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規格書與使用手冊可以替代實體物作為侵權鑑定基礎嗎?
水面下大型機具產品專利侵權鑑定分析,可以僅以產品規格書以及使用手冊替代實體物。之所以如此,係因架設於水面下之大型機具,依實際狀況難以實物鑑定而予以放寬。
案例背景
A公司是一家大型機具的製造與施作的公司,產品多是提供公用事業單位使用,例如水力、核定發電廠所用的「迴轉式攔污柵」即為一例。
何謂迴轉式攔污柵,即該產品的攔污功能是透過環狀的篩網來達成。環狀篩網是由固定在迴轉式攔污柵兩側鏈條上相當數目的單一篩網組成。當水流通過篩網,將污物截留在篩網上,篩網前後的水位差將慢慢增加,經過相當時間,當篩網前後的水位差到達預先設定值,自動系統便驅動鏈條來轉動篩網,將篩網上附著的污物帶離水面,並在...
韓國-巴林「專利審查高速公路」開通 加速專利申請
韓國智慧財產局(KIPO) 1月17日宣布啟動為期3年的韓國-巴林專利審查高速公路(PPH) 試點項目,此項目已於2025 年1 月15 日生效。此PPH項目是在巴林工業和商務部(Bahrain's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MOIC)建議下發起的,旨在加強雙邊合作,促進兩國加速取得專利權。
PPH是各專利局之間為優化實質審查流程而實施的合作舉措。在PPH計劃下,當「早期審查局(OEE)」評估一項專利申請的可專利性時,相應的「後期審查局(OLE)」將對同一申請提供加速審查。透過利用 OEE 的結果,PPH流程可以減少冗餘、加快申請處理並透過...
WIPO通過《利雅德外觀設計法條約》:簡化保護程序、節省申請人時間及金錢
世界智慧財產組織 (WIPO) 會員國於2024年11月22日通過《利雅德外觀設計法條約》(Riyadh Design Law Treaty,下稱《條約》),WIPO總幹事鄧鴻森(General Daren Tang)表示,《條約》為全球設計者帶突破性的改變,簡化了國內外外觀設計的保護程序,不僅節省時間和金錢,更提高了申請效率,推動國際社會支持設計創新和促進跨國設計的合作。《條約》為WIPO通過的第28個條約,須有15個締約方能生效。
WIPO總幹事鄧鴻森對《條約》的通過表示肯定,而《條約》的命名是為了表彰主辦最後階段談判的城市利雅德(Riyadh)。沙烏地阿拉伯智慧財產局局長暨Di...
中國知識產權局:2024年中國發明專利有效量達475.6萬件、更多專利走向產業鏈
中國知識產權局近日公布2024年知識產權成果,中國共授權發明專利104.5萬件,較去年同期成長13.5%;全年註冊商標478.1萬件,較去年同期成長9.1%;積體電路布圖設計登記發證1.1萬件。
截至2024年底,中國發明專利有效量達475.6萬件。其中,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97.8萬件,較去年同期成長18.8%。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4件,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預期目標。中國擁有有效發明專利的企業達49.7萬家,較上年同期增加6.9萬家。
圖1.中國知識產權局局長副胡文輝(圖中)日前舉辦2024年知識產權工作新聞發佈會;圖片來源: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國務院...
《北美智權報》372期:掌握智慧財產的未來,迎接科技新紀元
隨著2025年的到來,全球科技與智慧財產領域正以驚人的速度演進,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在這個資訊迅速更迭的時代,如何掌握最新趨勢,運用智慧財產權助力企業成長,已成為每一位產業領袖與創新者的關注焦點。《北美智權報》第372期,將以豐富的專題內容,帶您探索智慧財產的未來圖景。
人工智慧的進步正深刻改變專利產業的運行方式。2025年被視為「AI代理」時代的開端,AI技術不僅僅是輔助工具,更開始承擔自主執行任務的角色。特別是在專利領域,AI的應用已經覆蓋翻譯、檢索、數據分析等多個環節。透過機器學習技術,專利翻譯的準確性達到驚人的90%,大幅降低企業在智財權管理上的成本與時間投入。AI的崛...
