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稀土政策經歷多階段轉型,從過度依賴中國進口轉向重建本土稀土產業鏈。為達此目標,川普政府明確將稀土視為國防與新能源戰略資源,不僅放寬相關環保規範、直接投資民營稀土公司,更積極尋求多元化的國際供應鏈,未來十年,將成為美國稀土產業復興的關鍵期……

過去數十年,美國曾是全球最大稀土生產國,以Mountain Pass礦場為主要產地。美國雖擁有豐富稀土礦藏,但由於開採與提煉過程高度依賴強酸與化學溶劑,伴隨嚴重土壤與水源污染風險,以及部分礦石含有釷(Th)與鈾(U)等放射性元素,需額外處理,對環境與勞工健康造成衝擊。基於環保法規嚴格與輻射考量以及中國稀土低價競爭,美國政府長期未將稀土產業列為戰略扶植對象,美國稀土產業在1990年代逐漸衰落,並轉向依賴中國進口稀土原料與製品。
2010年中日釣魚島爭端引發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美國雖意識到供應風險,開始關注稀土安全,卻未有積極政策行動。隨著稀土在國防工業(如戰機雷達、導引系統)、高科技產品(智慧手機、電動車)、與新能源(風力發電、永磁馬達)中扮演不可替代的關鍵角色,加上中國多年來對稀土供應掌握過深,面對地緣政治壓力與對中依賴風險升高,美國開始意識到對單一來源過度依賴所帶來的國安與產業鏈風險。進入川普政府時期,美國政府逐步調整立場,2017年川普簽署13817號總統令,首次將稀土納入《國防生產法》第三章,賦予政府可動用戰時資源的權力支持稀土產業。拜登政府延續並加碼推動本土供應鏈重建,2020年川普簽署行政命令,強調減少對外依賴與責任採礦,開始放寬相關環保規範。2021年發布《關鍵礦產與半導體供應鏈百日審查報告》,明確將稀土列為戰略重點資源之一,視稀土為國防與新能源戰略資源,開始放寬相關環保規範,甚至直接投資民營稀土公司,重啟本土供應鏈,加強對國內稀土供應鏈的戰略掌控。

美國重建稀土產業鏈的具體行動
為重建稀土產業鏈,美國採取以下幾項行動:
-
礦山復產與擴建
支持Mountain Pass礦山復產與擴建,確保上游資源供應並實現垂直整合,助力美國稀土產業鏈本土化。Mountain Pass礦山是美國唯一活躍的大型稀土礦場,由MP Materials公司經營。該礦擁有全球少數高品位稀土礦之一,主要產出釹、鐠、鈰、鑭等稀土元素。自2018年復產以來,年產稀土氧化物約4萬5千公噸,並持續擴產中,積極實現從礦山開採到下游加工的垂直整合。美國政府與國防部大力支持其產能擴張與技術升級,助力本土稀土供應鏈建設,強化國內稀土戰略資源保障,成為美國稀土產業重建的關鍵基石。
-
循環經濟 回收利用
資助「城市採礦」計劃,從電子廢棄物中回收稀土。推動《稀土循環利用法案》,要求製造商建立產品回收體系。提供稅收優惠鼓勵企業使用回收稀土。目標2030年回收稀土滿足國內需求的20%。
-
政策資助與稅務優惠
美國政府透過能源部(DOE)與國防部(DoD)提供研發補助、設備投資支持及稅收減免等政策工具,鼓勵企業投入稀土分離、冶煉與再加工技術的研發與擴產,強化本土供應鏈自主性。美國政府針對稀土產業的資助與稅務優惠政策中,包括國防部直接資金支持MP Materials,以及能源部資助Lynas Rare Earths在德州Seadrift建設分離廠,都是具代表性的實際案例。
-
放寬環保限制
美國政府針對稀土產業適度鬆綁部分環評規範與許可審查流程,藉此縮短設廠與投產時程,加快本土稀土提煉與加工產能的落地。具體措施包括:鬆綁聯邦土地礦權申請程序,簡化礦區開採許可,減少重複審查與行政障礙。運用《國防生產法》等行政工具,對關鍵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進行快速審核,縮短環評及各項許可申請時間。透過行政命令及政策指導,促使環保部門在保障基本環境要求的同時,加快審查效率,優先支持戰略礦產項目推進。設置快速通道(fast track)程序,專案具備戰略重要性可獲得加速審核及許可,以支援國防與綠能產業關鍵原料生產。鼓勵州政府與地方部門調整政策配合,加速土地使用與環評流程,提升地方審批聯動效率。這些措施旨在縮短稀土設廠與投產的行政等待時間,降低營運初期不確定性,促進美國本土稀土精煉和加工產能加速落地,強化產業競爭力與供應鏈韌性。
