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科學家竊取美國農業數位科技案:2023年United States v. Xiang案
想要從美國竊取營業機密出境,有可能在離境時就被查扣調查並定罪。中國籍科學家向海濤於2008年至2017年受雇於美國農業科技公司孟山都公司(Monsanto)擔任影像科學家。向海濤於2017年6月離職後搭乘飛機前往上海時,被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查扣他的手機筆電等電子設備,並進行科技鑑識,認為他儲存的資訊含有孟山都公司的營業秘密,結果以違反經濟間諜罪將他起訴。向選擇認罪協商,但認為查扣他的手機筆電並鑑識其內容乃違法搜索。2023年美國第八巡迴法院認為,海關基於合理懷疑而查扣電子設備並鑑識內容屬合法手段,並不需要有搜索令。
向海濤離職孟山都公司前的行為
孟山都公司和氣候公司開發了一...
2023年美國專利法規相關事件回顧-3:PTAB動態
北美智權報繼348期《2023年美國專利法規相關事件回顧-2:美國法院動態 》一文後,繼續回顧過去一年美國專利法規相關事件,本刊期將重點放在「PTAB動態」。
PTAB先例意見
USPTO局長Kathi Vidal 2023年指定數件PTAB決定作先例意見,其中Penumbra v. RapidPulse案相關PTAB決定說明,Fed. Cir.的Dynamic Drinkware案教示僅適用pre-AIA FTI舊制案件。而AIA FITF新制案件,Entitled to Priority ≠ Entitled to Claim Priority,後者依35 U.S.C. 102(d...
《科技戰與國家安全》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修訂入法,強化營業秘密保護
在國際政治及經濟角力之下,高科技產業發展與保護儼然成為延續國家命脈的重要指標,大國莫不戮力保護相關專門知識、智慧財產權及營業秘密,並將之提升至國家安全層級,也使得現今「國家安全」概念不再侷限於軍備方面。
近年來頻傳高科技產業違法挖角、竊取機密等不法情事,且根據法務部統計,營業秘密案件量逐年攀升,自2014年(52件)至2022年(393件)為止,已成長7倍之多;其中涉及域外不法使用者,幾乎集中在中國及港澳地區(95.8%),其他則為日本、英國等地(4.2%)。值得注意的是,挖角不單是基於經濟競爭所為,往往意在竊取技術機密,例如中國芯原微電子透過僑外資方式,設立台灣據點以吸引IC人才;...
「新創產業積極型專利審查試行作業方案」鬆綁申請人資格 2024年1月1日生效實施
智慧局TIPO於112年1月1日試行之「新創產業積極型專利審查試行作業方案」(下稱《此方案》)已於112年12月31日屆滿,為使更多新創公司參與此方案,智慧局進一步鬆綁此方案之申請人資格:只要為新創公司申請此方案時為發明專利申請案之申請權人即可適用,不再限於一開始申請專利時必須已成立新創公司。此方案修正內容主要刪除「新創公司須為發明專利申請案申請時之申請人」之限制,此修正方案已於113年1月1日生效實施。
智慧局TIPO的為使其「新創產業積極型專利審查試行作業方案」(下稱《此方案》) 更加完善,已於112年12月1日修正,並再試行 1 年;此方案自 113 年 1 月 1 日起開始受...
2023年美國專利法規相關事件回顧-2:美國法院動態
北美智權報繼347期《2023年美國專利法規相關事件回顧-1:美國總統行政命令相關動態 》一文後,繼續回顧過去一年美國專利法規相關事件,本刊期將重點放在「美國法院動態」。
回顧2023年,美國法院動態相關動態重點回顧可分「美國最高法院」及「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Fed. Cir.)」分別觀察。
美國最高法院
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美國最高法院2023年拒絕了多數的專利案件調卷令,這也使得Amgen v. Sanofi一案的35 U.S.C 112(a)可據以實施要件(enablement)判決格外引人矚目:系爭專利採上位概念請求項(genus claim)寫法,僅以功能界定專利抗體,...
