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ody Ma/北美智權 專利師
MEDICA 2025 (德國杜塞道夫國際醫療器材展)於11月17日至20日於杜塞道夫展覽中心盛大登場,展出規模維持全球醫療展會龍頭地位。今年共有超過 72 國、5,000 家以上的醫療科技廠商參展,涵蓋德國、美國、法國、英國、以色列、日本、韓國、新加坡、瑞士、義大利等國家級參展團,並同步舉行 COMPAMED(高階醫材零組件展),使整體展區遍布19座展館,從醫材製造到臨床應用完整串接。MEDICA 近十年的參展規模始終保持4,500至5,500家參展商區間,觀展人數介於70,000至120,000之間,是全球醫院採購、醫療通路商、醫材製造商與研發團隊的年度關鍵展會,對醫療器材上市布局與國際合作具有指標性影響力。
展會概況:全球醫療科技的年度盛宴
今年的主題聚焦智慧醫院數位化、AI 輔助診斷、便攜式檢測設備、遠距照護系統、精準手術與復健科技等方向。展出的技術不僅包括高階醫學影像、臨床檢驗儀器、穿戴式裝置、資訊整合平台,也反映全球醫療體系在疫情後加速轉型的需求。許多歐洲與亞洲大型醫療設備商,例如西門子醫療(Siemens Healthineers)、飛利浦(Philips)、GE HealthCare、日本佳能醫療(Canon Medical)、韓國生技新創展團與以色列AI醫療公司皆展示最新臨床解決方案。這些廠商強調跨設備整合、AI 輔助、資料互通與操作流程優化,顯示全球醫療市場正從硬體競逐走向系統性整合。
台灣專館(Taiwan MedTech Pavilion)亮麗呈現

在此全球舞台上,台灣專館 Taiwan MedTech Pavilion位於16館 F35,由國科會、經濟部與工研院策展,以研發、場域驗證、新創與產業化四層架構展出台灣醫療科技的完整生態。展館以智慧醫院、高階醫材、數位醫療、精準檢測、居家照護等分類方式呈現,協助國際買主快速定位合作方向。台灣專館開幕儀式由駐歐盟代表謝志偉與歐洲醫院代表、政府單位及工研院主管共同啟動,象徵台灣在全球醫療供應鏈中的技術能量與國際關注度正持續提升。
新創團隊積極拓展國際商機

今年台灣新創參展內容也十分豐富,由新竹生醫產業及育成中心帶領 EveChip、歐承健、蔚流生技、MedFluid、創智生技等團隊亮相,藉由 MEDICA 的全球平台接觸歐洲買主與通路端。對台灣新創而言,MEDICA 不僅是曝光的場所,更是觀察醫材監管、國際採購模式、歐盟 MDR 要求與臨床合作機會的第一線窗口,其回饋常直接影響後續產品開發方向。





專利師觀察:從單項專精走向「技術整合」
筆者身為專利師,最期待的莫過於可以得知最新的醫療技術發展走向;因此除了參觀台灣專館外,也走訪了第15至17號館(Hall 15-17)其他國家的參展商攤位。本屆MEDICA展會將第15至17號館整合,聚焦有關影像與診斷、醫療設備及器材、國家及國際聯合的參展商。
筆者於本屆展會有機會與許多醫療技術的專家,尤其是第一線發明人深入對談,更能清楚感受到醫療技術的新趨勢 —「開發一項產品」轉向「打造可互相連結整合的技術網絡」。相較於以往醫療技術的各家廠商傾向獨家開發或專精於某項技術,現在更著重在「技術整合」,每一項技術不再害怕與其他技術連接,各家廠商更積極地發展出可以輕易於其他技術整合使用的平台或服務,提供客戶端一條龍的服務。
舉例而言,綜合性生理指標檢測儀器開發商除了提供診斷的儀器及顯示平台外,更積極開發能夠與其他市售單一生理指標檢測儀器整合的連接系統,以便醫療人員可以輕易將各類生理指標檢測儀器,透過單一平台進行操作和分析,提高出具檢測報告的效率;另一個例子是,一家參展商將常見的處方藥物分裝系統與醫療院所常規使用病例系統整合,精準監控病患的用藥,降低藥物標示的錯誤率。
這些案例凸顯,未來競爭將落在臨床流程整合度、互通性與資料管理能力,而非單一設備的性能差距;另一方面,則是有走向更客製化、標準化、一條龍的醫療照護整合模式的趨勢。
未來的整合照護模式
回顧MEDICA過往四十餘年的歷史,它從最初以醫療器材展示為主的區域展會,逐漸發展成影響全球醫療採購、研發決策與國際合作的風向球。2025 年參展內容再次證實,全球醫療體系正走向更數位化、個人化與系統整合的模式,而台灣醫療技術在此趨勢中也逐步形成自己的定位。透過 MEDICA,可清楚感受到台灣與國際醫療市場之間正在建立更緊密的連結,未來的合作空間也將更加寬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