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緣政治已成為影響國際經濟和戰略科技發展模式的關鍵因素或限制條件。伴隨著川普2.0的關稅戰,美中科技戰的影響持續外擴,對我國相關領域產生直接或間接的衝擊,如新東進投資,而且前瞻科技及產業的發展也深受影響。同時,主要國家所關切的重點科技領域,包括半導體、AI、人形機器人、無人機等,也持續地演化並衍生新的發展方向、科技布局與治理議題。為此,中華經濟研究院於9月下旬舉辦了《地緣政治下的科技布局與治理研討會》,以地緣政治影響下的科技布局與治理為核心主題,分別就「超越CMOS/摩爾:國際標竿」、「AI的多元化演進與競合」、「半導體生態系變化」、「新興科技發展」四個主題,探討國內外的重要發展議題或趨勢。
針對半導體生態系的議題,研討會分別探討了《AI浪潮下臺灣矽智財產業的新契機 》及《韓國非記憶體新創崛起,劍指2030臺灣IC設計業的潛力追兵》兩個專題;前者由中經院第三研究所高級分析師蔡鳳凰報告,後者由中經院第二研究所副分析師李佳儒深入剖析。
AI驅動下的半導體產業變局:台灣與韓國的競逐與轉型
隨著人工智慧(AI)和高效能運算(HPC)持續推動半導體需求爆發,產業鏈中的關鍵環節 — 半導體矽智財(IP, Intellectual Property) — 正快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IP供應商的角色不僅影響晶片的開發成本與上市速度,更直接牽動企業在全球競爭中的成敗。在這波結構變動中,全球IC設計產業上演「巨頭擴張+新創萌芽」的雙軌態勢。其中,NVIDIA在AI加速器市場的爆發式成長,大幅擴大整體IC設計市場規模並拉開與其他競爭者的距離,重塑市場價格與生態遊戲規則。
鐵三角合作、生態導向與國際市場挑戰
成功的晶片設計不再是單打獨鬥,而是日益仰賴IP供應商、晶圓代工廠、系統組合商組成的「鐵三角」緊密協作。隨著製程進入先進節點,技術複雜度大幅提升,單一廠商難以獨力負擔,因此跨域策略聯盟成為核心競爭優勢。先進製程時代,客戶更重視代工廠的生態認證,確保IP能快速導入量產,能否融入平台生態、縮短產品上市時間,才是取得訂單的關鍵。這種「技術+生態」的雙重導向,將成為未來市場的核心競爭模式。
目前全球約七到八成的關鍵IP仍掌握在歐美大廠手中。不過,開源架構RISC-V的崛起正為市場帶來新的想像。由於其授權模式更具彈性,且未受制於美中貿易戰的技術管制,吸引了中國業者紛紛投入開發,甚至帶動部分台灣新創加入此一生態。
然而,IP市場也面臨矛盾與重塑。傳統IP巨頭開始跨足自製晶片,雖然能增加營收,卻引發原有客戶的戒心,擔心供應商會成為未來的競爭者。此外,隨著市場規模擴張,IP訴訟案件數量也急遽上升,顯示授權模式正面臨重新定義。雲端巨頭與系統商則希望透過自製或採用開源IP來降低依賴,可能改變專利談判、授權條件乃至於企業併購策略。
台灣的機會與內部挑戰
台灣雖然在半導體IP產業起步較晚,但部分技術已取得突破。台灣業者在AI與高速互聯等IP領域已有一定布局。特別是高速互聯IP,隨著AI訓練與資料中心運算需求暴增,對高頻寬、低延遲的介面技術需求強勁,帶動此領域營收遠高於平均,成為下一波成長引擎。台灣若能聚焦特定應用,例如車用電子或邊緣運算相關IP,將有機會在國際市場建立差異化。台灣IP業者因此紛紛加入台積電、三星、RISC-V等不同生態圈,藉此提升能見度與可信度。透過IP授權或設計服務,台灣可望擺脫純粹代工角色,往高附加價值的設計與服務邁進,逐步在全球產業鏈中建立話語權。
台灣的優勢仍然是「成熟生態+在地供應鏈協同」。聯發科(MediaTek)為台灣IC設計龍頭,單一公司營收佔全台IC設計產業六成以上,其規模與平台能力,為台灣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與生態影響力。然而,台灣也存在結構性挑戰:首先是產業過度集中,聯發科獨大,使產業生態缺乏多元動能。其次是創新能量不足,新創規模與質量相對不足,恐使台灣在下一波技術革命中失去速度與靈活度。
韓國的追趕策略與新創浪潮
在全球半導體版圖上,台灣長期以來在晶圓代工與IC設計領域佔據領先地位。相較於台灣近年推動「晶創台灣方案」以鞏固領先地位,韓國的戰略是透過「新創扶植」為切入點。韓國政府試圖透過支持IC設計新創,彌補過去偏重記憶體與晶圓製造的不足,並藉此追趕台灣在系統半導體與IC設計的優勢。
在全球前15大IC設計公司中,韓國目前僅有LX Semicon (LG Spinoff)一家公司進入主要排名,且其營收呈現下滑趨勢,顯示韓國在全球IC設計產業中的份量仍有限。為此,韓國政府積極政策扶持新創進入IC設計與AI半導體領域,以期打造新的突破口。
儘管基礎仍薄弱,但韓國已出現具潛力的公司。例如,成立於2020年、專注於AI推論晶片NPU的 Rebellions,不僅獲得韓國大企業支持,也吸引新加坡資金投資,營收成長呈現倍數提升。另一家如 Furiosa AI,連Meta也有意收購,不過雙方對併購後業務發展方向存在重大分歧而作罷;據悉。Meta 提出的收購金額比市場評估的 Furiosa AI 企業價值高出近 4000 億韓元。
結語與未來展望
整體而言,韓國IC設計新創短期內仍難以撼動台灣的領先地位,畢竟在規模、營收與全球市場影響力上仍有明顯差距。然而,韓國透過「政策+新創」的策略補短板,確實為其半導體產業注入新的可能性。尤其在AI晶片與IP設計領域,部分新創展現高成長潛力,若能進一步與三星、SK集團形成完整的上下游鏈結,未來或有機會在特定利基領域形成突破。
未來三到五年,全球產業發展將圍繞AI與雲端驅動的算力需求、RISC-V等開源架構崛起、以及跨域聯盟的深化三大趨勢。台灣若能抓住鐵三角合作的核心,正視產業過度集中等內部結構問題,並鼓勵新創投入IC設計創新,同時在國際生態中找到定位,將有機會從代工製造者轉型為全球IP價值鏈中的關鍵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