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中科技戰開打以來,雙方圍繞半導體、人工智慧、關鍵資源等戰略產業展開多重角力。2024年6月,美中高層代表在倫敦舉行重要貿易談判,雖未達成全面協議,但已就多項核心議題形成所謂「框架」。其中,被外界高度關注的,是雙方有意進行某種「對價交換」,包括美國鬆綁部分高階技術出口管制以及恢復陸生赴美簽證,換取中國放寬稀土出口。雖然目前美中雙方原則上就「用晶片換取中國放寬稀土出口管制」達成架構性共識,但仍待美中領導人批准後才能落實。
這場「晶片換稀土」的提議,背後反映出兩個世界強權在科技與資源領域上的籌碼博弈。一邊是全球掌握半導體設計與AI演算法核心技術的美國;另一邊則是主宰稀土礦產開採、精煉能力的中國。在此背景下,本文將探討這場交換是否對等?誰更急迫?這是否真能成為解凍中美對立的突破口?

晶片對稀土:一場非對稱的科技與資源交換
所謂「晶片換稀土」,指的是美方釋出訊號,可能考慮放寬部分關鍵技術出口限制,包括晶片設計軟體、飛機引擎零件、乙烷和核原料等,作為條件交換中國對稀土出口的鬆綁。
稀土並非泛用材料,而是深度綁定先進技術產業、晶片製造與軍事裝備的核心元素,稀土下游關鍵應用直接影響晶片供應與軍工產業,特別是在半導體製程中的高真空設備、晶圓驅動馬達、先進武器(如F-35戰機、導彈、雷達)、電動車馬達與高效能發電機、精密導航與量測設備等用於釹鐵硼磁鐵或釤鈷磁鐵之類的永磁材料應用中無可取代。由於稀土在許多美國軍用與高科技產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包括F-35戰機、雷射導引系統、先進雷達與電動車馬達等,對美國而言,中國若限制出口,無疑是戰略壓力來源。
稀土真正的技術瓶頸並非開採,而是「分離、純化與金屬化」。這一過程涉及數十道高污染、高耗能、高成本的化學程序。稀土加工精煉技術含量高、門檻極大。中國擁有全球超過90%的稀土精煉產能,並且具有規模優勢與成本優勢,非短期可複製。此外,雖然美國、澳洲、緬甸、非洲等地擁有稀土資源,但問題在於缺乏商業規模的分離技術與供應鏈基礎,無法即時形成穩定替代供應鏈。即使開採,仍需送往中國精煉,美國MP Materials即是如此。此外,西方國家對環保的高標準,使得稀土加工在境內運作難以落地。因此認為中國稀土不是可以輕易「替代」的供應來源,5-10年內難以真正建立起自主能力,且各國所需時間與難易度有別。
稀土雖然看似只是「原材料」,但實際上是高度壟斷、技術門檻極高的戰略資源。可謂中國稀土不是可以輕易「替代」的供應來源,其控制力和關鍵性在某些面向上甚至高於晶片。
中國要晶片,但更要談判籌碼?
從表面來看,中國對先進晶片的需求非常急迫。近年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祭出一連串出口管制,包括禁止NVIDIA高階AI晶片(如A100、H100)輸出至中國,限制ASML極紫外光(EUV)光刻機進入中國市場,並以長臂管轄限制其他盟國(如日本、荷蘭)出口半導體製造設備,導致中國AI發展受限於缺乏先進晶片與算力資源。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國內科技圈與政策圈對此的回應並未顯得「焦急」,反而顯現出某種「拖得起」的姿態。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在2024年6月的專訪中強調,中國不應一味等待美方鬆綁,而應加速本土研發替代。美國的出口管制措施正是激起中國技術自主研發的決心;華為、中芯國際、寒武紀、海光等企業即為自主替代的骨幹力量。中國晶片產業的自主化雖未能短期突破7奈米以下先進製程,但在AI推論與大模型應用方面,已有能力用替代方案實現商用需求。換言之,晶片對中國重要,但已不再急於「交換」取得,而是轉向「繞道與自研」。
從限制到鬆綁:美國能放的籌碼有多少?
