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際關鍵礦物資源出口限制的十大因應之道

芮嘉瑋╱財團法人中技社 科技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0
22

隨著國際局勢日趨複雜,部分資源出口國針對戰略性礦物實施出口管制,給全球供應鏈帶來了巨大挑戰。為應對這一風險,國家與企業必須尋求多元化的解決方案,減少對單一來源的依賴,並加強供應鏈的韌性,以確保資源穩定供應和長期發展。以下是面對國際關鍵礦物資源出口管制的十大因應之道。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1.盤點關鍵礦物資源及特用化學品

首先,必須識別哪些礦物資源和特用化學品對國內產業而言是關鍵,且高度仰賴進口。這些資源至少包括以下三個特性:第一,通常是與國防、能源、科技產業密切相關的戰略資源;第二,依賴單一國家或少數國家供應且替代品少之高供應鏈風險資源;第三,國內相關產業對該資源需求量大且對其供應中斷敏感。國際間關鍵礦物資源包括廣泛應用於電子產品、電動車電池、風力發電機的稀土元素,用於鋰電池和儲能設備中之關鍵原料的鋰、鈷、鎳。至於特用化學品,例如是半導體和電子設備製造中之關鍵化學品氫氟酸。

2.建立安全庫存、監測與預警系統

鑑於出口管制可能會在短期內造成供應短缺,建立戰略儲備可以作為應急手段,減少對進口依賴的影響;一般廠商庫存儲備為3個月至半年。同時,建議企業建構採購、運輸可視化管理的安全監測與預警系統,加強風險管理,以應對國際市場變化,有助於國內庫存監控風險管理。

3.尋找新的供貨源、分散供應鏈

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國家,建議可從不同國家尋找新的供應來源,以分散供應鏈。澳洲的稀土礦藏正成為許多國家替代中國供應的首選之一,美國企業正與澳洲的Lynas Corporation合作,確保穩定的稀土供應。越南和馬來西亞也擁有相當的稀土資源,全球正在探索這些國家作為潛在稀土元素的供應來源。由於電動車市場對鋰電池的需求增加,阿根廷、智利和玻利維亞擁有全球最豐富的鋰資源而有南美洲「鋰三角」之稱,以及加拿大擁有大量未開發的鋰礦資源。面對剛果民主共和國(DRC)政局不穩,許多企業正在轉向全球其他的重要的鈷生產國,澳洲和加拿大,以尋求更穩定的鈷供應。又以『鎂』為例,由於以色列是唯一出口鎂的初級生產國,可試圖從以色列進行國際合作,開發中國以外的第二料源。至於氫氟酸的供應,日本是全球氫氟酸的重要生產國,尤其在高純度半導體用氫氟酸方面技術領先,而韓國則努力提升本土生產能力,以應對日本實施的貿易管制。此外,台灣的台積電意識到半導體供應鏈風險,已從墨西哥引進氫氟酸作為替代來源。這些例子展示了國家和企業如何透過尋找替代供應來源和分散供應鏈,應對全球供應鏈風險,確保資源穩定性。

4.運用國際合作、擴大多元採購

    通過國際合作和多元化採購策略,國家和企業能夠有效分散供應風險,不僅能提高供應鏈的韌性,還能促進全球資源分配的平衡發展,確保資源供應的長期穩定性。在建立國際夥伴關係方面,通過與多國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分享技術和資源,能確保穩定的供應來源。透過國際協調機制,加入如「礦物安全夥伴聯盟」 (MSP)等國際組織,共同確保關鍵礦物和材料的供應安全,創造更穩定、公平全球礦產供應鏈,減少特定國家的依賴。

在擴大多元採購方面,建立遍佈多個地區的全球採購網絡,分散進口來源,避免集中風險,確保供應穩定。企業可以在全球多個地區設置供應基地,確保在某一地區供應中斷時,其他地區仍能保持供應穩定,實現供應多元化。

5.強化廢料回收並與國際鏈結

    從回收的角度出發,城市採礦就是一種有價資源。回收除了可以穩定料源之外,還可以減碳,比起從礦源開採的碳排,一年可以減少約350萬噸。為建構更好的供應鏈韌性,建議可以跟國外其他有優勢的廠商進行鏈結。全世界沒有一家廠商可以將所有的稀貴元素回收,需要跨國/跨界合作,建議企業先將能回收的金屬元素完成回收精煉後,再送往配合的歐美、英國、日系、美系的廠商進行有效取回再利用,也就是把能回收的處理完後,不能回收的再輸出國外處理。若能強化廢料回收,並與國際合作建立產業鏈結機制,可強化國內關鍵資源供應鏈韌性,健全國內廢料內循環產業,就算中國管制鎵(Ga)、鍺(Ge)出口也不受影響。

