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人工智慧與高效能運算(HPC)的持續發展,半導體產業正面臨一場結構性的轉折。摩爾定律推動晶片效能不斷提升的黃金年代,逐漸觸及物理與經濟的極限。如何在有限的晶片面積內塞進更多電晶體、縮短訊號傳輸路徑,並有效解決能耗問題,成為業界迫切要回答的難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先進封裝(Advanced Packaging)」正逐步浮現為核心解方,並在AI晶片製造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日前舉辦第38屆MIC FORUM Fall研討會,在「前瞻科技發展趨勢」專場中,MIC產業顧問鄭凱安以「剖析先進封裝技術發展與國際大廠關鍵佈局」為題,深入解析封裝技術的演進、最新進展與產業應用。他指出,先進封裝的價值早已不再只是晶片的保護與電性連接,而是透過系統整合,推動整體效能突破現有限制。

從保護晶片到系統整合:封裝的世代轉變
封裝的最初目的是保護脆弱的晶片並進行電性連接,早期的導線架與打線技術雖能滿足需求,但隨著IC設計日益複雜、I/O密度不斷攀升,傳統封裝逐漸顯得力不從心。為了應對挑戰,產業先是轉向覆晶封裝(Flip-Chip),而後發展至2.5D與3D堆疊世代,讓晶片之間能以垂直方式緊密結合,進而達成效能大幅躍升。
在這個過程中,多項關鍵技術相繼問世。重布線層(RDL)使晶片能重新配置I/O接點,矽中介層(Interposer)則成為高速訊號橋梁,讓GPU與高頻寬記憶體(HBM)的連結不再受限。Intel更提出嵌入式多晶片互連橋接(EMIB),在成本與效能之間找到平衡。而真正推動3D封裝成熟的,是矽穿孔(TSV)技術,讓訊號得以穿越晶片直達上下層,大幅縮短距離並提升速度。
近年來,微凸塊與Hybrid Bonding的出現更將封裝推向新境界。傳統幾十甚至上百微米的凸塊逐步縮減至10微米以下,而Hybrid Bonding直接以銅對銅的方式實現近乎「無縫」的晶片接合,不僅導電效率更高,也讓晶片堆疊的密度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
製程與封裝的垂直整合
鄭凱安指出,晶片效能的提升已不再單純依靠製程微縮,而是必須結合封裝技術的創新。例如,最新的GAA電晶體若要進一步推進堆疊設計,必須仰賴奈米級精度的封裝整合。而背面供電(Backside Power Delivery)的新架構,則將供電路徑移至晶片背面,為訊號層釋放更多空間,並降低IR Drop,提高電壓穩定性,成為新世代封裝的重要方向。
實際應用案例:先進封裝如何驅動AI與HPC
資策會MIC表示,台灣在先進封裝位居全球領先地位,主要晶圓廠或封測廠均積極投入技術發展。鄭凱安指出,不同於先進製程,先進封裝更強調跨領域、多元化的整合,因而吸引更多不同產業的業者參與,主要大廠紛紛推出技術平台、擴充產能,領導廠商也組建聯盟並透過聯盟的整合與標準化推動,促成跨領域技術與應用整合。展望2026年,有意投入先進封裝的台廠面對百家爭鳴的產業局勢,如何找到合適的切入定位將是關鍵課題。
在AI與HPC的強勁需求驅動下,先進封裝已進入實戰階段。AMD透過3D V-Cache技術,將額外的快取晶片直接堆疊於CPU核心之上,利用Hybrid Bonding與TSV實現快取容量倍增,顯著提升運算與遊戲效能。Cerebras則以獨特的大面積晶片設計見長,並將電源管理晶片直接堆疊於邏輯層上方,確保整片晶片的供電一致與穩定。
在GPU領域,NVIDIA的H100與多層HBM記憶體模組,透過CoWoS技術緊密結合,實現高頻寬與低延遲的資料交換。Sony則在感測器領域推進Hybrid Bonding,將感測層與處理層對準堆疊,大幅提升影像品質與讀取速度,為影像感測器帶來革命性變革。
光電整合與基板創新
除了電子訊號的封裝創新,光電整合也是下一個重要戰場。矽光子封裝讓光訊號直接在晶片中傳輸至光纖,突破傳統I/O頻寬瓶頸,成為資料中心的關鍵技術。業界甚至預期,未來光收發器將被嵌入伺服器內部,全面改寫資料傳輸架構。
另一方面,基板的材料革新亦不可忽視。隨著封裝面積與密度擴大,傳統矽中介層逐漸顯現成本與擴展性的瓶頸。玻璃基板因具備低熱膨脹係數與優良電性,被視為新一代大型封裝的候選材料,尤其適合應用於像CoWoS-L這類面積龐大的AI晶片封裝。然而,現階段玻璃基板仍存在製程線寬控制與高成本等挑戰。
封裝已成半導體創新的核心戰場
綜觀發展,封裝已從單純的「後段製程」升格為半導體創新的核心戰場。無論是Hybrid Bonding、TSV、背面供電,還是矽光子整合與玻璃基板,這些技術不僅重塑了晶片效能的邊界,也決定了AI與HPC產業的未來走向。
台灣在先進封裝領域已處於全球領先地位,擁有晶圓廠與封測廠的完整布局。鄭凱安提醒,這場全球性的封裝競賽才剛剛開始,未來幾年內,國際大廠將持續擴充產能並建立聯盟。對於台廠而言,如何在百家爭鳴的局勢下找到最佳切入點,將成為能否掌握AI時代話語權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