《中國知識產權局2024年工作報告》:運用效益加速釋放、保護力度持續加大
2024年是中國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中國在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最新發佈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的排名提升至第11位,成為世界上進步最快的國家之一;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集群數量達到26個,連續兩年位居各國之首。過去一年來,中國穩定推動知識產權發展,朝向設知識產權強國的目標邁進。
知識產權制度保障持續加強
中國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在2025年全國知識產權局局長會議進行工作報告,申長雨指出,中國扎實推進法律法規制修訂工作,包括《商標法》新一輪修改、《積體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修改草案公開徵求意見、修訂《專利糾紛行政裁決和調解辦法》、發佈《人工智慧相關發明專...
EPO:擁有智財權有助歐洲企業提升競爭力
根據歐洲專利局(EPO)與歐盟智慧財產局(EUIPO)於2025年1月9日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持有至少一項專利、註冊商標或設計的歐洲企業,其經濟表現顯著優於未持有智財權(IPR)的企業。研究指出,擁有IPR的企業在每名員工創造的收入、提供的薪資水準,以及創造就業機會方面均表現突出。特別是對中小型企業(SMEs)而言,擁有IPR對其競爭力的提升尤為明顯。
智財權與企業表現的關聯性
研究涵蓋2013年至2022年間來自27個歐盟成員國的119,000家歐洲企業,結論指出:
研究調查了10年期間(2013-2022 年)來自所有 27 個歐盟成員國的 119,000 家歐洲企業。在...
KIPO分析報告:AI機器人專利申請呈爆炸性成長 LG電子大幅領先
韓國智慧財產權局(KIPO)日前發佈了一項分析報告,指出在過去10年間(2012年至2021年),全球5大局(IP5:韓國、中國、歐盟、日本及美國)所收到的整合人工智慧(AI)技術之機器人相關專利申請量,呈現驚人的成長。數據顯示,AI機器人領域的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率達到 58.5%。2012年僅有 20件相關專利申請,但到了2021年,年申請量激增至 1,260件。值得注意的是,韓國企業 LG電子 在AI機器人專利申請數量上居首位,展現了領先地位。
從申請人國籍來看,中國以 60%(3,313件) 的專利申請量高居榜首,而韓國則以 24.7%(1,367件)位居第二,美國以 8.1%...
談美國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兩類「所失利益」計算法及給予台灣司法建議
美國《專利法》第284條(35 U.S.C. § 284)規定「當裁定對原告有利時,法院應核予原告適當的損害賠償以補償所受之侵權,但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低於侵權人為了發明的使用所付之合理權利金,並加上法院所定之利率與成本」。其中一種損害賠償計算方法是「所失利益(lost profits)法」,此相當於台灣《專利法》第97條損害賠償條文中之第1項第1款之「具體損害法」與「差額說」。本文意在介紹Panduit測試法與「若非」(but-for)測試法這兩種類型的美國所失利益法。
Panduit測試法
關於美國的「所失利益法」,國內文獻多提到的核心判決是1978年美國聯邦第六巡迴上訴法院(Uni...
政府標案承包商專利侵權責任誰扛?美國2023年Ariton v. AeroVironment案
在美國,廠商承包政府標案幫助政府製造產品或提供服務,當發生專利或著作權侵權爭議時,聯邦法律賦予廠商豁免權。權利人只能控告政府,且只能請求金錢賠償,以避免政府施政受挫,也避免廠商不敢接政府標案。美國加州地區法院2023年的Ariton v. AeroVironment案,即涉及是否適用此種豁免權的爭議。
政府承包商的專利侵權責任豁免
當廠商承包政府標案,在交付標案結果時發生侵權,不論是侵害專利權或著作權,若允許權利人主張侵權請求法院命令銷毀,則將造成政府的施政受到影響。而且,倘若政府約定發生侵權都要廠商負責,廠商也可能卻步不前,不願接政府標案。
為避免此問題,美國聯邦法律規定,若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