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淨零轉型重要推手:碳捕捉、再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
隨著減緩氣候變遷的意識逐漸提高,《格拉斯哥氣候協議》明確表述減少使用煤炭的計劃,並建立全球碳市場基本規則。國家發展委員會也在2022年3月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策略總說明」,並將「碳捕捉、利用及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簡稱CCUS)列為十二項關鍵戰略的其中之一。本篇文章將摘要智慧財產局近日完成的「國際碳捕捉技術專利趨勢分析研究」報告,協助台灣廠商了解「碳捕捉、利用及封存」相關技術的發展概況。
碳捕捉是指以各種方式從發電或工業生產中提取二氧化碳的技術,利用捕捉技術將二氧化碳從排放源中分離出來。由於二氧化碳捕...
接軌國際趨勢,金管會分階段推動公開發行公司永續揭露
在全球積極邁向淨零排放的浪潮下,台灣企業對永續發展的重視不斷提升。金管會自2023年發布「我國接軌IFRS永續揭露準則藍圖」,並於今年7月完成公開發行公司年報應行記載事項準則之法規預告,將自2026年起分三階段接軌,要求上市櫃公司於年報專章揭露永續資訊並經董事會通過,今(2025)年底前將正式發布修正規範,顯示永續資訊揭露正從自願轉向強制。企業在積極推動 ESG 承諾與行動的同時,也面臨「漂綠」風險挑戰。若綠色宣稱與永續標榜未符合事實,可能引發法律責任與信任危機。
KPMG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9月15日與台灣上市櫃公司治理協會共同舉辦《2025永續報導新趨勢論壇》,邀請台灣監管...
稀土元素提取分離技術研發:綠色環保是王道
稀土金屬之所以稀有,不是因為它們真的稀缺,而是因為提取分離過程相當困難。從礦產開採稀土出來,必須經歷複雜的化學蒸餾條件,過程中會對附近的環境造成污染。再者,從礦石中提取稀土元素也會產生有毒和放射性的酸洗液,對公眾健康和環境都是莫大的隱憂。因此,稀土的提取分離技藝肯定是傾向更加環保安全的趨勢發展。
聽到葡萄酒,直覺想到世界著名的葡萄酒產地法國;論及稀土,眾所皆知,中國是全球稀土第一大國、儲量產量世界第一。中國的稀土,就像是法國的葡萄樹,沒有它怎能釀得出好酒呢? 有工業維生素之稱的稀土,是鈧、釔和全部鑭系元素的總稱,也是所有高科技產品展現高性能而必須添加的原材料,更是尖端產業在國際競爭中...
WIPO:永續發展和數位化兩大趨勢驅動,交通運輸專利成長快速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一份新報告顯示,全球交通領域的創新正日益集中於更加環保的未來技術,如空中計程車、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和自動駕駛貨船等,其中九成專利申請來自中國、日本、美國、韓國和德國;交通運數專利集中在陸地交通領域,主要專利擁有者為日本、德國和美國企業,其中豐田汽車遙遙領先。
根據WIPO發布的最新趨勢報告:《WIPO技術趨勢:交通運輸的未來》,從2000年以來已公佈專利中,高達110多萬項與未來交通運輸有關的發明,以及和永續性和數位化大趨勢有關的技術,如綠色燃料和智慧互聯交通運輸系統。
2023年交通運輸領域已公佈專利的複合年成長率為11%,相比之下,傳統交通運輸領...
智財連結ESG已為全球趨勢 企業如何應對與布局?
在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趨勢下,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IP)與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的關聯性日益緊密。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美國、歐盟及日本等主要經濟體皆已將智財政策與ESG目標結合,以促進綠色創新與企業社會責任。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智慧局) 局長廖承威日前出席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主辦之「2025年度TIPS頒證暨智財管理連結ESG專題講座」,以「智財助攻ESG 再創競爭優勢」為題,分享智慧局因應國際永續發展趨勢於我國推行相關政策,像是智慧局網站淨零排放智財專區、綠色商標、...
