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消費性電子產品對於可攜式(Portability)及多功能(Multi-function)之需求,迫使微電子構裝發展朝小尺寸、高性能、及降低成本前進。晶圓級構裝(Wafer Level Package; 簡稱WLP)具備縮小構裝尺寸之優勢,剛好迎合行動電子產品之市場趨勢。
然而,傳統WLP構裝是將晶片的I/O點,經由散入(Fan-In)技術將凸塊以矩陣式( Area Array)排列於晶片面積內,簡稱為Fan-In WLP。然而,決定晶片是否可採用散入(Fan-In)技術構裝之前,必須同時評估元件尺寸、I/O接點數及間距等因素,進而確認晶片是否有足夠的空間容納所有的連接點。
前段IC晶片製造(Front-End IC Manufacturing)技術的快速進步,帶給傳統Fan-In WLP構裝極大的挑戰:(1)由於半導體微縮(Scaling)技術的進展,使得晶片尺寸持續縮小,後段WLP之大尺寸錫球,再也無法容納於晶片的面積之內。(2)晶片功能變強,I/O點數增加,Fan-In WLP構裝面臨更多困難。如果將I/O接點或錫球尺寸縮小,雖然可使I/O點與錫球製作於晶片的面積之內,但受限於終端PCB的組裝基礎與設計法則,目前仍未達到前段IC晶片製造之技術規格,而且如果將I/O接點或錫球尺寸縮小,又會帶來更多組裝成本。
所幸近幾年前業界已發展出散出型晶圓級構裝(Fan-Out WLP),可解決以上傳統WLP構裝之挑戰,如圖1為英飛凌於2006年SEMICON Europe所提出的Fan-out WLP技術。此技術是先將晶片作切割分離,然後將晶片鑲埋在面板內部。其步驟是先將晶片正面朝下黏於載具(Carrier)上,並且晶片間距要符合電路設計之節距(Pitch)規格,接者進行封膠(Molding)以形成面板(Panel)。後續將封膠面板與載具作分離,因為封膠面板為晶圓形狀,又稱重新建構晶圓(Reconstituted Wafer),可大量應用標準晶圓製程,在封膠面板上形成所需要的電路圖案。由於封膠面板的面積比晶片大,不僅可將I/O接點以散入(Fan-In)方式製作於晶圓面積內;也可以散出(Fan-Out)方式製作於塑膠模上,如此便可容納更多的I/O接點數目。圖2為Fan-In WLP與Fan-Out WLP之結構比較。
當半導體元件之導線連接密度(Interconnect Density)超越傳統Fan-In WLP構裝製程能力時,Fan-Out WLP則變成一種可行的技術。隨構裝尺寸微小化及IC元件之I/O數量急速增加,Fan-Out WLP逐漸受到重視。然而要大量應用Fan-Out WLP技術, 首先必須克服製造、良率(Yield)、可靠度(Reliability)及成本效益(Cost Effectiveness)等問題。本文將參考近來所發表之相關文獻,首先介紹Fan-Out WLP之基本製造流程,然後探討其所面對的各種挑戰,以及針對挑戰點提出目前業界所發展出新型完全鑄模(Fully Molding)Fan-Out WLP技術,以期能掌握先進Fan-Out WLP之技術發展狀態。
Fan-Out WLP重新建構晶圓製程
Fan-Out WLP重新建構晶圓(Reconstituted Wafer)的典型製程流程,如圖3所示,其詳細製程內容描述如下。
- 首先準備具有膠帶的載具(Carrier)。
- 將測試良好的晶片(Know Good Die; KGD)翻轉朝下,黏貼於載具(Carrier)上,在載具上晶片與晶片的距離,定義了Fan-Out的面積,並且可自由選擇晶片距離。載具上具有黏性的膠帶(Tape),用來固定晶片位置和保護晶片在灌膠鑄模(Molding)時不受到影響。
- 使用鑄膜技術將放置在載具上的晶片,經由鑄模化合物(Molding Compound)填充來形成晶圓形態。
- 將重新建構之晶圓與載具分離,此載具可重複使用。
- 移除膠帶。圖4為一個人工重新建構晶圓的照片。目前業界已發轉出許多種Fan-Out WLP,例如:嵌入式晶圓級球狀陣列(eWLP)技術,以及重新分佈式晶片構裝技術。
Fan-Out WLP所面臨的挑戰
雖然Fan-Out WLP可滿足更多I/O數量之需求。然而,如果要大量應用Fan-Out WLP技術,首先必須克服以下之各種挑戰問題(圖5):
- 焊接點的熱機械行為: 因Fan-Out WLP的結構與BGA構裝相似,所以Fan-Out WLP焊接點的熱機械行為與BGA構裝相同,Fan-Out WLP中焊球的關鍵位置在矽晶片面積的下方,其最大熱膨脹係數不匹配點會發生在矽晶片與PCB之間。
