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日,美國與烏克蘭正式簽署關鍵礦產合作協議,目標直指關鍵資源—稀土(Rare Earth Elements, REEs)。雙方將在烏克蘭稀有金屬及關鍵礦產的勘探、開發與供應鏈建設上深化合作。根據協議內容,美方將提供技術援助與資金支持,協助烏克蘭發展本地礦產資源,並優先保障美國高科技產業的關鍵原料來源。此舉不僅是烏克蘭在戰後重建進程中的一項重要外交與經濟成就,也進一步凸顯稀土與關鍵礦產在當代地緣政治中的戰略地位。對美國而言,此協議為其降低對中國稀土依賴再添一環,並強化其在北約盟邦中的資源整合與科技韌性。

關鍵又陌生的稀土元素
儘管我們每天使用的高科技產品幾乎都離不開稀土元素,但大多數人對它們卻幾乎一無所知。稀土就像是隱形的關鍵角色,藏在智慧型手機、電動車、風力發電機、軍事武器等背後,默默驅動著現代科技。
稀土元素指的是17種化學元素,包括鑭(La)、鈰(Ce)、鐠(Pr)、釹(Nd)、鉕(Pm)、釤(Sm)、銪(Eu)、釓(Gd)、鋱(Tb)、鏑(Dy)、鈥(Ho)、鉺(Er)、銩(Tm)、鐿(Yb)、鎦(Lu)等15種鑭系元素,再加上鈧(Sc)和釔(Y)共17種元素,可分為輕稀土與重稀土。這些元素在地殼中其實並不罕見,但因為分布零散、難以提取與精煉,才被稱為「稀土」。由於具特殊的光、電、磁及催化特性,使其廣泛應用於電動車馬達、風力發電機、雷達系統與高端武器中,是高科技產業與國防軍事裝備不可或缺的材料。
稀土已被視為戰略資產
稀土因在高科技與綠能產業的不可或缺性、供應鏈脆弱性以及戰略儲備必要性,被公認為關鍵戰略資源。這些元素廣泛應用於智慧型手機、半導體、風力發電機、電動車馬達(如釹鐵硼磁鐵)、國防武器(導彈、雷達、潛艦、戰機)及石油催化、合金等工業領域。沒有稀土,許多高科技與軍事設備將無法正常運作,直接影響國家科技與國防實力。
稀土供應高度集中於中國,全球約八至九成稀土由中國生產與精煉。由於提煉過程污染嚴重、技術門檻高,其他國家難以快速建立替代供應。這種壟斷結構使稀土成為地緣政治與經濟談判的重要籌碼,過去中美貿易戰、中日釣魚台爭端期間,中國都曾以限制稀土出口作為制衡手段。一旦供應中斷,全球高科技與國防產業將遭受重大衝擊。因此,許多國家將稀土納入戰略儲備體系,仿效石油儲備,確保在危機或價格飆升時能維持產業穩定與國防安全。同時積極尋求多元來源與回收技術,以降低對單一國家的依賴,提升供應鏈韌性。
川普與稀土:從格陵蘭到烏克蘭的全球佈局
從川普第一次總統任期就開始針對格陵蘭、烏克蘭的戰略布局,實則直指地表下的稀土等戰略礦產。美國積極尋求掌控全球關鍵礦產供應鏈,對烏克蘭稀土礦產高度關注。若美國成功掌握烏克蘭約50%的礦產資源,將對全球供應鏈、地緣政治、戰略資源競局產生深遠影響。
一、強化美國礦產控制,降低對中國依賴
稀土是高科技與軍工核心原料,自主掌握程度直接關係國家安全。若美國介入烏克蘭礦區,有助於打造「去中國化」替代供應鏈,提升美國航太與軍工產業的原料自主性。美國若能推動「民主供應鏈」,與盟國共組資源聯盟,將在地緣政治與貿易談判中取得更大主導權,削弱中國影響力。
二、歐洲面臨資源壓力,美國籌碼上升
烏克蘭原為歐盟潛在的關鍵礦產供應國,若資源轉由美國主導,歐洲將失去重要供應鏈,進一步仰賴美國。這將提升美國在歐洲談判中的地緣籌碼,影響軍售、科技交流等議題。
三、中俄聯手反制,地緣衝突升溫
美國試圖掌控烏克蘭礦產,可能促使中國與俄羅斯深化資源合作,維持其全球供應鏈影響力,抗衡西方壓力。這不僅加深中俄聯盟,還可能重塑全球資源格局,引爆新一輪地緣摩擦。隨著新能源與高科技產業依賴日增,「礦產戰爭」或將取代傳統能源爭奪,成為全球強權角逐的新戰略高地。
稀土之戰:川普重塑美國製造與AI供應鏈的關鍵