從美國角度來看,「晶片換稀土」是一場有限讓步的外交手段。在維持技術優勢與供應鏈安全的雙重目標下,美方鬆動出口管制需十分謹慎。根據拜登政府任內評估,即便中國取得目前一代的AI晶片,美國在AI訓練模型的總體領先仍有2至3年的時間差。目前川普任內白宮掌管加密貨幣和AI事務的負責人薩克斯(David Sacks)6月18日接受媒體訪問時也警告,中國半導體設計能力最多只落後美國兩年。這一時間差被視為美方的「技術緩衝帶」,能保障美國企業的市場優勢與國安利益。
此外,美國前商務部長雷蒙多曾指出,美國可考慮針對某些非軍用技術或低敏感度元件放寬出口限制,例如:部分設計工具、舊型GPU、飛機維修零件等。但AI晶片與先進製程設備仍是紅線。從這個角度觀察,美國放寬出口並非單純善意讓步,而是精算後的利益交換。以低敏感度技術換取中國在戰略資源上讓步,符合美國「以小博大」的談判策略。
稀土不只是材料,而是中國的節奏槓桿
儘管稀土的全球替代供應鏈正在形成,但中國依舊掌握關鍵優勢。特別是在稀土分離、精煉與金屬化等高污染、成本高、門檻大的環節,中國擁有技術與規模上的壟斷地位。美國雖已啟動MP Materials重啟稀土生產,但至今仍須將稀土礦運至中國進行精煉。換言之,即便其他國家能在5至10年內建立礦產開採能量,中國在中游加工與下游材料整合能力上仍具有壓倒性優勢。稀土是無法短期替代的戰略命脈,不亞於晶片。因此,在談判桌上,中國稀土雖非完全不可替代,但在現階段依舊是難以快速脫鉤的關鍵資源。這使得中國能在某些情境下,運用稀土作為外交與經濟籌碼。
稀土的價值不單來自其絕對價格,而是其所產生的「供應風險」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傳導效應。例如:一旦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美國軍工產業、電動車、高階製造都將遭遇短期斷鏈。像2010年針對日本的稀土禁運事件,就直接導致日本半導體與精密機械業大幅震盪。稀土出口配額或稅率微調,即可作為談判施壓工具,對手難以快速反制。換句話說,中國掌握的是節奏與壓力槓桿,而非僅是供應方。中國握有稀土,就是握有戰略節奏控制權。
結語:籌碼未必等價,但訊號最具戰略價值
從軍事與科技比喻來看,晶片是「智慧的中樞」,但必須配合材料、硬體驅動才能發揮效能。稀土則是推動高科技裝備運作的基礎能源(磁能、運轉、感測、驅動)。沒有稀土,飛機飛不起來、晶片裝不了機、雷達轉不動。稀土不僅是材料,更是地緣科技霸權的底層關鍵技術條件。在這個意義上,晶片與稀土不是不對等,而是高度互賴。中國拿稀土談判,並非以小搏大,而是以「底層技術支撐點」博取「應用端籌碼」。
總結來說,從技術壟斷程度、替代難度、供應鏈控制權與下游戰略應用來看,稀土絕對不亞於晶片,甚至在某些談判局勢中更具殺傷力與槓桿作用。所謂「晶片換稀土」非但不是中國吃虧,反而可視為中國打出手中真正能創造戰略被動的底牌。然而,稀土與晶片只是中美戰略博弈的一角。未來,雙方將持續在AI模型治理、算力調度、關鍵材料供應鏈乃至外太空技術等領域展開更深層的較量。這場21世紀的科技冷戰,不僅關乎技術,也關乎地緣政治、國家信任與全球治理秩序的重構。
責任編輯:吳碧娥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及其任職單位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