- 晶片位置之精確度: 在重新建構晶圓時,必須要維持晶片從持取及放置(Pick and Place)於載具上的位置不發生偏移,甚至在鑄模作業時,也不可發生偏移。因為介電層(Dielectric Film)開口,導線重新分佈層(Redistribution Layer; RDL)與焊錫開口(Solder Opening)製作,皆使用黃光微影技術,光罩對準晶圓及曝光都是一次性,所以對於晶片位置之精確度要求非常高。
- 晶圓的翹曲行為: 人工重新建構晶圓的翹曲(Warpage)行為,也是一項重大挑戰,因為重新建構晶圓含有塑膠、矽及金屬材料,其矽與膠體之比例在X、Y、Z三方向不同,鑄模在加熱及冷卻時之熱漲冷縮會影響晶圓的翹曲行為。
- 膠體的剝落現象: 在常壓時被膠體及其他聚合物所吸收的水份,在經過220~260℃迴焊(Reflow)時,水份會瞬間氣化,進而產生高的內部蒸氣壓,如果膠體組成不良,則易有膠體剝落之現象產生。
完全鑄模(Fully Molding)Fan-Out WLP技術
由於傳統Fan-Out WLP是在含有晶片(Chip)及鑄模(Molding)的表面進行佈線(Routing),如圖6所示,在晶片朝下作灌膠鑄模時,可能會有膠液滲透(Mold Flash)到晶片邊角,當膠液覆蓋到晶片的接合墊(Bonding Pad)時,將會造成良率上之損失。如果矽晶片與鑄模的交接過渡區(Transition Zone)不平順,以及矽晶片與鑄模的熱膨脹係數不同,會對重新佈線(Redistribution Layer; RDL)結構產生應力引發之可靠度問題(Stress Induced Reliability Issue)。
針對以上傳統Fan-Out WLP所面臨之挑戰點,B. Rogers等人[1]提出一種新型的完全鑄模(Fully Molding)Fan-Out WLP技術,可以解決以上所述之問題,如圖7所示為Fully Molding Fan-Out WLP構裝結構與橫截面照片。Fully Molding Fan-Out WLP製造包含四大製程(如圖8),各製程簡單描述如下:
- 銅柱製造(Copper Pillar):先將銅柱(Copper Pillar)製造於原來半導體晶圓的I/O點上。
- 面板製造(Penalization):進行鑄模(Molding)之鑲板製程(Penalization Process)。鑲板製程會將晶片正面及側邊使用鑄模灌膠作完全覆蓋,鑲板正面進行研磨(Front Grind)以露出銅柱,只讓銅柱由晶圓正面穿越鑄模作電流傳輸路徑。
- 散出製程(Fan-Out Process):製作導線重新分佈層(RDL)及凸塊(Bump),將銅柱與凸塊陣列(Bump Array)作連接。
- 完成構裝(Package Finishing):鑲板背面研磨(Back Grind),最後用環氧樹酯(Epoxy)將晶圓背面封住,進而完成Fan-Out WLP構裝結構。
此完全鑄模結構的優點:
(1)可消除晶片表面邊緣與鑄模的不連續性; (2)由於鑄模將晶片與印刷電路板(PCB)分開,所以可增加構裝板級的可靠度(Board Level Reliability),以形成堅固的構裝結構。完全鑄模Fan-Out WLP構裝在作鑲板製程時,他會利用電路圖案最佳化技術,來消除晶片因貼合、鑄模及加熱等製程所引起的晶片位移(Die Shift)。經電路圖案最佳化之動態佈線調整,可將每個鑲板上之晶片構裝位置,做客製化設計。如此可加速晶片取放速度、增加電性設計的準確性,提高良率及降低製造成本。使用完全鑄模Fan-Out WLP與圖案最佳化工具,可解決傳統Fan-Out WLP之缺點,促使Fan-Out 技術能廣泛運用於微電子構裝。圖9為弘塑科技(Grand Plastic Technology Corporation; GPTC)所設計製作之自動化量產型設備,專注於光阻去除(PR Stripper)、UBM蝕刻(Under Bump Metallurgy Etching)與晶圓清洗(Cleaning)等濕式製程,未來持續瞄準Fan-out WLP及3D IC構裝技術之應用,以滿足各種新製程需求。
結論
由於前段IC製造技術的快速進展,以及行動電子產品對於可攜式及多功能之需求,微電子構裝持續朝小尺寸、高性能、及降低成本發展。使得傳統Fan-In WLP構裝面對極大的技術瓶頸,所幸業界後續發展出Fan-Out WLP構裝技術。本文已針將目前Fan-Out WLP製造流程與挑戰點,進行簡要介紹,並探討新型完全鑄模(Fully Molding)Fan-Out WLP技術,以期能掌握先進Fan-Out WLP之技術發展狀態。
原文請參閱《半導體科技雜誌 SST-AP Taiwan》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