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視電視節目之著作權侵害事件 談封鎖外國侵權網站之立法可能性
今年公共電視台(公視)的影集《天橋上的魔術師》於播出後遭到30多個盜版網站侵害 。公視在4月份到警察局報案。不過,相關盜版網站設在外國,台灣的刑事執法權力能否發揮效用不無疑問。
事實上,公視戲劇受到盜版網站的侵害發生不只一次。在著作權法修法之際,智財局於2013年所提出的封網政策是否應納入修法的內容,值得討論。
2013年智財局封網政策之回顧
2013年5月21日,智財局發布新聞稿(521新聞稿),並提出四點主張:(1)「境外重大侵權網站戕害文化產業,建置快速處置措施有其必要」;(2)「智慧局再推打擊網路侵權新措施,封鎖境外重大侵權網站」;(3)「封鎖境外重大侵權網站,國際間已有...
美國專利審理與救濟委員會之行政法官違憲? 2021年最高法院U.S. v. Arthrex, Inc.案
自從美國專利複審制度引進後,許多專利權人的專利都在複審程序中被宣告無效。因此,陸續有人在法院中質疑,複審程序違反憲法。2021年6月21日,美國最高法院做出U.S. v. Arthrex, Inc.案,認為行政專利法官做出的決定不受上級監督,確實違憲,並提出解決違憲問題的建議。美國專利商標局在6月29日也立刻宣布遵從最高法院建議,對複審決定提供「請求再開聽證」的機會。
美國專利審理救濟委員會與行政專利法官
2012年後,美國專利審理救濟委員會(Patent Trail and Appeal Board)的複審程序可認定專利無效,此一委員會的成員,乃是美國法上特殊的行政專利法官(admi...
2021美國專利訴訟調查:新冠疫情帶來了什麼影響?
LexisNexis旗下的Lex Machina於2021年3月分發表了2021年美國專利訴訟報告 (下稱報告),著眼於美國聯邦地方法院以及專利審判和上訴委員會 (PTAB) 的趨勢;並鑒於受COVID-19新冠病毒全球疫情所帶來的變化,報告同時將2020年度與其他年份進行了對比。
Lex Machina 的專利法律數據專家和報告的作者Geneva Clark指出,「對於某些指標,我們可以清楚看到COVID-19疫情所帶來的影響,但並不像一年前最初預測的那樣嚴重。」儘管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但仍出現了創記錄的損害賠償金額及增加的案件提交數。
報告採用了Lex Machin...
新冠疫情效應? 企業與NPE合作機會大增
在新冠病毒疫情肆虐下,全球經濟衰退,百業蕭條,但NPE(Non-Practicing Entities,非專利實施實體)不管是規模還是「業績」,均逆勢成長,撐起了美國專利訴訟領域的一片天。其實,美國的專利訴訟自2008年開始,一直都是NPE當道,其所發起的專利訴訟案件均超過年度專利訴訟案件的50%;不過,專利制度變革、大環境變遷、經濟景氣循環、產業興衰…等等的外在客觀因素,也牽動著專利訴訟案件的數量及走向。當然NPE的起訴對象主要是專利實施主體,亦即實際生產、營運及銷售的企業,然而,後者也不是都處於挨打的狀態,自2012年美國發明法案 (AIA)生效後,企業也開始從不同途徑對NPE作出反擊。然...
2020年Ferrari案:歐洲法院有條件地同意延續老式品牌的生命
許多老式品牌(vintage brand)曾經紅極一時,但隨著企業持續創新,未必能一直活躍到今日。原則上,商標若是不再使用,便會面臨廢止的命運,不過,歐洲法院在2020年Ferrari SpA v DU一案明確揭示得免於廢止的幾項條件,可說是為逐漸被歲月淘汰的老式品牌帶來一線生機。
本案 上訴人Ferrari曾於1987年向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註冊下圖標誌為國際商標(No.515107),指定使用於尼斯分類第12類商品「車輛;陸地、空中或水上之移動裝置,尤其是汽車及其零件」。其後,Ferrari於1990年以相同標誌向德國專利商標局(Deutsches Patent- un...