營業秘密被侵害向美國法院申請單方扣押命令?2023年第三巡迴法院Janssen Prods. LP v. eVenus Pharm. Labs. Inc.案
美國早在1996年就通過《經濟間諜法》(EEA),但對於侵害營業秘密的商業間諜活動,只有刑事責任。直到2016年美國通過《營業秘密防衛法》 (Defend Trade Secrets Act),被竊取營業秘密的公司,終於有提起民事訴訟的權利。《營業秘密防衛法》主要特色是設立了單方扣押制度,相當於台灣的證據保全程序,可向法院申請單方緊急扣押令。在符合八項要件下,美國法院可命執法人員執行該緊急扣押。但倘若地區法院認為不符合八項要件,當事人可否上訴?2023年第三巡迴法院在Janssen Prods. LP v. eVenus Pharm. Labs. Inc.案中認為,當事人不能提出上訴。
...
保障AI生成之音樂著作,著作權法修法應動起來!
AI用於音樂著作之創作已非科幻小說,其早存在於國內AI科技公司的實際應用中。例如安譜人工智能音樂有限公司(AMPai Music),其利用AI學習音樂創作,進而透過所訓練之AI程式產出特定風格的音樂著作,而授權他人使用。又例如樂易創股份有限公司的「樂點Letron」APP,以行動裝置軟體提供AI輔助音樂創作服務。因此,為了維護科技創新的智慧成果,著作權法能否妥善保障利用AI程式創作的成果,應屬相當重要的議題。本文意在建議著作權法的修法,以回應當前AI科技的進展。
音樂著作定義之調整
音樂創作的AI程式或系統包括兩類:創作AI著作之AI程式、及執行APP之AI程式;前者產生AI著作,而後...
2023年美國專利法規相關事件回顧-1: 美國總統行政命令相關動態
時序進入12月,即將揮別2023年的此刻,《北美智權報》會依美國總統行政命令、美國法院、PTAB動態及USPTO其他相關動態,分4刊期回顧過去一年美國專利法規相關事件。首篇以「美國總統行政命令相關動態」揭開序幕。
回顧2023年,美國總統行政命令相關動態重點回顧可歸納為「藥品及生物製劑」、「半導體裝置製造」、以及「人工智慧」三大項,現分述如下。
藥品及生物製劑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2021年上任後,即於同年7月9發布第14036號行政命令,提示多項行動計畫,希望能加大處方藥取得管道、降低相關藥品價格,美國專利商標局(U.S. Patent and Trademark...
合理使用之轉化性解釋(下):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AWF v Goldsmith
在著作權侵權訴訟中,「實質近似」與「合理使用」一直是複雜且不易評估的爭議問題。而2023年AWF v. Goldsmith一案在多數意見與不同意見的對立之下,再度為合理使用帶來解釋與適用的瓶頸(尤其是轉化性)。
Kagan法官與Roberts法官洋洋灑灑寫成的不同意見書,其篇幅不下於判決理由,足見其對本案結論反駁力道之大。令兩位法官喟嘆不已的主要原因在於,判決結果拒絕承認轉化性(transformative)複製的重要性,該無視於創造力運作方式之法律見解,堪稱歷來首見。
不同意見書針對判決理由的批評與反擊,大致包括後述幾點。
創作是以他人成果作為根基繼續累積
本案係透過挪用...
專利盒 vs 研發投資抵稅 台灣適合那一種?
繼345刊期《活化專利 帶動經濟:從歐洲到香港 盤點2023年專利盒政策 》一文,本刊期繼續探討專利盒政策在台灣之適用性。專利盒(Patent Box)在一些國家被稱為創新盒(Innovation Box)或智慧財產權盒(Intellectual Property Box),總的來說,其宗旨為鼓勵研發創新。然而,針對促進研發投資及創新活動,有些國家捨後端 (back-end)式的專利盒政策,採專案補助方式或是前端(front-end)式稅收激勵措施;究竟台灣適合那一種?
研發創新投資抵稅措施
要盤點台灣鼓勵研發創新的相關政策,應該從《產業創新條例》(下稱《產創條例》)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