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技醫療產業面臨挑戰:研發支出持續加碼、大型併購交易趨緩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0
24

全球生物製藥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包括資金環境收緊、監管政策持續變動、關稅與地緣政治重塑供應鏈版圖。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日前發布《安永2025 年生物科技產業報告》指出,隨著美國和歐洲的融資環境低迷,大型製藥公司因不確定性或監管壓力而推遲併購計畫,2024年大型併購趨緩,但2025年全球前25大生物製藥公司仍握有高達1.3兆美元的併購火力,加上2030年許多專利到期,預期將帶來2,400億美元成長缺口,驅動生技產業進行「更小、更精準」的併購與策略合作,因此全球與台灣生技業者均需重新思考資本配置與研發投資策略。

圖1.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於9月26日舉辦「2025安永超越邊界生物科技產業報告發表會」;圖片來源:安永提供

2024年美國和歐洲上市生技公司營收為2,050億美元,較2023年成長6.8%。其中,年營收達5億美元或以上的美國生技產業領導公司共41家,占美國和歐洲生技產業總營收的74%;歐洲的生技產業領導公司則有11家,占總營收比例13%(詳見圖2)。

圖2.2000年至2024年美國和歐洲上市公司營收;圖片來源:安永2025年生物科技產業報告

儘管2024年生技產業上市公司營收穩健成長,但其他財務績效指標卻出現下降情況,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執業會計師王彥鈞指出,去年生技產業領導公司的營收成長10%,但淨利下降60%,越來越多大型製藥公司開始優先考慮研發投入,因為它們正面臨專利懸崖成長缺口難題。資本支出中最大的比例仍然投入於研發(R&D),2024 年有33% 的資金用於內部研發,高於2015年的25%。同時,研發支出占銷售額的比例也從17% 上升至23%。2024年大型製藥公司的資本支出(Capex)顯著增加,占比達到10%,預計在2025 年還會持續增加,包括嬌生(Johnson & Johnson)與諾華(Novartis)等多家大型藥廠,已宣布計畫在美國興建大型製造與研發中心,這是對川普總統強調「美國製造」政策的回應,也是在預期高額關稅可能損害其全球業務的情況下,為降低供應鏈風險所做的戰略性調整。

在台灣方面,2024年台灣製藥產業表現亮眼,市值超過新台幣100 億元以上的上市櫃生技公司達到34 家,已逐步邁入由營收創造市場價值的階段,新藥公司產品銷售市場擴大、相關授權案件增加,帶動營收與市值成長,淨利成長回到2021年水準。台灣製藥產業同樣投入最多費用在研發,研發支出占比近七成(68.24%),其中新藥開發公司的研發費用為新台幣152.31億元,占新藥開發公司營收的77.3%。

2024年生技產業併購交易金額大幅下滑

根據安永統計,過去18個月來,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試圖阻止許多可能在特定治療領域造成壟斷的大型交易,因此大型製藥公司多數選擇保持低調,傾向於收購單一資產或建立合作關係,避開需要全面整合另一家公司業務的大規模收購案,因此2024年生技產業缺乏大型併購交易,交易金額從2023年的1,535億美元大幅下滑至770億美元(詳見圖3)。

圖3. 2009~2025年第一季美國與歐洲生技產業併購交易;圖片來源:安永2025 年生物科技產業報告

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執行副總劉安凱指出,十年前生技公司靠內部研發有機產品是其銷售的最大來源,但從併購產品獲得的營收已逐漸成長,透過併購獲得的產品占生命科學公司整體營收最大比例,2023年達到為45%。由於近三分之二的公司收入來自併購、合資或聯盟,併購和策略聯盟已成為生物科技產業策略的核心。

生技併購朝向多元化趨勢

相較於2023年的熱潮,2024-2025Q1僅兩筆超過50億美元的併購交易,其中一件是Novo Holdings收購CDMO服務公司Catalent,以解決其GLP-1 受體促效劑藥物的供應短缺問題,併購金額165億美元;另一件則是嬌生收購專注於神經精神與神經領域的生技公司Intra-Cellular Therapies,顯示中樞神經系統近年重回重大治療領域的投資重點,併購金額146億美元。劉安凱進一步分析,近年來癌症占據交易支出的主導地位,但2024-2025Q1的交易朝向治療領域目標多元化的趨勢,像是禮來(Eli Lilly)收購Morphic,以擴展其免疫學及腸胃道疾病的治療範疇、默克(Merck)收購EyeBio布局眼科治療、吉利德(Gilead)收購CymaBay,以鞏固其在肝病治療領域的地位。

此外,癌症及細胞治療仍為併購交易市場主流之一,包括禮來收購專注乳癌治療的Scorpion、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收購胃腸道癌症公司IDRX、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收購細胞治療公司(EsoBiotec)、諾華收購致力於開發下一代抗凝血藥物的Anthos等交易案。

併購交易未來展望:規模更小、更明智的交易

儘管總體數量下降,但生命科學相關公司在2024 年並沒有放棄交易。從交易量來看,交易穩定,但平均交易規模下降,因為公司將焦點轉向尋找更長遠的機會,以及以里程碑為基礎的交易結構,以彌補買賣雙方之間的估值差距。大型公司不再計畫投資數十億美元去收購準備上市的資產,而是瞄準臨床第三階段之前的早期階段資產,試圖在開發週期的早期階段發掘創新機會。大型藥廠為了接觸到新穎且具潛力的技術,同時承擔更低的風險,相信策略聯盟會是未來另一個受到青睞的交易模式。

資料來源:

  1. 安永2025 年生物科技產業報告
  2. 2025/9/26,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2025安永超越邊界生物科技產業報告發表會」簡報。

作者: 吳碧娥
現任: 北美智權報主編
學歷: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驊訊電子總經理室特助
經濟日報財經組記者
東森購物總經理室經營企劃

智權報389期文章列表

李淑蓮 智財即國力:從2025專利數據看創新趨勢與國家競爭力
李淑蓮 《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10/16登場》 AI應用引領產業升級
李淑蓮 從華爾街到華府:John A. Squires執掌USPTO,誓言打造嶄新創新時代
魏杏芳 為德不卒的矯正措施? — Google案的判決顯示競爭政策面臨A I嚴竣的挑戰
邱英武 中國最高人民法院對專利評價報告書司法意見批復
黃蘭閔 EPO自2025/10/01開始接受線上送件彩色及灰階圖式
陳秉訓 不易察覺的再授權違約 — 以三麗鷗遭違約實例探討IP權利人應如何自維
吳碧娥 全球生技醫療產業面臨挑戰:研發支出持續加碼、大型併購交易趨緩
吳碧娥 AI與ICT產業加持,帶動台灣智慧醫院與創新醫療模式
葉雪美 2025年歐盟設計新穎性優惠期範圍與適用定調 - 3:Case- T 6624無效申請案先前設計與《歐盟設計規則》條文的適用
蔡佑駿 2025年中國房地產趨勢研析
李淑蓮 AI浪潮下,台灣半導體產業面臨的挑戰與機會
楊智傑 AI生成圖片提出創作過程紀錄才能證明原創性?從2025年貓咪晶鑽吊墜案看中國法院對「人類具原創性」認定標準
芮嘉瑋 美國稀土政策演變與產業鏈重建:從依賴到自主的戰略轉型之路
吳碧娥 《全球塑膠公約》談判2025年底登場,台灣塑膠相關產業如何因應衝擊?

發表留言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此輸入您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