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知識經濟激烈競逐之際,專利已成為衡量國家創新能量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智慧財產局 (TIPO) 局長廖承威於4月16日在科睿唯安舉辦的《2025全球百大創新機構頒獎典禮暨唯安創新論壇》活動上,發表專題演講,深入分析全球專利趨勢、台灣佈局現況及未來策略,勾勒出台灣於全球創新版圖中的重要定位與挑戰。
專利量體與質量並重:全球競局變化中求定位
從數據來看,中國大陸仍以每年逾百萬件的專利申請量穩居世界之冠。雖然國知局 (CNIPA) 申長雨局長上任後指出高數量的專利中可能存在品質不一的問題,但在政策導向及補助措施的推動下,其專利總量依然持續攀升。與此同時,印度亦展現出強勢崛起的態勢,憑藉龐大的人口基底與全球產業供應鏈南移的趨勢,成為新興市場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廖承威特別強調,單純以絕對數字評比各國專利申請量,容易因國家人口基數差異而失真,因此以「每百萬人口的專利申請量」作為比較基準,才能更真實地反映國家創新力。以此觀之,台灣於2023年在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每百萬人專利申請量中高居全球第一,成功超越連續多年保持領先的以色列,顯示出台灣在全球創新競技場上的堅強實力。
科技融合與半導體領航:台灣產業聚焦之路
全球專利申請領域中,數位通訊、運算科技與電子機械成為主流,反映出科技跨界融合(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時代趨勢。尤其是AI、ICT(資訊與通訊技術)與半導體三大領域,在全球專利版圖上形成壓倒性優勢。
台灣的表現尤為亮眼。廖承威指出,在國際專利合作條約(PCT)申請中,台灣以半導體技術領先群雄。無論是本國企業,或是在台布局的跨國企業,均將半導體技術視為核心戰略,推升台灣相關專利申請總量達到約三成。特別是來自韓國的企業,對台灣半導體領域的申請佈局相當積極,占比近三成,反映出台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
這樣的成果也直接反映在企業表現上。台積電自2016年起,連續蟬聯智慧局百大專利申請榜首,其帶動效應亦使工研院等學研機構在創新能量上逐年提升,顯示出台灣產官學研體系的深厚實力與協同作用。
產業轉型關鍵:深化國際布局,推動質量升級
面對全球競爭態勢,廖承威指出,台灣必須深化專利質量,並推動國際布局。以目前全球趨勢觀察,數位通訊與運算科技仍是主流;但新興領域如AI、生成式AI及綠色科技,正迅速崛起,也不容忽視。
從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報告來看,自2012年起,中國大陸在AI相關專利申請量上快速超車美國,展現強大的成長力道。廖承威也提醒,生成式AI的爆發將帶動產學合作的重要性,因為學術界能以更快的速度發表新知,成為產業界佈局未來技術的前哨站。
此外,在全球PCT申請中,美國仍保有運算科技與醫療技術雙強的態勢,而亞洲國家則集中於數位通訊與電子領域。雖然台灣在全球半導體領域中表現突出,但也需關注未來在AI、綠能等新興領域的專利布局,避免過度集中於單一產業。
智慧局策略:建構專利生態系,支援產業升級
為因應產業轉型與國際競爭,智慧局推動多項政策。廖承威特別介紹了免費開放的GPSS全球專利檢索系統,希望協助中小企業、新創公司降低專利佈局門檻。資料庫特別針對東方語系調教,提升使用者檢索體驗,並與國際大型資料庫互補,讓企業能以更低成本掌握全球專利動態。
在綠色科技領域部分,智慧局推出綠色技術加速審查機制,只要涉及節能減碳等領域,便可於6個月內取得審查結果,加速企業在ESG(環境、社會、治理)領域的布局。
針對新創企業,廖承威也提到,「新創專利加速機制」可使專利於2個半月內完成審查,大幅縮短上市或跨國申請的時程,有助新創公司快速取得技術防護。
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局亦推廣「電話面詢」機制,讓專利申請人無須長途跋涉,即可遠端與審查官溝通,提升申請效率。尤其對於海外布局、跨國研發的企業而言,這項制度可大幅節省時間與成本。
產官學攜手:以創新驅動台灣下一個高峰
廖承威最後呼籲,未來台灣在全球專利競局中,不僅需維持半導體等既有優勢,更應積極擴展至AI、綠色能源與新興科技領域。而企業高層對知識產權的重視,將是帶動公司創新動能的關鍵。
為此,智慧局每年也辦理「產業專利分析與布局競賽」及「國家發明獎」,希望透過獎勵機制,引導企業及學研機構將創新轉化為具體的市場競爭力。未來,台灣若能在專利質量、國際布局與跨領域融合三方面同步精進,將能在全球創新賽局中,穩固自身的戰略位置,邁向下一個科技高峰。
附錄:科睿唯安2025年全球百大創新機構,台灣13家獲選穩居全球第三
科睿唯安(Clarivate)4月16日舉辦了《2025全球百大創機構頒獎典禮》,今年台灣以13家獲選機構再度蟬聯全球第三,僅次於日本(33家)和美國(18家);上榜機構按英文字母順序為華碩(ASUS)、友達光電 (AUO)、中光電(Coretronic)、台達電(Delta Electronics)、鴻海(Foxconn)、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聯發科(MediaTek)、南亞科技(Nanya Technology)、廣達電腦(Quanta Computer)、瑞昱半導體(RealTek Semiconductor)、台積電(TSMC)、華邦電子(Winbond)、以及緯創資通(Wistron)。
今年名單涵蓋11個國家與地區,相較去年增加1個。日本以33家機構上榜穩居全球最大創新機構國(比2024年少5家);其次為美國的18家位居第二;台灣13家、德國和南韓各有8家、法國7家、中國6家、瑞士3家、荷蘭2家,瑞典和今年重返榜單的芬蘭則各有1家。
就產業別來看,與2024年各產業別的占比變化不大,僅有個別領域增減一至兩個名次。今年有四個領域的入選機構增加、五個領域的數量減少;其中,電子和運算設備產業的占比仍為最高,其次依序為半導體、工業系統和汽車產業。
全球百大創新機構排名由科睿唯安智慧財產權與創新研究中心編制,以嚴謹的研究方法為本並採用德溫特強度指數(Derwent Strength Index),該指數源自德溫特世界專利索引(Derwent World Patents Index,簡稱DWPI)與全球專利資料,衡量各項發明的影響力、成功足跡、技術獨特性以及投資力度。
智權報379期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