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CBAM驅動綠電需求,台灣儲能時代來臨
隨著全球AI技術的崛起與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啟動,綠電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能源轉型商機成為各界關注焦點。國立政治大學EMBA校友會終身學習組舉辦「綠電投資經營論壇!政大EMBA大師講座」,特別邀請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暨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晉以及風睿能源董事長林雍堯,分享台灣在綠能發展上的挑戰與機會。
蔡佳晉:台灣儲能時代來臨 太陽光電潛力無窮
蔡佳晉指出,全球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發展以因應氣候變遷並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台灣擁有豐富的太陽能和風能資源,尤其離岸風電具極大發展潛力。他強調,儘管台灣在發展再生能源過程中面臨電網整合與土地利用等挑戰,但也蘊藏著巨大的...
從虛擬電廠發展看台灣電力市場未來走向
在AI技術的驅動以及產業電氣化的發展之下,全球電力需求持續上升,而能源轉型的浪潮更持續重塑全球能源格局與產業生態。台灣在全球產業供應鏈和人工智慧發展潮流中扮演關鍵角色,現階段電力需求約占全球1%,能源署更預估未來電力需求的年均成長率可達2.5%。
為協助企業在實踐綠色轉型的歷程中兼顧用電需求,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台灣電力企業聯合會、台灣董事學會日前共同舉辦「低碳能源整合應用現況與商機研討會」,邀請台灣電力公司副總經理吳進忠、美國德州大學電機系主任李偉仁、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能源轉型事業服務團隊會計師廖容翎等專家,從不同角度解析綠電市場以及虛擬電廠未來的發展。
經濟部能源署副署...
全球電力需求急遽攀升,AI開拓能源轉型新契機
近年人工智慧與資料中心迅速發展,不僅成為產業布局策略的一環,也為全球電力供需與能源轉型帶來新的挑戰與契機,如何使新興科技與能源轉型產生加乘效果,將成為未來重要課題。目前能源產業正廣泛運用人工智慧,提升能源與礦產供應效率,進一步改進電力系統運作並降低能源消耗。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於今(2025)年4月10日發布《能源與人工智慧》(Energy and AI)報告,2024年資料中心用電量,約占全球總用電量的1.5%(4150億度),預估至2030年將成長至9450億度,增幅逾2倍,相當於日本目前的用電量。
報告進一步指出,資料中心目前主要仰賴再生能源與天然氣滿足用電需求,全球已有近...
2025能源轉型未來投資展望:聚焦再生能源、能源效率與交通運輸
在全球氣候危機與能源安全雙重壓力下,能源轉型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根據KPMG最新發布的《能源轉型投資展望:2025年及未來》報告,基於對36個國家、11個產業1400名能源轉型投資者的深入研究,多數投資者(72%)認為能源轉型資產的投資正迅速增加。事實上,2024年全球能源投資預計將創下3兆美元的歷史新高,其中約2兆美元將用於再生能源技術與基礎建設,接近同年度化石燃料投資額的兩倍。這場能源革命不僅重塑能源產業本身,金融投資者、新興能源開發商、再生能源業者與高耗能產業皆在尋求相關投資機會與商機。
能源投資關鍵項目
2024年全球能源轉型資產的投資總額預估為2兆美元,主要標的為能源效率、...
AI時代的電力黑洞:引發能源產業下一波科技革命
人工智慧(AI)正掀起新一波全球技術浪潮,不僅重新定義商業與社會運作邏輯,更對能源系統帶來前所未見的挑戰與機會。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於2025年發表的《Energy and AI》特別報告 (下稱《報告》),AI在訓練與部署階段對電力的高度依賴,已使「電力」成為AI擴張的關鍵資源,而AI本身也具備轉型能源體系的巨大潛能。
AI技術拓展材料科學領域新應用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逐步導入材料科學領域,傳統研發模式正走向轉型,過往材料開發仰賴大量實驗試錯與高成本模擬,其週期冗長且效率有限,而AI可透過加速運算與深度學習模型,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材料的設計、性能預測與製程優化,可大幅壓縮開發時間並降低資源浪費,例如可協助人們由目標材料特性反推潛力候選物、設計可行的合成與驗證流程以及根據實驗數據即時調整模型參數等。
過去耗時、耗力的流程,現在僅需數天即可完成,大幅縮短傳統研發流程。因此,AI應用於材料科學的技術亦受到國際企業的高度關注,如Google與Microsoft已積極布局相關應用,顯示出AI在材料科學的應用將正成為新一輪技術投資與產...
