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台灣擁有全民健保系統、大數據基礎與強大的AI與ICT產業聚落,加上醫學中心臨床能量優異,智慧醫療科技研發在台灣已形成生態系,吸引台灣主要電子科技企業積極投入智慧醫療、醫療器材和資訊平台等關鍵領域,透過智慧醫療帶動生醫產業創新,藉由大數據、AI、物聯網等尖端科技的整合應用,實現產學研醫的多方合作。
在產學研醫共同合作下,醫院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創新科技,以應對不斷變化的醫療挑戰,不僅精進了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效率,更優化了醫院的營運流程,將醫療服務延伸至院外與居家環境,打造出各種創新的醫療模式。以下將就大數據加值應用、智慧醫院、在宅醫療三大應用領域,介紹智慧醫療科技在台灣的應用情形,以及醫院與產業合作加值的成果。
大數據加值應用:高雄長庚醫院開發AI智慧醫療平台
肝癌長年位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前兩名。臨床統計顯示,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屬中晚期,喪失手術根治機會;即使早期接受手術,仍有三至五成的復發風險。高雄長庚醫院發現,肝癌第一線臨床醫師長期面臨因影像、病歷、檢驗與基因等資訊散落於不同系統,整合與判讀困難而導致診斷與追蹤上的困境。醫師必須耗費大量時間蒐集與比對資料,並依賴經驗進行判斷,導致診斷效率不一、風險評估延遲,以及對患者預後掌握不精準。此外,由於肝癌異質性高、非典型病例增加,使得傳統工具難以支援個人化診療,進一步加重醫護負擔。
為解決「資訊異質、判讀負擔、預後困難」等醫療挑戰,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整合跨域資源,推出全球首創以肝癌完整病程為主軸設計的AI智慧醫療平台「HOPES平台」(Hepatoma-Omics-Patient E-Journey System),其技術獨步全球,運用AI技術整合肝癌病患的病歷、放射影像及多體學數據等,建立病患旅程模型優化患者精準治療的戰略方針,輔助醫師醫療決策。「HOPES平台」以「就診前-就診中-就診後」為架構,整合病歷、影像、基因、檢驗、手術、用藥與共病資料,透過AI建模提供風險預測、診療建議與追蹤管理,提升判讀準確性與臨床效率。在就診前,平台協助醫師預覽病史;就診中,自動生成診療摘要與病灶資訊;就診後,支援遠距照護與個案管理,強化術後追蹤與患者健康維護。HOPES 亦導入多體學(Multi-Omics)分析與AI建模,涵蓋診斷、篩檢、治療與預後等階段,能預測復發風險與治療反應,強化個人化醫療應用,實踐「大數據+A+臨床應用」的智慧醫療應用。

智慧醫院:秀傳醫院奪下2025年亞洲醫療大獎
智慧醫院為運用數位科技,例如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I)、雲端運算等,透過資訊化網絡基礎設施優化與設備互聯,應用到醫院的各個層面,從掛號、診療、檢查、手術,到住院、護理、藥物管理等,而達到提升醫療照護品質、改善病人安全、提高醫療效率和優化醫院營運。
秀傳醫療體系長期深耕台灣醫療產業,目前已在北中南各地設有10家醫院,近年來積極發展智慧醫療,不僅榮獲2025年亞洲醫療大獎,旗下彰濱秀傳紀念醫院更榮登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智慧醫院排行榜,展現台灣醫療科技的創新技術。
秀傳醫院針對臨床常見的手術影像判讀、設備整合與病房照護等挑戰,結合AI與智慧系統強化手術前、中、後的流程管理與安全控管,提升醫療品質與執行效率。為了持續優化智慧手術室與智慧病房的應用,秀傳與多家本土廠商合作:在診斷端,醫乘智慧協助導入病理影像AI辨識;手術階段由瑪克多公司負責手術室影像整合與遠距教學;承鋆生醫負責3D/4K 內視鏡影像升級;醫揚科技提供AI工作站與伺服器作為運算核心;病房與後端照護則由英華達提供智慧輸液系統與遠距照護平台;聿信醫療導入呼吸監測與電子聽診。秀傳除負責整體整合,也透過臨床驗證與實際數據累積,持續協助各項智慧醫療技術在醫療現場落實並擴大應用。藉由與六家企業的合作,秀傳在實際臨床中持續導入並驗證多項智慧醫療技術,不僅強化了手術室內從影像獲取、AI標註到遠距教學的數位整合能力,也建立了跨院可複製的智慧醫院管理模式,有效提升手術週轉效率,並降低醫護與工程人員負擔。

在宅醫療:成大、廣達聯合開發居家醫療智慧方案
因應全球高齡化人口增加,醫護人員不足等問題,全球趨勢開始倡議在宅醫療(Hospital at home,HaH) 政策,藉由數位醫療、遠距醫療等科技輔助提供遠端病患監測,在必要的時候到病患家中服務,目標是緩解住院照護的需求。台灣自2016 年開始實行之「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針對行動不便、失能而有醫療需求者,提供居家醫療、重度居家醫療及安寧療護三階段照護,視病患需求安排醫師、藥師、呼吸治療師等到府或遠距訪視。2024年並開始實施「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針對居家醫療個案與照護機構住民好發的急性狀況提供到府醫療服務,並透過IoT生理量測裝置,讓專業醫護人員可以遠端了解病患在家狀況。另一方面,透過整合遠距醫療、IoT、AI等科技,則有機會讓更多醫院等級的照護延伸居家處理更多的症狀,而達到真正緩解病床需求的目標。
廣達-成大聯合AI研究中心於2021年啟用,由廣達電腦贈予成大超高性能 AI伺服器,攜手開發AI醫療科技。廣達提供「人工智慧醫療雲運算整合平台」(QOCA AIM)協助機器學習建模,並成立智慧醫療研究團隊加速研發創新解決方案,運用AI、大數據與5G 等關鍵技術發展「以病患為中心」之遠距醫療應用,針對「亞急性居家中風照護」、「急診醫療」、「安寧善終智慧醫療方案」與「到院前緊急救護」等四項居家醫療收治病患的常見需求開發智慧方案。

成大藉由廣達IoT、AI算力、遠距平台等技術發展,加速智慧醫療創新技術的研發,解決實際臨床問題,有助於後續推動居家醫療與產品落地應用,達到減輕醫護負擔並提升病患醫療品質的目標。ICT大廠與醫院攜手合作,不僅能深入掌握實際醫療照護需求,更可加速在臨床場域完成產品驗證,提升解決方案的實用性與信賴度。
近期全球地緣政治動盪加速了供應鏈重組的步伐,也成為台灣智慧醫療生產和研發的新機遇。台灣憑藉著在ICT產業的優勢,正積極擴展智慧醫療技術的應用領域,顯現獨特的成長動能。依據Value Market Research(VMR)調查顯示,全球智慧醫療市場在2022年已經達到約2,110億美元規模,預期年複合成長率達18.6%,其中台灣佔比約1.25%,台灣在智慧醫療科技的研發方面已經形成生態系統,未來可望在全球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參考資料:
2025/9/18,邁向智慧醫療新紀元 ,PwC Taiwan與工研院發表《台灣 AI智慧醫療新紀元關鍵趨勢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