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業秘密:經濟性
營業秘密法第2條規定,營業秘密必須符合「秘密性」、「經濟價值」、「合理之保密措施」三項要件。在「經濟價值」方面,凡是可用於生產、製造、經營或銷售等相關資訊,若因其秘密性而具有實際或潛在的經濟利益或商業價值,即構成經濟價值要件,營業秘密所有人若要主張營業秘密,應舉證該資訊具有經濟價值。
所謂經濟性,必須是該資訊因秘密性而對企業具有實際或潛在之經濟價值。依司法實務之見解,企業於研發過程投入之成本、實際市場占有率或銷售額之減損,乃至可能影響競爭力,或是未來能為
企業創造的產值或收益,皆屬經濟性要件評估之標的。
司法對於「經濟性」之實務見解
針對營業秘密的經濟性,法院實務上曾做過以下判...
販賣仿冒品之行為與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計算
仿冒品常困擾認真研發的廠商,而專利權則是廠商能選擇的保護手段。假設在專利民事訴訟中,專利權人成功克服侵權人的專利無效抗辯,損害賠償的計算將是雙方爭執的重點。本文意在介紹四件利用「實際損害法」計算賠償金的案例,以供實務參考。
專利法對於損害賠償計算之規範
台灣專利法第97條第1項明訂三種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計算方法;其中第1款稱為「實際損害法」,其規定「依民法第二百十六條之規定。但不能提供證據方法以證明其損害時,發明專利權人得就其實施專利權通常所可獲得之利益,減除受害後實施同一專利權所得之利益,以其差額為所受損害」。另第1款之前段稱為「具體損害法」或「具體損害計算說」;而但書部分稱為「差額...
美國聯邦地方法院判決Thaler v. Perlmutter: AI生成作品不受著作權保護
人工智慧(AI)生成作品是否受著作權保護(copyrightable),可說是這幾年來相當熱門的議題。與此同時,AI未來是否取代創作者或大幅壓縮其收益,更是業界高度關注的焦點。近日好萊塢編劇與演員罷工、走上街頭抗議,正突顯出相關問題亟待解決。
本案原告Stephen Thaler擁有名為「Creativity Machine」的電腦系統(以下稱Creativity Machine),聲稱Creativity Machine可自行產出視覺藝術作品。原告擬向美國著作權局(Copyright Office)註冊Creativity Machine產出的藝術作品(題名為「A Recent E...
CAFC Cellect案判決料將影響美國延續案申請策略
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U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Federal Circuit,簡稱CAFC)Cellect案已於日前宣判 。本案曾有多個組織提交法庭之友意見(brief of amicus curiae),包括數個生技製藥類協會、廠商,立場各異,而CAFC合議庭三名承審法官最後全員肯認PTAB見解。部分報導評析指出,若本案判決結果未於後續程序翻案,對習用延續案(continuing application)模式申請同族專利的申請人可能有較大影響,宜密切關注本案有無後續進展,並審慎考慮如何處理相關案件。
背景說明
顯微影像解決方案供應商Cellect LL...
談以營業秘密保護AI生成的內容物
「原創性」做為取得著作權保護之條件,是按照目前著作權法學理或司法實務所無法改變的現象。主流觀點是AI程式的「創作」不涉及人類直接的「精神作用」或「思想或感情之表現」,故其原創性的存在是否定的。
假設某公司之營運是提供由AI程式所創作之內容物。在現行著作權法架構下,該公司是否能主張個別AI著作之著作財產權,此頗有疑慮。即使無法獲得著作權法保護,因為AI著作本質上是「資訊」,則從台灣營業秘密法來保護AI著作,或許是可思考的方向。
商業情境
L公司開發一款APP(稱「音樂AI)),該APP為商業化之AI輔助音樂創作軟體。音樂AI有連結至旋律資料庫,其中的旋律是透過AI程式所生成(稱「A...
談著作權保護的原創性要件與AI著作保護之衝突
電腦合成音樂於1957年首次產生在美國貝爾實驗室(Bell Laboratories),其利用「Music I」程式而製作樂曲「The Silver Scale」。隨著技術發展,1960年代開始有以演算法(algorithm)製作音樂,而到1980年代末期時已有全部由電腦程式自動生成音樂之技術。近期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術的發展,「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開始用於音樂創作。在深度學習技術之前,音樂創作的演算法必須先設定相關創作原則;但深度學習技術則可從音樂資料中產生創作原則。
按照目前台灣著作權法學理或司法實務,「原創性」是著作...
每年立案破百件! 智慧局局長廖承威呼籲企業重視營業秘密保護
《國家安全法》在2022年針對國家核心關鍵技術外洩進行修法,凸顯政府強化營業秘密保障的決心,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在全球激烈競爭的經濟環境中,企業要保護營業秘密面臨更大的挑戰。智慧財產局局長廖承威呼籲,企業要把自家裡的秘密管理好,就要做到合理的保護措施,沒有公司希望營業秘密被竊取,但是一旦真的發生時,若公司有盡到合理保護措施,起訴的成功率相對就會高一點。
普華商務法律事務及資策會科法所日前共同舉辦「營業秘密法遵與內控之優化- A+強化版智慧財產管理制度」研討會,智慧財產局局長廖承威致詞時指出,法務部司法院在2021年的時候做過一個統計,公司遇到最主要的營業秘密問題,就是內部員工竊取公司的...
談AI所自動生成的旋律與其著作權歸屬問題
以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生成相關著作不再是電影的虛幻內容。在音樂著作部分,英國有以AI創作愛爾蘭民謠音樂的案例(即Bot Dylan),在台灣則有樂易創公司的「樂點Letron」APP,其乃輔助音樂創作之APP。
基於此發展,著作權法必須有所回應,以保障相關的創作權益。討論上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由AI程式所自動生成之旋律(稱「AI著作」);另是使用者就AI著作的選擇或修飾而完成之著作。假設AI著作有原創性下,本文介紹三種理論以處理AI著作之著作權歸屬問題。
AI創作音樂之技術
以台灣的「樂點Letron」APP為例,其技術有專利申請,即新...
機器翻譯如何影響歐洲單一專利的未來實務
筆者於《機器翻譯在跨國專利實務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一文中,曾介紹歐洲專利局(EPO)審查指南對於機器翻譯的認可,而隨著歐洲單一專利(Unitary Patent, UP)制度揭開序幕,機器翻譯在專利實務上之發展與廣泛運用將更上層樓。
2023年6月1日,《單一專利法院協議》(Agreement on a Unified Patent Court,UPCA)生效且歐洲單一專利正式上路,象徵著在國家專利與傳統歐洲專利(European Patent, EP)以外,申請人得選擇成本較低且簡便的第三種專利保護途徑。
翻譯成本乃是歐洲專利制度整合的關鍵因素之一,而歐盟長年耕耘機器翻譯開發...
UPC初步禁制令可於聲請當日核發 威力不容小覷
歐洲單一專利法院(Unified Patent Court,簡稱UPC)於2023年6月1日正式啟用前,曾有風聲指德、荷法官鼓勵使用初步禁制令(preliminary injunction),果然,UPC剛開始運作未滿一個月,已有專利所有權人成功取得UPC所發初步禁制令。儘管單一事例不宜做過度衍繹,但因本案應訴人曾先向UPC遞交保護狀(protective letter,或稱protective brief),故承審法官依舊在未聽取其說詞的情況下,依聲請人單方面所請准發初步禁制令,此案例仍有參考價值。
台灣菲力工業及瑞士麥司壯默(myStromer)共同為其「車架與電動輪轂組合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