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認識核能發電:核反應爐之建置及運作
隨著1960年代臺灣開始的經濟發展以來,因應國內從民生轉向工業的電力需求,國家整體的電力來源已經由火力發電取代水力發電。然而,臺灣雖然有生產少量的煤與天然氣,但幾乎不產石油,所以火力發電的燃料明顯需要仰賴進口。為了要確保能源的穩定供應,同時支撐國內經濟蓬勃發展所需的電力,前經濟部長孫運璿在1977代左右拍板決定,以興建核能發電廠的方式來因應未來的電力需求。
自從1980年提出核四建廠計畫後,核能發電便逐漸成為我國穩定電力來源的選項之一。在提出核四建廠計畫前,因發生美國三浬島核電事故,民意便開始反核,特別是自1999年核四興建以來,反核的聲浪便從未停過;尤其是2011年發生的福島核災,...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從台灣發電占比看我國能源政策
為達2025年邁向非核家園目標,我國政府於2016年9月即開始推動新能源政策 —「啟動能源轉型與電業改革,帶動自主綠能產業發展。」回想當年推動新能源政策之初,行政院指出新能源政策之核心在於「能源轉型與電業改革以長短期策略相互搭配,確保電力供應;同時積極推動節約能源及擴大再生能源發展,全面推動包括節能、創能、儲能及智慧系統整合等措施,希望帶動新興綠能產業發展與促進綠色就業,引領產業與全民共同朝非核家園邁進。」從推動新能源政策開始到核四商轉公投於2021年底落幕,迄今歷經6年,全球的能源、經濟、環境、技術都已歷經翻天覆地的變化,像是中美貿易戰、COVID疫情、俄烏戰爭…等等,全球各國皆受影響,無一...
氫能於淨零碳排占重要地位:全球氫能發展預估及我國發展策略簡介
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指出若於2050 達成淨零排放目標,氫能需至少占整體能源使用13%;2022 年3月台灣國發會發佈「2050 年淨零碳排路徑圖」亦提及未來我國2050 年電力供給,氫能需佔比9-12%,以達到整體電力供應的去碳化。由此可見,氫能,尤其是綠氫,是一種淨零排放的能源形式,可以應用於各種領域,包含能源生產、交通運輸、工業製造和許多其他領域,為各國實現永續發展目標的關鍵要素。
勤業眾信(Deloitte)近期發布了《綠氫如何重塑全球能源格局:全球氫能源市場展望》報告 (下稱《報告》),根據Hydrogen Path...
有一好沒兩好:解析各類發電方法優缺點
本刊在《能源系列報導》文章(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從台灣發電占比看我國能源政策)中曾分析台灣目前的能源結構,並點出了其中的盲點及瓶頸。在進一步討論台灣的能源政策前,大眾必須對各類能源的優缺點,像是客觀的技術差異、成本效益評估、潛在風險……等等,有深入的的了解。
目前全世界已正式投入商業運作,並佔據相當份額的能源形式,共有石化能源、再生能源、核能三種。石化能源泛指煤、天然氣、石油等碳氫化合物,必須透過氧化燃燒的方式來獲取能源。再生能源為大自然中的既有能量,像是風力、水力、太陽能等,須經過「捕捉」或者搜集的手段才能夠使用。至於核能,目前主流技術仍是以核分裂的方式將核能轉為熱能,再推動發電機...
2024電動車發展八大趨勢
2024年將成為電動車(EV)行業的轉折點,預計將迎來一系列創新和變革。本文深入探討了八大趨勢,包括電動車增長率的放緩、純電動車製造商的市場主導地位、中國製造商的國際擴張、進軍歐洲市場的策略、電動卡車市場的競爭、電池交換技術的興起、電池化學成分的變化,以及政府對電動車激勵措施的調整。這些趨勢不僅展示了市場的動態變化,也預示著電動車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隨著2024年的到來,電動車(EV)行業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交匯點。新年度的到來不僅代表著技術創新和市場擴張的新階段,也預示著產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從全球銷售增長的放緩到技術突破的加速,從市場競爭格局的重塑到政策環境的調整,這些因素共同繪...
