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光感測器技術
在現代的智慧型手機中,光感測器是一個很重要的零件。舉例來說,目前的智慧型手機大多可以根據外界環境的亮度,自動調整手機螢幕的亮度。在白天時如果螢幕亮度太暗,人眼就會無法看清楚。相反地,在晚上時如果螢幕亮度太高,對人眼會造成傷害。因此,現代的智慧型手機當中都具有光感測器,能夠偵測外界的亮度。此外,手機在拍照時可以根據外界的亮度自動進行補光,也可以根據光感測器偵測到的色溫自動進行白平衡。
用來衡量亮度的單位稱為勒克斯 (Lux),一般居家照明的亮度大約是100~ 300 Lux,在夜晚只有月光時大約是0.2 Lux,在大太陽下則是100,000 Lux。一個好的光感測器,必須具有非常寬的動...
全球半導體產業未來三大發展方向
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日前發表《2022全球半導體產業大調查》,調查報告顯示,儘管全球半導體產業正面臨供應鏈挑戰,產業領導者對財務與營運的信心指數仍創下歷史新高。無線通訊是目前半導體產業最重要的營收動能,感測器/MEMS則再次被視為成長最快的產品。
《2022全球半導體產業大調查》由KPMG全球總部和全球半導體聯盟(GSA)於2021年第四季共同執行,受訪者來自全球152位全球半導體高階主管,其中有48%來自美國、25%來自亞太地區、27%來自歐洲與其他國家。
晶片供需失衡將延續到2023年
根據調查結果,半導體產業信心指數創下新高,95%的領導者預期未來一年企業營收將...
精密位移平台
這次要介紹的是精密位移平台,這個是一個三軸移動平台,每軸的解析度可以到1奈米,已經有設備廠用在半導體的Stepper(步進式曝光機)上,這個需要很高超的整合能力,在機械、電機和軟體上頭都得下一番功夫。但這些能力並非一蹴可幾,而是有超過三十年以上的經驗累積。
這間公司從滾珠導螺桿起家,從基礎的工業零組件開始做起,累積了豐富的機械設計和製造經驗,並以此基礎發展軸承和滑軌,並在近期成功量產諧波式減速機。這間公司的滾珠導螺桿的品質和精度已經能和世界前幾名的公司比肩。
同時這間公司也發展自家的電機裝置,如控制器、馬達驅動器、線性馬達和線性量測器等產品,也累積了雄厚的電機裝置的製造和設計經...
培養半導體人才,廣設產業學院不是唯一解方
半導體發展受到全球關注,台灣更是扮演舉足輕重的要角。台大、清大、陽明交大、成大、中山大學陸續宣布設立產業學院,並在2022年開始正式招收學生。其實要解決台灣半導體人才缺口,光靠頂尖大學廣設產業學院遠遠不夠,應從大學裡的跨領域人才培育做起,在既有的科系裡增設半導體選修課程,學生畢業後一樣有機會進入半導體產業就業,還能成為更多元化的專業人才。
在傳統系所增設半導體課程
台灣半導體人才缺口很大,中山大學講座教授張鼎張認為,除了設立半導體產業學院,最好的方式是在傳統系所裡增設半導體相關課程,又可以兼顧傳統系所學生,比方說原本是物理、材料系相關專長,多了一些半導體的知識訓練,未來畢業之後若進入半...
中研院院士級院長坐鎮,清大要培養半導體產業領袖人才
在台積電、力積電、台灣美光等11家企業共同支持下,清華大學半導體研究學院在去年底正式成立。出任首任院長的,是在半導體產業有著豐碩戰功、更是中央研究院首屆工程科學院士的前台積電研發副總經理林本堅。目前,在已經招收的80名碩士生、12名博士生中,已經有部分學生在今年2月入學,而大部分的第一屆學生則將在今年8月份正式報到。
半導體產業已成為全球各國的兵家必爭之地,為了保持台灣在半導體領域的領先地位,清華大學在2021年12月正式成立半導體研究學院,與國內外的頂尖高科技企業與學研機構合作,培育高階半導體人才。談起半導體研究學院的獨特優勢,清大校長賀陳弘明確地指出:「我們的秘密武器就是林本堅院長!」...
