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下一个兆元产业:人形机器人

吴碧娥╱北美智权报 编辑部

0
341

人形机器人(Humanoid robot)技术正在快速发展,根据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预测, 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达到近10亿台,市场规模可能超过5兆美元,涵盖供应链、维修与支持服务等多个环节。随着技术进步以及监管和社会支持的逐步加强,人形机器人的普及有望在2030年代后期迎来加速期。尽管目前类人机器人仍处于开发阶段,但未来90%的应用将集中于工业与商业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得益于强而有力的政策性支持,中国目前在这场人形机器人的全球市场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

摄影:北美智权报╱李淑莲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研究部估计,到2050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能达到5兆美元,加上相关的供应链以及维修、维护和支持。到2050年,投入使用的人形机器人数量可能会超过10亿。虽然到2030年代中期,采用速度应该会相对缓慢,但预计在2030年代末和2040年代会加速。

主要用于商业和工业用途

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50年,约90%的人形机器人(约9.3亿台)可能将用于重复性、简单性和结构化工作,主要用于工业和商业用途。届时中国人形机器人的投入使用数量可能位居世界第一、达到3.023亿台;紧随其后的是美国,预计为7,770万台。

打造一款能够在家中执行各种实用任务的通用人形机器人,需要硬件和人工智能模型的技术进步,耗时约需十年时间。要让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价格需要大幅下降,同时国家监管部门和社会对人形机器人的接受度也要同步提高。另一方面,家庭使用情况的预测则相对保守,到2050年只有8,000万个人形机器人在家庭中使用。

人形机器人价格可望下跌

人形机器人需要复杂的机器人软件模型以及与硬件紧密整合,因此打造一个人形机器人要价不斐昂贵。摩根士丹利研究部估计,2024年在高收入的国家中,一个人形机器人的成本约为20万美元。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量的增加,到2028年成本可能会降至约15万美元、2050年则降至5万美元。若在能使用中国供应链的国家,2050年人形机器人的成本会更低廉,可能会降至1.5万美元。

摩根士丹利同时也分析,美国年收入5万至7.5万美元的家庭,机器人普及率可能在3%,年收入2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可达到33%。到2050年,美国约有10%的家庭可能拥有人形机器人,全国总数将达到1,500万台。在中国部分,尽管中国可能有更多的人形机器人,但只有3%的家庭可能拥有人形机器人,总数约400万台。

中国发展领先

中国已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形机器人生产国,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研究报告,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约27.6亿元,较上年成长53.33%,预估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53亿元,2028年达到387亿元。

图1. 2023~2028年中国人形机器产业规模预测;数据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摩根士丹利研究部也发现,中国在人工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或其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与美国的差距正在扩大。中国对于人工智能的国家支持力度可能远超其他任何国家,并将推动持续的创新和资本形成。目前,中国供应链厂商正在研究不同的解决方案,透过新的设计结构、新材料、精细的制造流程和人工智能算法来提高机器人零件的性能水平,以解决精准度的差距。

摩根士丹利认为,目前美国在人形机器人设计和开发领域已经占据领先地位,但当人形机器人进入下游应用和大规模生产时,中国可以凭借其强大的自给自足供应链迎头赶上。同时,许多人形机器人零件,例如螺丝、减速器、马达和电池,在美国本土几乎找不到替代品。全球几乎所有机器人开发商仍需要从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购买关键零件。

地区发展与竞争态势

中国作为全球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领先者,政府积极支持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另一方面,美国Tesla的Optimus机器人、NVIDIA的AI平台等企业对于推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欧洲公司则专注于开发具有高度表现力和灵活性的机器人,像是如英国Engineered Arts的Ameca、美国德州新创Apptronik的Apollo等等。

图2. Engineered Arts开发的人形机器人Ameca;图片来源:Engineered Arts官网

不过,近期中国供应链传出Tesla将暂停生产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消息,TrendForce认为,Tesla目前主要面临产品续航不足和软硬整合的挑战,即便能藉由AI优化运动规划与能耗以改进续航问题,若关节马达、传动装置等硬件架构效率偏低,仍无法突破瓶颈。此外,此次传出承载力不足的灵巧手横跨精密机械、微型致动,以及AI控制的复杂整合,更涉及人类行为模拟,需要更长时间的研发迭代。以目前情况来看,若Tesla要维持Optimus的生产计划,除了精进技术与寻找灵巧手模块新供货商,或将调整产品应用与设计,像是往执行家务发展,或是效法美国Agility Robotics减少人形机器人Digit手部自由度的作法,在设计与实务上取得平衡。

图3. 人形机器人灵巧手关键厂商及成本推估;数据源:Tesla/TrendForce整理

尽管人形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但其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技术成熟度不足、成本高昂、以及伦理与法规问题的待解决。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材料科学和通讯技术的持续突破,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工业、服务、医疗等多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各国必须在制造能力、AI教育和国家政策方面做出重大改变,才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保持竞争力。

数据源:

  1. 2025/5/14,Morgan Stanley: Humanoids: A $5 Trillion Market.
  2. 2025/2/20,中商产业研究院《2025年全球及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预测分析》。

作者: 吴碧娥
现任: 北美智权报主编
学历: 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
经历: 北美智权报资深编辑
骅讯电子总经理室特助
经济日报财经组记者
东森购物总经理室经营企划
[print_link]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