川普政府推動「美國製造回流」與「AI產業自主」,稀土元素正是兩大戰略產業背後的支撐。電動車核心馬達仰賴釹鐵硼(NdFeB)磁鐵,其關鍵元素釹、鏑、鐠決定馬達效能。AI伺服器與數據中心也高度依賴稀土材料,釹、鉺、釔、鈧分別應用於磁性儲存、散熱元件與高頻電子設備,影響處理器性能與能源效率。以釹為例,隨著AI運算及雲端資料中心儲存需求增加,帶動HDD需求成長。釹鐵硼永磁體廣泛應用於硬碟機主軸馬達與磁頭,可大幅提升資料讀寫精度與密度。現代數據中心普遍採用節能馬達與高效能風扇系統,這些馬達常使用釹等稀土元素製成的永磁體,提升冷卻系統效能,減少能源浪費,影響整體電力消耗與運算穩定度。若美國掌握烏克蘭稀土資源,將強化本土製造能力,降低對中國、台灣、韓國的高科技供應依賴,推進AI技術發展與伺服器基礎設施升級,有助於重奪產業主導權。
美烏簽署關鍵礦產協議:稀土戰略再升級
從全球角度觀察,美烏合作將對稀土供應格局產生幾項潛在影響:第一,牽制中國主導地位:透過投資開發非中國來源的礦產,美國可逐步建立多元化供應網。第二,烏克蘭地位升溫:烏克蘭儼然成為美歐在關鍵礦產安全上的新樞紐,其礦產價值的地緣重要性將進一步提升。第三,加劇資源爭奪戰:中國、俄羅斯與其他資源強權勢必將反制西方介入,全球稀土競爭恐進一步升溫,尤其在非洲、南美等新興礦區的博弈將更趨激烈。此協議標誌著稀土戰略已從傳統軍工領域延伸至AI與綠能科技等高階產業的命脈,而烏克蘭也正從被動的「戰略緩衝地」,轉型為主動參與全球供應鏈重構的「資源戰略地」,其地緣角色正被重新定義。
台灣面對稀土競逐的因應策略
在全球對稀土資源日益激烈的競逐下,雖然台灣本身缺乏關鍵礦產的天然儲量,但並非無所作為。當前可透過評估礦產的經濟重要性、供應中斷風險及其對環境的潛在影響,建立一套系統性的篩選原則,進而制定符合台灣產業發展需求的「關鍵礦產清單」。在國際合作方面,台灣可積極尋求與格陵蘭、越南、美國、澳洲等具備稀土礦產開採能力的國家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強化來自中國以外地區的資源供應網絡。同時,也可參考日本與韓國的經驗,建立國家層級的戰略儲備系統,以因應突發性的供應中斷風險,提升整體資源調度的韌性。
技術方面,推動稀土減量與替代材料的開發亦為當前重要方向,美、德、日等國際企業與實驗室皆投入研發,雖目前性能仍有待突破,但已展現潛力。回收技術的強化與循環經濟的推動也是關鍵,提升本土自主化回收技術方能增加談判籌碼。以Apple的強化資源自主與實踐ESG責任為例,Apple已開始要求供應鏈使用的稀土元素要逐步從電子廢棄產品中回收,iPhone 13-16系列中的所有磁性零件(如底部揚聲器、Taptic Engine 線性馬達、攝影鏡頭、電路板處理器、顯示幕模組等)所使用的稀土元素,100% 來自回收來源(從報廢手機回收稀土)。台灣若能在制度規劃、技術創新與永續發展三個層面協同推進,即使自身缺乏礦產資源,仍可在全球資源重組的過程中確保戰略自主性,並提升在國際談判中的相對影響力。
稀土這一原本鮮為人知的名詞,如今已成為全球政經格局重組的重要觸媒。從美方在烏克蘭的戰略部署,到中俄潛在聯手所引發的地緣政治壓力,再到歐美尋求供應鏈重組,稀土資源正成為大國競逐的新戰略焦點。這場圍繞關鍵資源的角力,不僅影響國際政治與經濟格局,也將對台灣未來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安全產生深遠影響。面對全球稀土競賽,台灣必須及早因應,強化自主性與供應鏈韌性,才能在新一輪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責任編輯:吳碧娥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及其任職單位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