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OVID-19疫情期間,網際網路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 IA)大規模開放借閱電子書之舉動曾獲得不少掌聲,但也引來出版商反彈。歷經兩審後,IA之合理使用主張仍以敗訴收場。

本案[1]上訴人網際網路檔案館(IA)為著名的數位圖書館及開放書籍聯盟(Open Book Alliance)成員之一,免費提供網頁、新聞、影音、圖像、書籍、軟體程式等資料;其原本按自有實體書之數量出借數位副本,即「持有一份出借一份」(one-to-one owned-to-loaned)。2018年開放圖書館計畫(Open Libraries Project)則納入合作圖書館之實體書,改按總計數量計算可出借數位副本。IA聲稱,擴大書籍持有量後,仍然遵守控制數位借閱(Controlled Digital Lending, CDL)[2]規定。
2020年疫情期間,IA啟動全國緊急圖書館(National Emergency Library, NEL),將同時借閱人數上限放寬至10,000人,直至擁有系爭著作之被上訴人Hachette Book Group, Inc.、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LLC、John Wiley & Sons, Inc.與Penguin Random House LLC(合稱出版商)指控侵權後,方才恢復原本CDL制度。
本案之主要爭議在於:非營利組織得否主張合理使用(fair use)之豁免,完整掃描受著作權保護之紙本著作,且未經出版商或作者授權,即以「持有一份出借一份」方式,線上散布該等數位副本?
顯然,法院須檢視的不只是NEL之合法性,也包括CDL機制。初審法院[3]認定IA侵權且不構成合理使用。上訴法院(CAFC)亦認定,合理使用之四項判斷因素均有利於出版商,其分析及理由如後所述。
利用之目的與特性
轉化性
「再利用是否具轉化性(transformative)」雖非判定合理使用之絕對必要條件,但仍是重要問題。根據先前判決,轉化性可能包括以下4種情形[4]:(1)新增特徵或資訊、(2)改變用途、(3)改善原著作內容之傳達效率、(4)擴大原著作之實用性等。以前兩者而言,由於皆是落入原著作人創造衍生著作之權利範圍,再利用之改變必須超越構成衍生著作之程度,方具轉化性;換言之,若單純重新包裝或再次發表原著作內容,並不具轉化性。
CAFC指出,IA利用系爭著作之唯一目的便是「向閱讀者提供著作」,其用途和內容與原著作完全相同;而改變著作之載體(即紙本著作重新編輯成電子書),屬於典型之衍生著作,並無轉化性可言。IA雖主張出借數位版本可提高借閱效率,惟CAFC認為,其效率與出版商電子書相差無幾,且在直接競爭之下,已損及著作權人相關利益。
至於IA電子書提供之可連結性(linkability,指線上文獻作者可嵌入網址連結至IA數位圖書館之特定書籍),雖非紙本書與實體出借所能提供,但由於該利益須以「IA重製並向公眾提供完整系爭著作」為前提,僅是「便利於研究者使用」尚無法認定具轉化性,一旦認定過於寬鬆,將會使轉化性概念無限上綱。CAFC表示,縱使遵循「持有一份出借一份」及CDL機制,IA數位圖書館之出借行為仍屬違法,且不符合美國《著作權法》第108條圖書館重製檔案之有限使用規定。
商業性
營利與否之界線並不在於「唯一目的是否為賺取金錢」,而是「使用者能否在未支付合理對價(customary price)之情況下利用著作獲利」。
初審法院認為,IA之再利用不僅未支付合理對價,更牽涉兩項商業行為,包括(1)勸誘公眾捐款,以及(2)透過BWB購書連結分潤;換言之,在商業性判斷上,重要的是「IA是否因複製著作而獲利」,與免費散布數位書籍之事實無關。
不過,上訴法院認定IA之再利用非屬商業性,理由是:IA未直接自數位圖書館獲利,而「建立數位圖書館」與「和BWB合作分潤」兩者間之關聯性,亦不足以認定商業性。再者,勸誘捐款之提示幾乎出現在所有頁面上,顯然並非針對出借服務;況且,若判定此舉屬於商業行為,將大幅限縮非營利組織在合理使用著作時接受捐贈之可能性。
至於出版商主張之其他非金錢性利益,上訴法院表示,IA並未因利用系爭著作而直接帶來聲譽利益(例如以他人著作冒名投稿),獲得的僅是附隨利益,包括推動組織使命等,此類利益不宜認定為商業利潤,否則,非營利組織為提高名望而從事之非營利活動皆會落入商業性範疇。
