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雙贏:防禦型NPE的商業模式
過去10年來,由NPE訴訟發起的專利訴訟,平均約占所有訴訟的30%,但在過去幾年中,NPE訴訟的比例顯著增加,在2020年時,42%的新專利訴訟活動是由NPE提起的,這表明企業面臨的威脅越來越大。
防禦型NPE則在專利交易中介機構市場中扮演正面的角色,透過購買專利權並向繳納會員費的成員進行許可的模式,不但提升專利在市場上的價值,並使其成員避免訴訟成本,可謂提供雙重利益。
任何製造、銷售或使用基於技術的產品和服務的公司,都面臨著因專利侵權而被起訴的真實風險。2010 年以來,已有超過25,000 家公司因侵權被起訴,面臨風險的公司數量還在不斷增加,每年花費在法律費用的成本高達數十...
專利分割
申請專利時,若實質上為二個以上之發明、新型或設計時,得為分割之申請。分割後之申請案(即「分割案」),仍以原申請案之申請日做為申請日,為平衡申請人及社會公眾的利益,並兼顧先申請原則及未來取得權利的安定性,分割案不得超出原申請案申請時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或圖式所揭露之範圍。
根據專利法第34條規定,申請專利之發明、新型或設計,實質上為二個以上之發明、新型或設計時,經智慧局通知,或根據申請人申請,得為分割之申請。分割後之分割案,不得超出原申請案申請時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或圖式所揭露之範圍,在專利技術或技藝揭露內容不超出的原則下,其發明人應為原申請案發明人之全部或一部分,不得增加原申請案所未...
電腦程式保護的兩難(下):Thomas法官為何反對合理使用?
相較於聯邦巡迴上訴法院(CAFC)判決,最高法院就Google v Oracle一案的決定(參見前文:電腦程式保護的兩難(上):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為Google v Oracle案畫下句點)顯然贏得不少廠商與開發人員的掌聲——當然不包括Oracle。然而,就法言法,Thomas法官認為本案判決存在著極大錯誤。究竟最高法院的論述有哪些瑕疵?請看Thomas法官的不同意見書如何解讀本案的著作權爭議。
針對本案判決,Thomas法官認為,最高法院「假定」宣告程式碼受著作權保護卻不願意加以討論,只提及「科技、經濟和商業相關環境快速變化」,並且無視大半法律規定,以區分宣告程式碼與實作程式碼為前提...
電腦程式保護的兩難(上):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為Google v Oracle案畫下句點
2021年4月5日,Oracle與Google長達十年且舉世矚目的著作權訴訟終於落幕,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最終認定Google為合理使用。但判決有時不代表爭執圓滿解決,而是為後續更多討論拉開序幕,本案也是如此。本篇主要彙整多數法官支持的合理使用分析,後篇則以Thomas法官的不同意見書為主,瞭解最高法院判決後,還遺留下哪些問題。
Oracle與Google在本案爭執的是Java SE應用程式介面(後稱Sun Java API)程式碼,Google從中複製約11,500行宣告程式碼,加上自行編寫的部分後建立Android平台,方便熟悉Java語言的程式設計師進行開發。一開始,Google曾...
擴充法院的智慧容量:談法院取得專業知識之多種機制
法院審理案件必須認定事實、適用法律,但人知識有限,世事卻是無窮,審判者不可能知道各行各業乃至各種領域的專業知識。為彌補審判者在專業知識上的不足,法制設計上或司法實務發展出有多種法院取得專業知識機制。從一般最普遍熟悉的鑑定、智慧專業審判所運用的技術審查官,到司法院自行令頒的專家諮詢,乃至司法實務上曾出現的法庭之友意見徵集等等,筆者在過去的審判經驗中都曾經嘗試使用。本文之作,即在於彙整分享這些取得特殊專業知識的過程與心得,並進一步展望即將於今年7月1日起上路施行的另一全新專業知識取得機制 — 專家證人,期待藉此讓審判上專業知識的呈現與取得,能夠獲得各界更多的重視與資源投入,從而直接或間接提升司法裁...
