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防堵假冒商品對國民健康安全、企業創新與韓國品牌形象造成的衝擊,韓國政府宣布將全面升級打擊假貨的策略。韓國智慧財產局(KIPO)於7月底公布了《打擊假冒商品流通全面對策》,強調將以更精密的科技與更嚴格的制度,構築跨部門合作的全新假貨治理架構。
這項對策標誌著三大政策轉型:
- 保護範圍擴大:從以往以打擊知名時尚品牌假貨為主,擴展至攸關公共安全與國民健康的產品類別,如化妝品、食品與醫療用品,並強化對韓國品牌的保護;
- 防制模式升級:由傳統事後查緝,轉向運用AI(人工智慧)進行事前偵測與預防;
- 治理模式轉型:由政府單方面主導,邁向公私部門合作,包含網路平台、商標權利人與消費者共同參與的合作機制。
KIPO指出,2024年透過AI技術進行網路監控,成功預防了估計達10兆韓元的潛在假貨損害。目前的AI監控系統涵蓋160個品牌,政府計畫至2027年將其擴展至500個品牌,並強化對變造商標與圖像合成假貨的識別能力。
在執法層面,KIPO將與關稅廳合作,在跨境電商平台中運用AI攔截假貨,於通關階段即時封鎖;與放送通信委員會協力,封鎖境內外假貨網站與移除違規內容;並對社群媒體、直播電商等新興販售管道,建立強化蒐證與調查的執法機制。
針對慣性違規者,政府將推動停權機制並建立假貨販售者的資訊共享平台。從2025年7月22日起,商標侵權的懲罰性賠償額度將提高至五倍,以加強嚇阻力。
對於像東大門非法路邊攤等大型假貨販售場所,將設立專責調查小組,授權地方政府撤銷營業許可,強化地方層級的治理能力。
同時,政府也著手推動《商標法》修法。未來,商標權人一旦通報假貨,平台業者將依法必須下架相關商品,違者將面臨罰款與公開通報。為了納管國外電商平台,政府將建立「國內代表指定義務制度」,確保平台負起相同法律責任。
為整合各部門資源,KIPO將領頭設立「韓國品牌保護治理體系」(K-Brand Protection Governance System),攜手產業通商資源部、中小風險企業部、農林畜產食品部、海洋水產部、外交部等單位,共同推進海外商標保護、出口支援與假貨應對。
KIPO廳長金完基強調:「隨著假貨製造與流通手段愈發精密,政府的對策也必須進化。我們將以科學化、前瞻性的方式,引導公私協力,打造一個由品牌、平台、消費者共同參與的責任型市場生態系。」
參考資料:
- KIPO, Protecting Public Safety and K-Brands – Crackdowns on Counterfeit Goods Distribution!, KIPO, August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