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能源公平調查結果發布:呼籲能源公平分配、成立氣候/社會衝擊基金

0
由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辦理淨零公正轉型利害關係人辨識研究,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首次與台灣世界展望會、台灣發展研究學會共同進行「台灣能源公平調查」,探究經濟弱勢家庭在能源支出、能源效率與成本負擔問題,以掌握社經弱勢者問題結構特性,作為建立基於實證調查之能源公平政策建議。調查結果發現,社經弱勢群體容易陷入結構性能源貧窮,能源價格變動將經濟弱勢族群有相當大影響。 調查重要發現:社經弱勢群體容易陷入結構性能源貧窮 調查結果顯示,在「經濟收入_積欠能源費用」的情形上,受訪者經常遲繳、總是遲繳,甚至因而導致被斷水、斷電或斷瓦斯者接近兩成(18.84%)。超過六成受訪者的冷氣使用費用情形是勉強或...

商標指定商品及服務:綠色產業

0
為了配合我國於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智慧局(TIPO)特於「產業申請商標指定商品及服務策略手冊」中新增「綠色產業」章節,並分為「綠色能源」、「乾淨能源運輸」、「碳權、碳權經濟及相關電能商業交易」、「污染處理及再生利用」、「綠建築到零碳建築」、「綠色產業相關驗證標章、驗證輔導與教育訓練」等六項領域,期使產業能清楚掌握自身本業所應保護的商標權範圍,於申請商標註冊時正確選擇指定的商品或服務,並針對行業別及尼斯分類商品及服務名稱進行對應參照,歡迎各界參考運用。 迄今全球已超過130個國家宣示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我國除了持續推動「2025非核家園」能源轉型外,行政院會亦於2022年...

智財權策略在企業ESG的角色

0
ESG是Environment (環境保護)、Social (社會責任) 和Governance (公司治理) 3個英文單字的首字母縮寫,指的是3個大面向的指標;這是聯合國全球契約(United Global Compact)於2004年首次提出的概念,引申出來,ESG代表的是企業社會責任。近年來,許多企業或投資人開始著重ESG評分,將之視為評估一所企業是否永續經營的重要指標及是否投資之關鍵因素。在《台積電營業秘密註冊制度的「三要、三不要」 》一文,曾提及台積電TSMC於2013年首創企業營業秘密註冊制度時,已將營業秘密註冊制度納入企業ESG,堪稱台灣業界先驅。的確,即便在10年後的今天,台灣...

《 TAIPEI AMPA 2024 》碳中和成永續經營關鍵, 汽機車供應鏈聯手提升綠色競爭力

0
由Environment環境、Social社會責任、Governance公司治理所組成的“ESG”,被視為是評估一間企業經營的指標,已經開始對全球各種產業產生重大影響。TAIPEI AMPA今(2024)年舉辦ESG永續講堂,邀請領先推動ESG的參展廠商分享實績,協助汽機車零配件及車用電子產業提升綠色核心競爭力。 範疇三才是減碳最大的目標 國際溫室氣體盤查涵蓋範疇,可分為直接排放(範疇一)、能源間接排放(範疇二)以及其他間接排放(範疇三)三類,現階段企業承諾或達成淨零排放的範圍,多只限於範疇一及範疇二的溫室氣體。範疇三是間接性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例如原料採購、產品的運輸、員工的通勤與異...

台灣綠色技術專利申請及審查實務

0
2050年淨零排放為全球目標,各國都在致力於減碳轉型,淨零更成為未來經濟成長的新動能。為了回應此一趨勢,產業界正在加強綠色技術的專利布局,日前全國工業總會剛舉辦的「2022年兩岸專利論壇」,亦將焦點放在綠色技術專利發展,利用專利加速審查制度協助產業界提早進行專利布局,把握淨零排放帶來的新商機。 工業總會智慧財產權委員會顧問鍾文正在兩岸專利論壇中,以「台灣綠色技術專利申請及審查實務」為題進行分享。歐洲專利局(EPO)一份名為《專利與能源轉型:清潔能源技術創新的全球趨勢》的報告發現,除了2014年至2016年的低迷外,過去二十年低碳能源技術的全球專利數量一直在上升,與2015年以來化石燃...

