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國科技產業新政觀察
中國的「十四五規劃」是從2021年至2025年的國家規劃,也是中國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認為,「十四五規劃」主要在因應美中科技戰,對台灣產業影響最大的在三個方面,也就是半導體產業、5G新基建和數位經濟。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資深研究總監陳子昂指出,中國經歷美中科技戰「卡脖子」的困境後 ,「十四五規劃」首次提出「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除了產業基礎發展,還強調經濟和安全並重。隨著中國企圖打造強化自主可控的產業鏈,影響兩岸產業競合態勢的,莫過於半導體、5G、智慧物聯(AIoT)等產業。
此外,「數位經濟」及「數位中國」也...
後疫情時代,半導體產業將出現劇烈變革
半導體產業是台灣的經濟支柱,在這兩年表現也非常亮眼。不過,疫情帶來的消費硬體需求已經趨緩,還有愈來愈多國家投資建構半導體產能以及發展新製程技術。台灣的半導體業者,又該如何因應這一波產業變革?
從2020年開始的半導體缺貨潮,到了2022年還不見緩解,也把半導體產業的產值不斷向上推升。根據資策會市場情報研究所(MIC)估計,全球半導體產業的規模即使在2021年爆出25%以上的成長率,但預測2022年還是有10%以上的成長力道。「半導體產業的供需失衡現象,可能要到2023年才有辦法解決,」MIC資深產業分析師鄭凱安表示。
在這波半導體業高速成長裡,台灣可說是最大受益者。從2020年...
ICT產業趨勢前瞻: 變動已成新常態, 「韌力」為企業競爭力關鍵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前不久舉行了《35th MIC FORUM Spring韌力》線上研討會。綜觀近年ICT產業變化,資策會MIC所長洪春暉指出,從美中貿易戰、新冠疫情到俄烏戰爭,ICT產業不間斷的面臨外在環境變動干擾,變動已成為ICT產業新常態。過去業者多採取短期因應,如升高庫存水位、動態排班、轉換物流運輸等;然而,面對未來變動新常態,無論是ICT業者、供應鏈甚至是產業生態系,洪春暉表示接下來都必須從中長期角度思考如何提升因應環境變動的「韌力」,從採購到生產端的每個環節提升供應鏈韌性,將是企業未來競爭力勝出的關鍵。
針對提升供應鏈韌性部分,資策會MIC建議,可在採購端增加...
解決台灣缺工問題,不應忽視中高齡族群勞動力
今年以來,「找不到人」是每個產業普遍的問題,也使得企業界對於開放外籍移工和培育技術人才的呼聲愈來愈高。不過,台灣社會在逐步進入高齡化的同時,也有愈來愈龐大的中高齡人口離開職場,對比日、韓等國的例子,台灣應該開始思考,如何才能善用這些資深勞動力了。
在台灣,「五缺」問題一直深深困擾著每一個企業領導人。其中,與人力資源息息相關的缺工與缺人才,不但牽涉到薪資水準、高等教育等問題,也跟人口結構變化、產業轉型方向互為表裡,可說是五缺當中最為複雜難解的。
受到台灣的少子化危機,再加上海外台商回台投資以及科技業近年的人才需求等眾多因素影響,發酵成產業界最頭痛的缺工問題。根據勞動部統計,自20...
《兩岸專利論壇》 – I 人工智慧領域專利的機遇與挑戰
每年這個時間都是兩岸專利論壇舉行的時候,但在新冠病毒疫情影響下,今年實體的兩岸專利論壇無法實現,因此舉行了首次兩岸線上專利論壇。工業總會智慧財產權委員會執行秘書林富傑指出,是次兩岸線上專利論壇共有1200多人參與,可以成為對岸國家知識產權局以後舉辦兩岸線上專利論壇的一個重要的參考。由於對岸本來是不太傾向於線上論壇的,但因為這次效果彰顯,故可以作為以後兩岸線上互動模式的依據。
今年論壇聚焦於中國大陸人工智慧 (AI) 專利的議題。大陸國家知識產權局日前發佈截至2020年6月底中國大陸專利數據:發明專利申請68.3萬件;受理PCT國際專利申請2.95萬件。據市場調研統計,近年涉及人工智慧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