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用語埋下著作權歸屬認定之不確定性
「版權」一詞是內容產業慣用語,其意涵從發行權、使用權、到著作權(或更精確指著作財產權),有賴法院解釋。問題在於當「版權」成為契約用語時,常造成著作權歸屬認定的模糊。本文在介紹最高法院於110年度台上字第1167號民事判決,其確認「版權」不等於「著作權」,而須探究當事人立約之本意來解釋是否指「著作權」。
背景
在ZK公司與HL公司的糾紛中,HL公司的負責人HSU同時為「系爭電玩著作」與「侵權電玩著作」之創作者。ZK公司認為HSU當時開發系爭電玩著作時為其員工;即使當時HSU是以「RI工作室」方式研發,但仍屬ZK公司的內部組織。不過,當時ZK公司卻與HSU等研發人員簽訂「電腦遊戲委製合約書...
美國聯邦上訴法院認定Corellium符合合理使用,Apple再吞敗仗
第281期《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虛擬iOS?談Apple v Corellium著作權爭議(上)》曾摘述分析Apple與虛擬化技術應用公司Corellium有關著作權侵權之初審判決,Corellium被認定係合理使用。儘管雙方已於2001年8月就數位千禧年著作權法(DMCA)爭議達成和解,惟合理使用爭議仍延續至上訴審。
本案上訴人Apple主張被上訴人Corellium:(1) 直接侵害iOS之著作權;(2) 直接侵害Apple應用程式圖示與桌布之著作權;(3) 構成對iOS之輔助侵權。聯邦第十一巡迴上訴法院僅就第(1)項維持原判,亦即Apple敗訴,並以「未另審查而裁判」為由,廢棄...
著作之完成是基於僱佣關係或出資關係,不是以勞健保支付為準!
著作權法第10條規定「著作人於著作完成時享有著作權。但本法另有規定者,從其規定」。不過,在僱佣關係或出資關係下,著作人為著作權人或著作財產權人的原始狀態會有所改變。只是著作人是處於僱佣關係或出資關係,其判斷方式採當事人實際關係為準,不會因支付勞健保就一定成立僱佣關係。本文在介紹該法理的來源,即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1167號民事判決。
基本概念
著作權法設有著作財產權歸屬之強制規定。著作權法第11條規定「受雇人於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以該受雇人為著作人」時,「其著作財產權歸雇用人享有」。著作權法第12條規定「出資聘請他人完成之著作,除前條情形外,以該受聘人為著作人」,而「未約定著作財產...
保障AI生成之音樂著作,著作權法修法應動起來!
AI用於音樂著作之創作已非科幻小說,其早存在於國內AI科技公司的實際應用中。例如安譜人工智能音樂有限公司(AMPai Music),其利用AI學習音樂創作,進而透過所訓練之AI程式產出特定風格的音樂著作,而授權他人使用。又例如樂易創股份有限公司的「樂點Letron」APP,以行動裝置軟體提供AI輔助音樂創作服務。因此,為了維護科技創新的智慧成果,著作權法能否妥善保障利用AI程式創作的成果,應屬相當重要的議題。本文意在建議著作權法的修法,以回應當前AI科技的進展。
音樂著作定義之調整
音樂創作的AI程式或系統包括兩類:創作AI著作之AI程式、及執行APP之AI程式;前者產生AI著作,而後...
合理使用之轉化性解釋(下):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AWF v Goldsmith
在著作權侵權訴訟中,「實質近似」與「合理使用」一直是複雜且不易評估的爭議問題。而2023年AWF v. Goldsmith一案在多數意見與不同意見的對立之下,再度為合理使用帶來解釋與適用的瓶頸(尤其是轉化性)。
Kagan法官與Roberts法官洋洋灑灑寫成的不同意見書,其篇幅不下於判決理由,足見其對本案結論反駁力道之大。令兩位法官喟嘆不已的主要原因在於,判決結果拒絕承認轉化性(transformative)複製的重要性,該無視於創造力運作方式之法律見解,堪稱歷來首見。
不同意見書針對判決理由的批評與反擊,大致包括後述幾點。
創作是以他人成果作為根基繼續累積
本案係透過挪用...
合理使用之轉化性解釋(上):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AWF v Goldsmith
利用他人著作並融入新創意,究竟是需要授權之衍生著作,或是屬於合理使用之利用行為?在2023年AWF v. Goldsmith一案,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就如何解釋「轉化性」形成兩派對立意見。本篇彙整該案判決理由及協同意見書,不同意見書內容則留待後篇介紹。
1981年,攝影師Lynn Goldsmith(即本案被上訴人)受託為流行音樂家Prince Rogers Nelson拍攝人像照,幾年後,《浮華世界》(Vanity Fair)請求Goldsmith「單次」有償授權該次攝影作品,作爲插畫參考。藝術家Andy Warhol受聘製作插畫,衍生創作的紫色絲網肖像畫即刊載於1984年11月號雜誌...
生成式AI產出之著作權登記: USCORB 2023年《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著作權登記案
2022年9月21日,Jason M. Allen以其得獎畫作《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向美國著作權局(USCO)提出平面美術作品著作權登記申請,遭到拒絕。申請人不服,提請USCO重新審查,但得到相同結果。申請人仍不願放棄,於2023年7月12日提請著作權局複審委員會(USCORB)進行第二次重新審查…
本案背景
2022年8月,Jason M. Allen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舉辦的年度美術競賽中,以畫作《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奪下首獎。由於其畫作是以Midjourney AI生成圖像為基礎修改而成,從而引起各界關注。2022年9月21日,...
生成式AI產出之著作權登記:USCO 2023年《Zarya of the Dawn》著作權登記案
2022年9月15日,美國藝術家Kristina Kashtanova以自己為著作人,向美國著作權局(US Copyright Office,USCO)申請《Zarya of the Dawn》之著作權登記。登記後不久,USCO從社群媒體得知《Zarya of the Dawn》之創作過程涉及Midjourney 人工智慧(AI)之使用。USCO認為Kashtanova並未於申請時揭露AI使用情形,有提供不實陳述之嫌,有意撤銷其登記……
本案背景
2022年9月15日,Kristina Kashtanova向USCO提出著作權登記申請。依其提供的資訊及著作樣本,要登記的標的是一本名為《...
美國聯邦地方法院判決Thaler v. Perlmutter: AI生成作品不受著作權保護
人工智慧(AI)生成作品是否受著作權保護(copyrightable),可說是這幾年來相當熱門的議題。與此同時,AI未來是否取代創作者或大幅壓縮其收益,更是業界高度關注的焦點。近日好萊塢編劇與演員罷工、走上街頭抗議,正突顯出相關問題亟待解決。
本案原告Stephen Thaler擁有名為「Creativity Machine」的電腦系統(以下稱Creativity Machine),聲稱Creativity Machine可自行產出視覺藝術作品。原告擬向美國著作權局(Copyright Office)註冊Creativity Machine產出的藝術作品(題名為「A Recent E...
談著作權保護的原創性要件與AI著作保護之衝突
電腦合成音樂於1957年首次產生在美國貝爾實驗室(Bell Laboratories),其利用「Music I」程式而製作樂曲「The Silver Scale」。隨著技術發展,1960年代開始有以演算法(algorithm)製作音樂,而到1980年代末期時已有全部由電腦程式自動生成音樂之技術。近期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術的發展,「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開始用於音樂創作。在深度學習技術之前,音樂創作的演算法必須先設定相關創作原則;但深度學習技術則可從音樂資料中產生創作原則。
按照目前台灣著作權法學理或司法實務,「原創性」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