川普力推SMR核電拚2028上線 打造AI算力與國防戰備不斷電根基
2025年5月17日,核三廠二號機停機並正式進入除役階段,至此,台灣正式邁入「非核家園」。同年同月,美國在川普總統領導下,將開啟核能復興新時代。歷經數十年停滯與反應爐關閉後,川普為核能創新指明道路,於5月23日簽署了行政命令 (下稱《命令》),要求快速部署先進核技術以支持國家安全目標,包括為人工智慧(AI)計算基礎設施和國家安全設施供電。該《命令》指示陸軍部長制定建設計劃,在三年內於國內軍事基地建造並運作一座核反應堆;並要求能源部長將位於能源部設施內或與其協作運行的AI數據中心指定為關鍵國防設施,並將其供電核反應堆列為國防關鍵電力基礎設施;《命令》同時允許在能源部實驗室進行反應爐設計測試,為聯邦土地上的核設施建設掃清障礙以保障國家安全與經濟安全,並透過要求核能管理委員會及時作出許可審批以破除監管壁壘。
小反應爐,大戰略 — 美國推動SMR為AI供能,台灣能源政策新選擇浮現?
在人工智慧與能源安全成為國際戰略核心的2025年,美國前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後,迅速簽署一項引發全球關注的行政命令。[1]這項命令不僅揭示了「AI + Nuclear」的新戰略組合,更明確宣示:為保障國安與科技競爭力,將快速部署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 SMR)於軍事基地與能源需求龐大的AI運算設施之中。這場核能復興運動背後,不只是技術轉型,更是能源地緣政治板塊的重塑。
協助企業補足綠電需求,台電RE30商品6/1開賣
因應國際淨零碳排趨勢,為協助台灣出口企業達成RE目標,取得國際供應鏈門票,台電首度推出RE30電力商品,以補充企業綠電需求為目標,配合用戶向民間購買的綠電度數,由RE30電力商品補足至用戶用電量的30%。台電說明,預計釋出台電自建案場5億度綠電,並搭配市電共計約16.6億度,將於6月1日起至12月31日販售。
單一電號購買量上限為1億度
台電表示,RE30電力商品銷售對象適用於高壓以上且已向民間購買綠電的現行轉供用戶,企業單一電號購買量上限為1億度(含3,000萬度綠電),下限為100萬度(含30萬度綠電),轉供期間則固定為一年。用戶可在100萬度至1億度的範圍內,以10萬度為單位申購...
從美烏簽署礦產協議看科技強權的稀土戰爭
2025年5月1日,美國與烏克蘭正式簽署關鍵礦產合作協議,目標直指關鍵資源—稀土(Rare Earth Elements, REEs)。雙方將在烏克蘭稀有金屬及關鍵礦產的勘探、開發與供應鏈建設上深化合作。根據協議內容,美方將提供技術援助與資金支持,協助烏克蘭發展本地礦產資源,並優先保障美國高科技產業的關鍵原料來源。此舉不僅是烏克蘭在戰後重建進程中的一項重要外交與經濟成就,也進一步凸顯稀土與關鍵礦產在當代地緣政治中的戰略地位。對美國而言,此協議為其降低對中國稀土依賴再添一環,並強化其在北約盟邦中的資源整合與科技韌性。
關鍵又陌生的稀土元素
儘管我們每天使用的高科技產品幾乎都離不開稀土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