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智權報 387期 出刊日期:2025-9-1
2025年美國創新面貌報告:Bayh-Dole 法案四十五年後的挑戰與啟示
1980年通過的《Bayh-Dole法案》(拜杜法案) 長期以來被視為美國創新的制度基石,從學術實驗室到矽谷新創,從癌症早篩到太空淨水,數十年的制度設計點燃了無數發明家的火花,促成無數科研成果轉化為推動社會與產業變革的力量。在法案實施45年後,川普政府於2025年8月再次祭出 Bayh-Dole 的「march-in」機制 ─ 逼近哈佛大學,要求檢視其聯邦資助研究所衍生的專利是否符合公開揭示與美國製造等法規要求,否則可能接管或重新授權這些價值達數億美元專利資產。此一舉動凸顯了 Bayh-Dole 法案在政治與學術間的張力。
今年6月最新發布的《2025年美國創新面貌報告》(Faces of American Innovation Report)回顧了這項法案的歷史背景,並透過5位創新者的故事,展現制度如何推動科技落地與社會進步。對台灣而言,這不僅是美國的故事,更是一面鏡子:我們如何從「科研強國」邁向「創新強國」,正是下一階段的關鍵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