中小與新創之智財能量與便利性為主。

具體項目(AI、數位化、人力與金融支持)之比較觀察

在 AI 與數位化投入方面,3國IPO皆提出相關支出與專案,但重點不同:USPTO 著重於支援大型 IT 基礎建設、系統現代化與以 AI 輔助檢索 / 審查流程的逐步採用,並以此降低未審案之庫存與強化資料品質;KIPO 以較高比重將 AI 明確納入審查自動化、先前技術查詢擴充與假冒辨識系統;TIPO 則以建置 AI 智權服務平台、文件數位化與專利檢索資源整合為主,強調提供業界直接可用的服務與新創加速審查的快速通道。三者在策略上可視為「大規模現代化(USPTO)」、「審查+市場防護與金融化(KIPO)」、「服務導向與新創友善(TIPO)」。

在人力與組織面方面,USPTO之 編制與擴編計畫顯示其以大量人力投入來短期改善產能;KIPO與TIPO 雖也投入審查能量,但規模與步調較為保守,且更傾向以技術工具與外部支援計畫(對中小企業的 IP 金融、商業化輔導等)提高體系效益。

韓國KIPO的經驗及政策參考

雖然KIPO與USPTO併列為5大IPO,但USPTO與KIPO的定位與政策取向則是截然不同。前者將本身定位為世界舞台,服務及業務目標多針對世界各國的企業及創新者,因此不管是在政策考量、系統建置、或制度考量上,都鮮少針對「美國企業」設計,而是一視同仁的以增強與促進本國人及外國人的創新發明著眼。至於在金融支持方面,由於美國的創投、融資制度本來就很成熟、風氣也很鼎盛,因此USPTO並未在此著墨。

反觀韓國則是許多政策都是從協助本國中小型業的角度出發而研擬出來的,像是為協助韓國企業掌握海外專利趨勢並順利取得國際智慧財產,KIPO新設了「海外專利審查制度分析」項目,提供對新興國家專利制度的深度資訊,協助出口導向型的韓國企業在海外市場中穩固其智財地位。

另一方面,韓國智慧財產金融市場於2024年突破2,206億,KIPO進一步擴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援,協助其以專利作為抵押獲取營運資金。支援智慧財產評價的預算於2026年將增至2.8億,而收購並運用以產業財產權為擔保的預算也將大幅提高至約3.4億。此外,KIPO持續推動「全球IP明星企業」扶植計畫,幫助具備創新潛力的韓國中小企業成長為具備出口實力的獨角獸企業,並建立專屬的海外智慧財產策略。

針對近年來韓國品牌在海外市場遭到濫用的情況,KIPO也提出明確對應策略。隨著「韓流」與韓國品牌在全球熱潮升溫,許多不明來源的產品仿冒韓國風格,如「漢江拉麵」與「金金燒酒」,引發消費混淆並損害品牌信譽。為此,韓國政府將投入2億用於打擊韓國品牌侵權活動,透過現場調查、警告信發送、提起民事訴訟與聯合申請等方式應對。

最後,為進一步提升研發效率與產業競爭力,KIPO計畫利用全球6.1億筆專利大數據,建立一個可自動分析產業智慧財產權資訊的平台,預算高達2.18億。此平台預計能即時辨識技術趨勢與核心專利資訊,協助企業與研究機構制定精準的研發與投資策略。同時,透過「IP導向的技術商業化戰略支援計畫」,政府也將主動介入,幫助創新技術商品化,預算規模為2.2億新台幣。

台灣政府可以學習到什麼?

筆者認為韓國最近十幾年在產業發展上與台灣有很多雷同之處,不少地方值得台灣學習。

首先,與早期大型企業 (像Samsung、LG、海力士、現代汽車…)當道不一樣,韓國近十幾年來相當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特別是新創的扶值,從2026年度預算就可以看出,至少有1/4是用在這方面的。也許政府也體認到單靠幾家大到不能倒的企業來撐起韓國社會是很危險的,特別是在三星弊案/醜聞之後。

其次,韓國近年相當重視韓國品牌的保護及推廣。當然這邊講的不是那些國際大品牌,而是韓流設計及新創品牌。

以上2點是台灣與韓國產業發展最大相同之處,那台灣可以學習什麼?

不容置疑的是,台灣也投入了不少資源支援中小企業及新創發展,但相當多的資源都落在國科會、及經濟部轄下的商業發展署、產業發展署、國際貿易署及中小及新創企業署等單位上,反觀同在經濟部轄下的智慧財產局,在定位及預算分配上,好像與產業發展沾不上邊。筆者認為關鍵原因是台灣從來沒有把智慧財產正式列入產業政策。雖然10多年前有跟風出現的《國家智財戰略綱領》,但檀花一現後便無以為繼;同時期籌措成立的IP Bank,如今也只是一家普通的智財顧問管理公司。

反觀韓國,KIPO身負協助及保護中小企業及出口企業在海外拓展的重任;此外,由於了解智財權 (特別是專利) 在新創中的價值,因此特別針對新創祭出「審查+市場防護與金融化」措施。希望我國政府也可以了解到,沒有智財權保護,技術研發再先進也是徒然;然後,把專業的事交給專責單位處理,再給予充足的預算,才讓其把效益最大化。

參考資料:

  1. KIPO 2023 Annual Report, KIPO, June 2024
  2. 지식재산 기반의 ‘진짜 성장, 2026년 특허청 예산안, 7,248억원 편성, KIPO, 2025-09-01
  3. 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Fiscal Year 2026 Congressional Submission, USPTO, June 2025
  4. 114年度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單位預算案, TIPO, 2025-05-13
  5. 113年智慧財產局年報, TIPO, 2025-08-12

智權報388期文章列表

李淑蓮 從智財局2026預算看戰略:TIPO、USPTO、KIPO比一比
楊智傑 使用真人配音員聲音進行AI訓練是否構成商標、著作權、形象權的侵害?2025年Lehrman v. Lovo, Inc.案
李淑蓮 AI應用拉抬     先進封裝需求水漲船高
李淑蓮 人形機器人應用成熟落地     台灣廠商機會點為何?
吳碧娥 從AI資料中心發展趨勢看台灣產業機會
吳碧娥 解構美國《AI行動計劃》的指標意義
葉雪美 2025年歐盟設計新穎性優惠期範圍與適用定調 - 2:EUIPO無效部門駁回Case- T 6624無效申請案的決定
盧頎 40歲就是預防失智症黃金期 國衛院預告「台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將發布
郭廷濠 糖尿病治療藥物西他列汀之先占及顯而易見性探討(下):Mylan Pharmaceuticals Inc. v. Merck Sharp & Dohme Corp. (Fed. Cir. 2022)
陳秉訓 以實例說明在地老店商標取得「著名性」的困境 建議認定範圍應從寬
邱英武 網路銷售侵害商標權時間點要注意
芮嘉瑋 AI機器人發展的隱形枷鎖:稀土依賴與地緣風險
吳碧娥 2025亞太永續博覽會:生物多樣性成企業變革重點

 


發表留言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此輸入您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