碳捕捉、再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專利: 中國本土申請量最多

0
淨零轉型已經不再只是單純環保課題,為了協助廠商了解全球專利布局,智慧財產局在2023年1月公開「國際碳捕捉技術專利趨勢分析研究報告」,以碳捕捉、再利用與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簡稱CCUS)為三大主軸,利用Derwent Innovation專利資料庫蒐集全球CCUS的專利,整理分析在2021年12月底以前公開/公告有關CCUS相關技術領域的專利趨勢。 北美智權報325期曾介紹 碳捕捉、再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經由智慧局整理、篩選分析後的CCUS相關技術的專利,截至2021 年底 有關「碳捕捉」技術的公開(公告)案件...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上路 評估因應措施刻不容緩

0
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已於2023年10月1日進入過渡階段,進口商的第一個報告期將於2024年1月31日結束。進口商需完成採購相對應的CBAM憑證,產品才能進入歐盟。CBAM初期管制為5大高碳排產業,包括水泥、鋼鐵、鋁、化肥、電力和氫氣。勤業眾信指出,CBAM 試行期申報雖不用納稅,但仍注意其作為未來歐盟查核參考之影響。 歐盟官方報告《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指出,CBAM 最初將適用於某些商品和特定前驅物的進口,這些商品和特定前驅物的生產屬於碳密集且碳洩漏風險最大,包括水泥、鋼鐵、鋁、化肥、電力和氫氣等5大項。隨著範圍的擴...

從蘋果創新開發機器人回收稀土,看企業如何實踐ESG

0
二次大戰後美國曾經主宰全球石油秩序並控制中東油田,但世紀交替,新能源時代來臨,「稀有金屬」一躍成為「新石油」。全世界對稀有金屬了解的人可能不多,且應該都是相關產業的人;但活在這世上的人,只要不是與世隔絕,相信都用過稀有金屬。稀有金屬顧名思義是量很少,故稀有珍貴。另一涵義也可能是很難取得,但在各產業卻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被稱呼為關鍵(原)材料或者稀貴金屬等。稀有金屬掌握在少數國家,尤其是中國,難以取得的特性,會受到國際政治局勢的影響而將其視為戰略物資。中國稀有金屬資源豐富,往往限制其出口管制作為國際經貿往來博弈的利器,稀土便是一例。 Vander Hoogerstraete等人於2014年...

全球氣候訴訟倍增,企業須留意漂綠風險

0
近年來隨著永續發展概念興起,越來越多公司使用永續性作為行銷策略,讓消費者以為購買這些公司的產品,可以為循環經濟發展做出貢獻。這種使用未經充分證實的環境聲明被統稱為「漂綠」(Greenwashing),透過在廣告中使用「環保」、「綠色」等描述性詞語,聲稱公司正在實現淨零排放,實際上卻沒有制定可以實現目標的具體計劃。但企業這種漂綠的做法,不僅是在誤導消費者,並對環境產生有害的負面影響。因此,在今(2024)年 1 月,歐洲議會正式批准了一項新的漂綠指令,要求成員國針對企業使用環境聲明制訂更嚴格的規範。 根據《2023全球氣候訴訟報告》顯示,自從第一份相關報告發布以來,氣候變遷案件的總數增加了...

推動產品碳足跡標示,環境部新發布兩項管理辦法

0
為鼓勵並管理產品碳足跡計算及標示,環境部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規定,於3/19發布「自願性產品碳足跡核定標示及管理辦法」及修正「溫室氣體認證機構及查驗機構管理辦法」部分條文,讓產品製造、輸入或販賣業者從產品製程及供應鏈掌握碳排放量並有一致性計算及揭露,提供民眾消費參考,進而帶動產品綠色設計及低碳生產,促進溫室氣體減量。 環境部表示,台灣推動產品碳足跡標示行之有年,目前市面上有效碳足跡標籤636件,以日常生活所使用各種產品為主,包括食品、食用油、飲料、清潔用品,也有包括交通運輸服務類等。112年「氣候變遷因應法」公布施行,其中第37條第2項將自願性產品碳足跡申請核定、查驗及標示等納入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