著作之本質
此處須考量之問題有二:(1)是否為表達性或創造性著作;(2)著作是否已公開發表。就系爭著作性質而言,係屬已出版之表達性或創作性著作,故本項因素判斷有利於出版商。
所利用之質量及其占整體著作之比例
基於第三項與第四項因素之相互關聯性,複製範圍越大,越容易構成原著作之競爭性替代商品。不過,構成合理使用之所複製質量及比重並無明確標準,有時必須完整複製,方能實現轉化性目的;換言之,複製之質量及比重雖可佐證是否為替代性商品,卻無法直接判定是否具轉化性。
在本案,真正須考量的是「向公眾提供之受保護內容數量」,而非「所複製之受保護內容數量」。儘管IA主張為執行CDL有必要複製全部內容,然而,上訴法院在第一項因素討論中已反駁「基於轉化性而利用」此點,再加上,IA係向公眾揭露其所複製之完整內容,顯然已足以取代紙本與電子形式之系爭著作。
利用對於著作其潛在市場與現在價值之影響
IA並未針對市場損害提出反證
第一項與第四項因素相互關聯,再利用之目的若與原著作越相近,越具有替代性。第四項因素堪稱合理使用判斷中之最重要因素,因此,法院須衡量「公眾因再利用所得之利益」以及「著作權人因禁止再利用所得之利益」兩者,再利用人則應證明其利用在相關市場中未與原著作競爭。根據CAFC解釋,本案之相關市場應為與原著作相關之市場,包括衍生著作在內,且不問係以紙本、電子或其他形式呈現。
CAFC認為,IA之數位圖書館並不只是可能成為替代商品,而是意在作為替代商品,此點從IA廣告內容即可證實,其再利用顯然篡奪了原著作市場。
不過,即使利用目的相同,再利用人仍有機會反證未產生市場損害。CAFC表示,IA專家證人之證詞無法證明其出借服務未影響出版商電子書市場、或彼此不具競爭關係,至多只能說明關閉NEL與出版商銷售下滑具微弱關聯性。
相對地,CAFC贊同出版商主張之「授權金損失」與「未來市場蒙受實質性不利影響」。儘管出版商未提供實證數據,但CAFC認為,其主張符合常識或邏輯推論,不僅潛在授權收益損失正是判斷第四項因素之重要考量,倘若放任IA出借模式發展,也將對原著作市場造成衝擊。之所以出版商毋須就合理使用提供相關實證數據,是因為本案已確立著作權侵害之表面證據(prima facie)。
數位圖書館帶來之公益重要性不及出版商所受損害
上訴法院駁斥IA聲稱之重大公共利益(即免費取用知識),反而認為,禁止該再利用行為方能使出版商與公眾受益,原因是:擴大知識取用途徑並非合理化侵權之正當理由。IA之出借服務雖能帶來短期公益,但既傷害出版商與作者的經濟利益,也危及長期社會公益,進而抑制創造力。
結語
本案爭議雖源自NEL借閱服務,但法院一體性地否決了CDL機制之合法性,亦即,縱使是IA自有書籍,若未經授權仍不得免費提供借閱。
判決結果固然符合現行著作權規範,卻也令主張開放共享之陣營大失所望。儘管IA已於2024年12月聲明放棄上訴[5],然不難預見,在電子書市場合理發展之路上,仍可能再度上演權利人與利用人的角力戰。
備註:
- [1] Hachette Book Group, Inc. v. Internet Archive, Docket No. 23-1260, 4 Sep. 2024.
- [2] 根據本案判決,IA之CDL機制與「持有一份出借一份」方式大致相當;全國作家聯盟(National Writers Union)網站說明則指出,CDL所重製之數位副本數量並不受限制。請參見FAQ on Controlled Digital Lending (CDL), https://nwu.org/book-division/cdl/faq/
- [3] Hachette Book Group, Inc. v. Internet Archive, 664 F. Supp. 3d 370 (S.D.N.Y. 2023).
- [4] 這4種情形僅是本案判決所提及,未來法院仍可對轉化性一詞作出其他解釋。
- [5] Chris Freeland, End of Hachette v. Internet Archive, https://blog.archive.org/2024/12/04/end-of-hachette-v-internet-archive/
責任編輯:盧頎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