電腦程式保護的兩難(下):Thomas法官為何反對合理使用?
相較於聯邦巡迴上訴法院(CAFC)判決,最高法院就Google v Oracle一案的決定(參見前文:電腦程式保護的兩難(上):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為Google v Oracle案畫下句點)顯然贏得不少廠商與開發人員的掌聲——當然不包括Oracle。然而,就法言法,Thomas法官認為本案判決存在著極大錯誤。究竟最高法院的論述有哪些瑕疵?請看Thomas法官的不同意見書如何解讀本案的著作權爭議。
針對本案判決,Thomas法官認為,最高法院「假定」宣告程式碼受著作權保護卻不願意加以討論,只提及「科技、經濟和商業相關環境快速變化」,並且無視大半法律規定,以區分宣告程式碼與實作程式碼為前提...
用於顯而易見性分析之引證文獻其作者未必是專家證人 — HVLPO2, LLC v. Oxygen Frog, LLC案判決之介紹
在美國專利訴訟中,常涉及多種技術問題的判斷,例如顯而易見性(obviousness)問題(即進步性問題)。技術問題有賴專家證人協助事實判斷者(陪審團或地方法院法官)。證人可依知識、技能、經驗、訓練、或教育等角度來判斷其能否視為專家。本文在介紹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CAFC)的HVLPO2, LLC v. Oxygen Frog, LLC案判例 ,其特殊性在於用於顯而易見性分析的資料,該資料的作者被認為僅是一般證人,而非專家證人。
身為專家證人,其證詞必須有所依據的「理論」。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於1993年的Daubert v. Merrell Dow Pharms., Inc.案判例已揭...
從沙龍到法院2- 2021年Olaplex v. L’Oréal案的營業祕密訴訟攻防
本刊曾在第245期《從沙龍到法院 ─ 併購協商前後保護智財權的教戰守則》介紹美國加州新創公司Olaplex公司指控美國萊雅公司,於2015年間利用併購協商機會取得該公司明星美髮/護髮產品的營業秘密,繼而加以利用調配成自家產品,構成營業秘密的侵害。2019年12月,聯邦地院判決Olaplex公司勝訴,美國萊雅公司應賠償約6,600萬美元。然而,在2021年5月CAFC判決讓情勢全盤逆轉,導致Olaplex公司不僅在訴訟戰場全盤皆墨,其在美髮/護髮市場上的市佔亦遭受美國萊雅公司產品不斷侵蝕,節節敗退。本文將針對2021年Olaplex v. L'Oréal案中營業祕密訴訟攻防重點一探究竟,瞭解敗訴...
從民法占有制度思考專利侵權行為人有無不當得利
民法第179條規定不當得利之獲利者所應返還之利益乃「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之「利益」。不當得利的返還意在調整利益不當歸屬的問題。如果侵權人對侵權物或侵權方法並無相關專利,則其侵權行為的「不當得利」完全來自於系爭專利的利用。因而,根據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2467號民事判決,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可做為專利權人的救濟方式。
不過,若侵權人實施自己的專利發明時,其同時也侵害他人專利,因為單一行為同時存在合法與非法,則該單一行為所產生的「不當得利」與「合法利益」區分不易。因此,該類不當得利是否應酌減,應有討論空間。本文欲從民法「占有」規定來思考該議題。
侵權人的「實施權」
雙方間利益不當...
電腦程式保護的兩難(上):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為Google v Oracle案畫下句點
2021年4月5日,Oracle與Google長達十年且舉世矚目的著作權訴訟終於落幕,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最終認定Google為合理使用。但判決有時不代表爭執圓滿解決,而是為後續更多討論拉開序幕,本案也是如此。本篇主要彙整多數法官支持的合理使用分析,後篇則以Thomas法官的不同意見書為主,瞭解最高法院判決後,還遺留下哪些問題。
Oracle與Google在本案爭執的是Java SE應用程式介面(後稱Sun Java API)程式碼,Google從中複製約11,500行宣告程式碼,加上自行編寫的部分後建立Android平台,方便熟悉Java語言的程式設計師進行開發。一開始,Google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