高科技產業出口限制下的綠色循環回收新技術:以鎵金屬為例
地緣政治下中美科技戰愈演愈烈,為報復美國對中國計畫性實施高科技產業出口限制,中國商務部發布自2023年8月1日起對關鍵礦物「鎵」實施出口管制作為反制,衝擊化合物半導體、顯示器面板、光電材料、太陽能電池等諸多產業原物料市場。
在穩定關鍵礦物供應的因應對策中,發展回收再生綠色技術不失為一解決之道。涉及這類技術的國際專利,涵蓋了從不同來源提取和純化鎵的各種方法,以下羅列幾個重要專利說明其對綠色環保、可持續性和高回收率的貢獻。
支撐式液膜結合分散反萃
台灣專利TWI398526B揭示了一種從含有銅和鎵的進料溶液中回收鎵的方法。該方法利用支撐式液膜(supported liquid mem...
極端氣候衝擊日益加劇,科技部提供臺灣氣候變遷衝擊評析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繼去年8月9日公布第一工作小組(WGI)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AR6 Climate Change 2021: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後,今年2月28日公布第二工作小組 (WGII)「衝擊、調適與脆弱度」報告(Climate Change 2022: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下稱《報告》)。《報告》指出,全球暖化效應將在短期(2021-2040年)內升溫至1.5°C ,並無法避免的增加...
COP28氣候大會達成歷史性成果,台灣進入低碳轉型關鍵時期
聯合國第28屆氣候大會(COP28)今年在杜拜舉辦,原訂12月12日閉幕卻延後了一天,就是為了一個重要的歷史性決議。
在經過激烈的討論與協商後,終於在2023年12月13日這一天,全球氣候大會協議史上第一次將「脫離化石燃料」(transitioning away from fossil fuels)寫入決議文:未來將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轉型脫離化石燃料,並在2050年前透過科學性方式實現淨零排放。
日前資策會舉辦「電子資訊業碳盤查數位工具暨成果分享」研討會,安侯碳資源服務公司總經理黃力家指出,「脫離化石燃料」是在以往27屆氣候大會裡都不曾出現過的重要決議,因為產油國家的影響...
台灣在全球關稅海嘯下淨零因應對策
美國總統川普2025年1月上任後宣布退出《巴黎協定》,美國的對等關稅政策亦為全球推動帶來衝擊,然而全球趨勢仍朝向淨零目標繼續邁進,碳定價不僅是減碳重要工具,更是趨動綠色成長的關鍵。台灣碳費制度已於今(2025)年正式上路,日前環境部也提出碳定價實施路徑,未來將結合「碳費制度」與「總量管制及排放交易制度(ETS)」雙軌並進,以排碳有價結合市場機制,形成完整的碳定價政策體系,帶動產業穩健轉型,促進綠色永續發展。
環境部近日舉行「2025國際企業論壇『定價而行 與國際對接策略』」,邀集歐洲在台商務協會(ECCT)、美國商會(AmCham Taiwan),及多家外商企業與政府部會代表,針對台...
綠色消費興起:食品業的永續發展趨勢
全球消費者對氣候的關注度增加,食品業開始出現「新氣候主義者」(Climavores),也就是從食品成分或製程是否考慮到氣候影響來選擇食物。Google搜尋也發現,對於不同食品原料與氣候的搜尋不但倍增且持續增加中,低碳替代、供應鏈碳足跡、替代肉/替代奶、包裝減量都是2022年的食品關鍵字,追求「永續」的新飲食需求正在形成中……
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陳麗婷指出,全球食品產業正面臨環境所帶來的五大挑戰:包括人口變多變老、克服環境減碳永續、提供營養健康產品、減低食品浪費、飲食更安全。根據食品所ITIS團隊的觀察,2022年全球食品產業朝八大趨勢發展(詳見圖1),其中以「地球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