-
入股民間企業
直接投資或提供低息貸款給本土稀土公司,如 MP Materials,並鼓勵其下游整合。
美國政府為重建稀土產業鏈,積極入股並資助本土稀土企業,尤以MP Materials為代表。具體作法包括直接投資、提供低息貸款、採購保障以及鼓勵下游整合。這些舉措不僅鞏固美國本土稀土產業自主權,也加速供應鏈本土化與多元化,減少對中國依賴,強化國防及綠色產業關鍵材料供應安全。
- 直接投資:美國國防部以可轉換優先股形式投入4億美元,成為MP Materials最大股東,支持其擴大稀土加工與磁鐵製造能力。
- 低息貸款:提供約5億美元低息貸款用於提升分離加工能力和新工廠建設。
- 採購保障:國防部承諾未來10年以每公斤110美元底價購買MP生產的稀土永磁材料,保障企業穩定收益。
- 鼓勵下游整合:支持MP Materials與蘋果等大廠合作,建設完整從稀土到磁鐵的產業鏈,推動下游磁鐵及回收事業發展。
-
國際供應鏈多元化
美國為多元化稀土供應鏈,積極與傳統盟友及新興夥伴國家深化合作。2023年《國防授權法案》將澳洲正式列為國內供應商,使澳洲享有與加拿大同等的地位,雙方合作制度化,支持澳洲企業如Lynas在美投資加工廠,打造從礦山開採、加工到製造的完整產業鏈;加拿大則與美國攜手推動關鍵礦產的生產與技術共享,強化非中國來源的稀土資源供應。此外,美國主導成立「礦物安全合作夥伴計畫」(MSP)及「可持續關鍵礦物聯盟」(SCMA),與日本、歐盟、英國、法國、德國及南韓等民主國家推動永續且負責任的供應鏈管理和標準建設。美國也積極拓展越南、格陵蘭、烏克蘭、巴西、俄羅斯、印度等國的合作,涵蓋礦產開採、中游精煉與下游永磁材料製造等全產業鏈。這些國際合作不僅促進技術交流、提升供應鏈韌性,也有效降低對中國稀土依賴,保障國防以及綠色能源產業的關鍵原料供應,全面提升美國及其盟友的國家經濟與戰略安全。
-
推動加工與回收技術研發
美國能源部「關鍵材料研究所」主導稀土替代材料及先進加工技術的研發,並成立「稀土回收創新聯盟」,整合產學研力量致力開發創新分離技術。美方投入超過1.5億美元,在德克薩斯州建設稀土研發中心,推動技術商業化應用。美國同時資助「城市採礦」計劃,利用電子廢棄物回收稀土,這些電子廢棄物包含豐富稀有金屬,回收潛力巨大,有助減少天然開採。相關法案如《稀土循環利用法案》促使製造商建立產品回收體系,並透過稅收優惠鼓勵企業採用回收稀土,目標在2030年前,回收稀土供應佔國內需求約20%。此舉不僅促進資源永續利用,也強化供應鏈安全,支援綠色能源及國防產業需求。
美國稀土政策經歷多階段轉型,從過度依賴中國進口轉向重視本土產業鏈建設與戰略自主。川普政府首創性地將稀土納入國防生產法範疇,並透過補助與投資扶植MP Materials等核心企業。拜登政府加碼推動環保審批機制鬆綁、政策資金支持與稅收優惠,並積極推動多元化國際合作與回收技術研發。雖然重建過程面臨環保成本高昂與技術瓶頸等挑戰,美國持續穩步推進稀土供應鏈本土化與去中國化目標,形成從礦山到下游製造的完整生態體系,提升國防與綠能產業安全保障,展現其在全球稀土產業競爭中的決心與策略韌性。未來十年將是美國稀土產業復興的關鍵期,成敗關乎全球科技與國安格局。
責任編輯:吳碧娥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及其任職單位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