專訪專利師公會理事長林宗宏 ─ 專利師應多參與公民活動,適時掌握百工百業脈動
面對台灣專利市場的「相對性飽和」,對於剛入行或剛考上專利師證照的菜鳥專利工程師/專利師來說,究竟要如何打拚,才能在困境中突圍?新任專利師公會理事長林宗宏認為,自立自強是很重要的,但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所以年輕人在執行老闆交待的任務之餘,也要隨時注意機會有沒有在自己頭頂飄過,而機會飄過的瞬間也要跳得夠高才能抓住機會。他強調平常多充實自己很重要,因為只要跳得比別人高一點點,你才可以比別人先一步搶得機會;此外,勇於挑戰也是必須的。乍聽之下,這些都好像是心靈雞湯之類的勵志書刊中的老生常談,一般人都會認為說得很簡單,但做起來不容易。不過林宗宏的回答可不是在打高空,聽完他從完全不會日文到考上日本留學的獎學...
台灣企業要申請PCT,該選USPTO還是SIPO?
拜某部長所賜,使得專利的PCT國際申請議題躍上重要的新聞版面,讓平常對專利不甚了了的國人,結結實實的上了一課,這對於國民教育來說,是一件好事。而對專利業界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溫故知新的好機會,除了對PCT國際申請的流程及優缺點再複習一次外,在分享的過程中,也有一些「新」發現,讓專利業界人士對PCT有新的體認。
日前,專利師公會於新竹舉辦了《企業智權管理實務交流會》,以大數據時代的全球專利布局為主軸,邀請了免疫功坊的專利師滕沛倫及德高行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車慧中,分別就「專利連結對於全球布局政策的影響」及「中國PCT申請」兩大主題,從策略及實務面,和與會者分享他們寶貴的經驗。由於最近PC...
吳冠賜:環境改變帶來的機會,專利界不能錯過!
從去年開始,在公會的爭取下,專利師的職前訓練正式回歸專利師公會,再加上一連串的國際參訪、實務界交流等活動,專利師公會這兩年變得熱鬧不少。之所以會有這些新措施,是為了回應大環境的一連串變化,讓專利師也能跟上甚至引領產業界的新需求。
從2017年開始,國考及格專利師的職前訓練權責,從智慧局轉移至到專利師公會手上,課程內容也出現了不小的變化。「我們加進了很多專利師在工作職涯中會遭遇的實務問題,」專利師公會理事長吳冠賜舉例,除了基礎的專利審查基準課程外,也安排了拜訪智財法院、專利侵權與自由運作(FTO)分析、專利授權與契約、甚至還有事務所設立與管理……。
「老實說,審查基準他們在考試的時候都考...
吳冠賜:在台灣,每個人都應該懂一點專利
在第一年的任期內,專利師公會理事長吳冠賜不只對外推銷台灣的專利環境,對內也首開先例,廣納產業界加入專利師公會的行列。在他看來,台灣專利的問題不只是量的衰退,更有質的困窘;若是想要徹底改變質、量均差的問題,吳冠賜認為,還是得靠專利從業人員自己。
「德國去了三次、日本也去了三次、大陸也去了三到四次……」,專利師公會理事長吳冠賜細數,從年初上任以來,幾乎每個月都會帶著公會成員往其他國家跑,拜訪各國的專利師組織,目的就是希望對方國家的企業能到台灣來申請專利。「很多國家都對台灣有興趣,想要來台灣申請。」
吳冠賜觀察,連續幾年內,台灣的專利新案申請量逐年下滑的趨勢,在這兩年內應該可以稍微打住。「以...
專訪智慧局局長洪淑敏 談創新、談專利、談政策、談兩岸
2016年,對台灣專利界而言,雖然說不上是多事之秋,但卻可堪稱是變動快速的一年
。首先是去年底專利師公會理事長新舊交替,於2016年為專利師公會帶來全新氣象;接下來,7月的時候,見證台灣專利發展史的前局長王美花,離開了服務17年的智慧局,高升為經濟部常務次長;然後,到了8月分,原副局長洪淑敏正式接下局長重任,繼續為台灣的專利界打拼。
除了人事交替外,2016年也是新科技崛起及企業力求轉型的一年,在此影響下,專利的申請也有不同的面貌。像是Fintech(金融科技)及綠能科技等技術,在企業求新求變加上政府大力推廣下,今年在這2個領域的專利申請量即有明顯的成長。「科技來自人性、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