6.扶植廠商提升國內自主回收能力

    扶植廠商提升國內自主回收能力是確保資源穩定供應和減少對外依賴的重要策略。建議政府可以依據某些關鍵的元素,扶植特定有能力的廠商,將關鍵的技術建立起來。不只要做初級回收,還要能回到高階應用才有價值,高階回收要先找到需求端做場域驗證,類似台積電這樣的國際指標大企業作為重要的場域驗證場所,扮演提升台灣的角色。設立專門的回收基金,以資助企業在回收設施、設備升級和技術研發方面的投資,降低企業的經濟負擔,鼓勵他們提升回收能力。鼓勵企業之間建立合作關係,形成回收聯盟,共享資源和技術,降低回收成本,促進產業合作與聯盟,並提高整體行業的競爭力。

7.鼓勵外商來台投資

鼓勵外商來台投資,不僅可以拓展國際市場合作,幫助多元化供應來源,還能促進本地產業的自給自足,提升技術能力,並減少對外國的依賴。在面對關鍵礦物資源和特用化學品出口管制的情況下,這是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因應措施,可以加強國內供應鏈的韌性與競爭力。透過吸引外資企業,有機會與國際資源供應市場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例如外商進入台灣後,可能與其他國際礦產資源或化學品供應商建立合作,進一步打開國際供應渠道,增加戰略儲備或替代供應。此外,外商投資企業通常會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尤其是在特用化學品製造、回收技術等領域,這些技術的引入可以促進我國產業升級,提升本地企業在關鍵資源領域的技術能力,甚至發展出替代材料,從而應對關鍵資源供應中斷的風險。外商在我國境內設立企業後,政府可以與外資公司合作,通過公私合營方式共同投資特用化學品的製造生產設施,進而強化供應鏈的安全性與穩定性。

8.簽署雙邊或多邊貿易協定,加強與資源豐富國家的外交合作

通過貿易協定,確保來自其他國家的礦物資源供應穩定,減少單一國家實施出口管制對全球市場的衝擊。這些協定可以促進國家之間的技術轉移,使資源豐富國家能與夥伴國分享先進的開採、加工和回收技術,從而提升當地能力。透過雙邊或多邊外交途徑,協調出口國的出口政策,減少管制措施帶來的負面影響,還能建立更強的外交關係,尤其是與擁有關鍵礦物資源的國家加強戰略合作,減少供應鏈不穩定因素。總之,主動與資源豐富國家簽署貿易協定,各國可以加強其資源安全,促進經濟成長,並建立支持相互發展目標的穩健夥伴關係。

9.技術創新與替代材料開發

面對國際關鍵礦物資源出口管制,除了盡可能地創造多元化供應來源以及強化國際合作和資源共享之外,鼓勵技術創新開發替代關鍵礦物的新材料和新技術,也是減少對特定國家依賴度的不二之選。尋找已被出口管制以及未來可能將被管制的礦物資源的替代材料或新的技術方案,是國際地緣政治下應對資源稀缺和出口限制的重要策略。

石墨是2023年底中國已實施出口管制的礦物資源之一,撼動全球電動車及其電池市場,以石墨為主的鋰電池負極材料供應鏈堪慮。矽是石墨的主要替代材料之一,雖然矽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但充放電過程會發生體積膨脹和收縮問題是一項挑戰,美國新創公司Sila Nanotechnologies開發一種奈米複合矽(Nano-Composite Silicon)替代材料克服此問題,實現矽基材料在鋰電池中的商業應用和創新替代材料的成功開發。

未來應該繼續尋找替代材料或新的技術方案,例如無稀土永磁技術的替代材料或新的技術方案,以減少各國對中國稀土戰略資源的依賴。

10.培育替代市場與本地產業鏈

促進下游產業鏈發展,如精煉、加工,甚至推動高端技術產業,從礦物提取到終端產品實現本地化。

循環經濟建構廢料回收體系穩定料源

面對國際關鍵礦物資源出口管制或供應鏈過度集中的風險,最好的解決方式還是從產業鏈中回收再利用。為了促進產業的長期發展,需要持續提升在特用化學品和稀有金屬回收技術上的能力,以減少對國外的依賴,並在全球市場上建立更強的競爭優勢。過去大家把回收看做環保議題在討論,然而,回收有更重要的利益是碳足跡的部份,回收除了可以穩定料源之外還可以減碳,比起從礦源開採的碳排,1年回收250噸的貴稀金屬大約可以減少超過350萬噸的碳排放量,這是回收的另一個優勢。鼓勵國內業者建立完善回收體系,將廢料回收出來的元素純化後,再製作成合金材料供客戶使用,建構廢料回收體系,大量再回用並創造循環經濟。

責任編輯:吳碧娥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及其任職單位之立場。】


發表留言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此輸入您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