從零開始認識核能發電:核廢料處理
相信「核廢料」這個名詞會讓一般民眾產生特別的恐懼與不安的印象。可能是誤以為「核廢料」是一種「核彈的相關廢料」,才會把「核廢料」認為是會爆炸的可怕東西;或是誤以為「核廢料」就會產生核幅射,會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因此,本文就「核廢料」的本質,基於科學的事實,並參照法令加以詳細說明以正視聽。
人類歷史發展總離不開能源變化。過去幾世紀以來,人們經由從地殼取得的石化燃料,開始了工業革命。之後,又靠蒸汽推動發電機產生電,使得文明迅速發展。但化石燃料等非可再生能源,也帶來廢棄物和許多環境汙染的問題。而其不可再生的本質,又會造成資源枯竭的問題。想解決問題,就必須尋找新的能源。雖然太陽能、風能、水力發...
淨零轉型重要推手:碳捕捉、再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
隨著減緩氣候變遷的意識逐漸提高,《格拉斯哥氣候協議》明確表述減少使用煤炭的計劃,並建立全球碳市場基本規則。國家發展委員會也在2022年3月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策略總說明」,並將「碳捕捉、利用及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簡稱CCUS)列為十二項關鍵戰略的其中之一。本篇文章將摘要智慧財產局近日完成的「國際碳捕捉技術專利趨勢分析研究」報告,協助台灣廠商了解「碳捕捉、利用及封存」相關技術的發展概況。
碳捕捉是指以各種方式從發電或工業生產中提取二氧化碳的技術,利用捕捉技術將二氧化碳從排放源中分離出來。由於二氧化碳捕...
氫燃料電池車市場發展概況
根據《巴黎協定》全球碳排應於2050年降至淨零,歐洲車廠為因應歐盟執行委員會所訂定的淨零排放目標,近年均致力朝向電動化發展。然而在轉型過程中,面臨中國純電動車崛起競爭、電池與充電技術待克服,在俄烏戰爭爆發後,進一步凸顯電池材料供應鏈自主的隱憂。時局進入2024年後,全球電動車產業鏈仍持續受到國際局勢不穩定影響,預期電動車市場可能在2024年放緩,當歐洲傳統汽車大廠思考如何提升全球電動車市占率之際,新能源車同樣尚未在美國成為主流。
重型車輛是歐洲交通運輸中僅次於汽車的第二大碳排放源,為實現歐盟2050年碳中和目標,歐洲議會今年初已達成協議,將在2030年起實施更嚴格的減碳目標,預計在六年內...
能源轉型帶來四大需求,台灣儲能產業商機上看2,800億元!
2022年3月3日,興達電廠因操作人員失誤,未依照標準程序填充絕緣氣體,導致9台發電機組無法送出電力,電力輸出能力瞬間下降694 MW(兆瓦),1秒鐘後台灣南北電網連結跳脫、南部電廠頻率急遽下降,造成大規模停電,全台共有549萬用電戶受到影響,這是大家記憶猶新的興達發電廠停機事故。
時隔一年,2023年3月3日,在同樣一天也發生了發電機組跳脫的事故,電力輸出能力瞬間下降640 MW,但因此時台灣已經安裝有150 MW的電池儲能系統(BESS),透過儲能系統快速調度電力,最終沒有任何一個用戶受到停電的影響。同樣跳電事件,結果可說大不相同……
電池儲能系統(BESS) 為電網智慧化的關...
人工智慧賦能無人機,風電太陽能廠都受惠
隨著電子、資通訊與材料技術的快速發展,品質輕、效率高的無人機設備不斷湧現,使得無人機能夠在高空長航程下進行較為高效便捷的工作,特別在資通訊、人工智慧和電腦視覺等新興科技日益成熟的加持之下,無人機智慧巡檢工作已日益普及,成為無人機應用類別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在巡檢監測的應用領域裡,無人機幾乎可以完美應用於諸如風電、太陽能電廠等各行業。
風機葉片運維重中之重
根據桑迪亞國家實驗室(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指出,每年平均每200個風力機葉片就會有1個以上發生故障,且隨著風機逐漸朝深水域及大型化發展,葉片侵蝕及磨損程度將日益嚴重,風機葉片的檢查成為離岸風電運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