產業學院真的有解決人才的問題嗎?
為促進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之創新,提升國立大學研究發展成果效益,培育高階科學技術人才,行政院於2021年通過「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原意為希望借重企業在技術研發、資金挹注、趨勢掌握的專長下,將創新能量與學術實驗做一整合,進而培養產業中專職領域的前瞻技術人才,以期彌補過去產學落差過大以及「人才找不到工作、企業找不到人才」的窘境,目前已經有台大、清大、陽明交大、成大等學校已經成立半導體相關學院,其他如台科大、中山、中興、政大等也陸續提出,可以見到台灣前端大專院校相當積極參與,或許是政策誘因,也可能是深刻感受到競爭力逐年下降,又或是在半導體強勢發展下看到新的機會。
...
官學研攜手產業 台灣量子科技國家隊成軍
中央研究院在量子科技已布局多年,院長廖俊智表示,從2019年開始體認到量子科技已經在全世界風起雲湧,所以在2019年底疫情開始之前,中研院便展開了一系列腦力激盪的會議,到了2020年初便以視訊會議方式進行,邀請了院內專家來研商要如何發展量子科技。在討論到「為什麼要發展量子科技,有沒有不得不做的理由」時,發現有許多不得不做的理由。最重要的是,經過過去數十年的努力,整個科技界已把量子科技推動到量子2.0的地步,開始能夠利用一些量子中的特殊性質(如量子疊加、量子糾纏等技術)來完成新的應用,進步非常快,幾乎每一個禮拜便有新的技術突破,讓人覺得膽戰心驚,知道如果現在不做就來不及了。
行政院科技...
量子科技專利布局:又是中國 No. 1?
看到此篇的標題,讀者可能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要加上一個問號?
北美智權報在過去刊期中,曾經做過不少不同技術領域的專利調查報導,當中許多高新科技,包括5G、6G、AI、稀土、第3代半導體……等等,中國在專利數量上都位居榜首;這次調查量子科技專利,看完初步資料時,發現中國在此領域的專利數居然又是排行第一,不禁驚訝的置疑。另一方面,提到中國在某些領域專利數量居首時,都有不少人置疑:「數量多不代表什麼,品質又如何?」因此,標題加上問號的第二個目的,是置疑中國在量子科技專利布局方面除了數量第一名外,品質是不是也同樣No.1?
為了寫這篇調查報導,筆者查閱了幾份近年的量子科技專利調查報告,...
異質整合系列-1:藍圖及應用概觀
集體電路 (IC) 發明至今已有50多年,自1991年問世以來,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Roadmap for Semiconductors,ITRS) 一直是半導產業往前邁進的指南,藍圖預測半導體技術會遵循摩爾定律 (Moore's Law) 的縮放節奏邁進。不過,在2016年7月ITRS所釋出的半導體產業「未來藍圖」報告顯示,估計微處理器中的電晶體體積將在 2021 年開始停止縮小,這意味著微處理器中的電晶體數量將不會再如摩爾定律所說的會逐步增加,也就是說摩爾定律已宣告死亡。隨著摩爾定律的死亡,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ITRS也將步入歷史。取而代之...
從亞洲供應鏈市值100強觀察半導體產業競爭
DIGITIMES Asia團隊近期發表「亞洲供應鏈100大市值調查報告」,其中,半導體與汽車製造業超過半數,2021年亞洲半導體產業表現依然亮眼,總市值比2020年成長36.3%,除了台積電不負眾望奪下百大市值榜首,2021年入榜的五家台灣半導體企業,市值合計達到7,053億美元,超過中國、日本和韓國的總和。但另一方面,中國和日本半導體市值成長最多,是台灣不可小覷的強勁對手…
市值排名是反映企業價值創造績效和競爭力的重要指標,DIGITIMES以2021年12月31日為截止日期,對在亞洲供應鏈中從事製造活動的上市公司的市值數據進行排名。前100名公司分為科技產品/設備、消費品等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