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淨零城市展」海大展示多項永續海洋創新發明專利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0
295

在全球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進程中,海洋碳匯被視為關鍵解方之一。由台灣海洋大學養殖系特聘教授暨副校長冉繁華帶領的研究團隊,以水產養殖及海洋生態復育為主軸,不僅發展人工溼地碳匯方法學,配合各種水產生物的養殖方式及進程,監測與量化溫室氣體在養殖系統的通透量及含碳有機物質的累積,建構養殖漁業碳匯體系。團隊並建立永續海洋循環資源再利用技術,跨領域整合海洋生態、人工智慧、水產養殖、海洋環境、生物技術、生醫、海洋教育及生物固碳等多個領域技術,共同推進海洋永續發展,其中有多項技術已獲得發明專利。

圖1. 台灣海洋大學參與第三屆「2050淨零城市展」(Net Zero City Expo);圖片來源:台灣海洋大學提供台灣海洋大學長期致力於推動海洋永續發展,積極投入海洋碳匯、生態復育、永續能源及智慧海洋等領域,將學術研究轉化為對社會有益的創新技術。此次,海大以「智慧永續‧藍色創新」為主題,參與3月18日至21日於台北南港展覽館2館盛大舉行的第三屆「2050淨零城市展」(Net Zero City Expo),並在會中展示相關研究成果。

圖2. 台灣海洋大學副校長冉繁華解說漁電共生與 LNG 冷排水養殖精準管理技術;圖片來源: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永續海洋創新成果豐碩

台灣海洋大學環態所特聘教授團隊周文臣則針對貢寮、基隆望海巷及王功等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進行水生植物碳儲量調查,並建構水生植物碳儲量測量方法學,以量化保育區的海洋碳匯能力。生科系特聘教授黃志清提出「大型藻類碳化:新穎碳封存的方法」,以低溫碳化技術延長大型藻類的碳封存效能,提高海洋碳儲存與捕獲效率,同時從碳化材料中提取活性成分,進一步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

現場也展示海大與企業產學合作的成果,如新加坡商綠澄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開發的能源監控技術,能即時掌握用電安全及耗能分析,將能源效率最佳化,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未來可整合運用於漁電共生與風力發電案場。海大產學合作企業華侖生技公司也展出碳捕捉利用核心技術,使用微藻固化大量的二氧化碳,並將藻粉製成各式飼料與漁民契作養殖水產生物,以生物封存方式減緩二氧化碳回到大氣中的速度,同時生產對人類有用的糧食。

智慧海洋技術

在智慧海洋領域,海大運輸系特聘教授高聖龍團隊開發出「智慧船舶虛擬實境模擬技術」,協助航運產業培訓與模擬操控。運輸系助理教授李信德則開發出可以協助海洋環境的測量與水文調查的智慧化海洋測繪載具。養殖系徐德華助理教授研發「綜合多營養水產養殖箱網系統」,同時提供野生生物棲地,兼具棲地保護和資源復育。此外,海洋中心研究員張睿昇亦展示大型藻類的保種與養殖技術。

在海洋能源與離岸風電領域,河工系教授翁文凱設計的「固定式點吸收波浪發電系統」,能提升發電效率並適應不同海況。機械系教授周昭昌自行開發利用光學方法檢測全釩液流電池荷電狀態的系統,以達成液流電池的最佳與經濟運作。此外,張國安榮譽講座教授設計適用於台灣離岸風場的15MW浮式風機平台,具備高度經濟效益。

人工智慧相關技術

海大亦展示多項人工智慧相關技術。特聘教授莊季高設計河海岸廢棄物檢測與即時監測系統,以自主式無人機巡檢與辨識河海岸的廢棄物,進行環境監測。與陽明交通大學合聘的海工系教授謝君偉展示具抗干擾能力之高空多物件偵測、追蹤與定位系統。此外,機械系教授溫博浚運用無人機影像偵測技術監測風電機組,檢測設備缺陷,並開設無人機專業空拍飛手暨考照實戰班,培育專業人才。

台灣海洋大學在此次展覽中展示多項永續海洋創新成果,為淨零排放提出許多具體解決方案,有興趣的業界專家與民眾,可於3月18日至21日蒞臨「2050淨零城市展」4樓S211海洋大學攤位參觀。

作者: 吳碧娥
現任: 北美智權報主編
學歷: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驊訊電子總經理室特助
經濟日報財經組記者
東森購物總經理室經營企劃


發表留言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此輸入您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