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氫能源行業企業競爭現狀:市場集中主要廠商
中國為目前全球第一產氫大國。2012年~2023年,中國氫氣產量整體呈穩步成長趨勢,氫氣年產量已達3550萬噸。其中,中國石化和國家能源集團是中國氫氣產量最大的兩家企業。2023年,國家能源集團和中國石化分別年產400萬噸和445萬噸的氫氣,也是中國的氫氣主要使用主體。
從區域分佈情況來看,中國氫能源產業鏈代表企業主要分佈在發達地區,例如北京市、江蘇省、浙江省以及廣東省。此外,中部地區如河北、湖南等省份也有一定數量的企業分佈。部分氫能源較為豐富的省份,如內蒙古等也有企業在當地開辦氫能源行業。
中國制氫行業市場集中前三大廠商
中國為目前全球第一產氫大國。2012年~2023年,中國...
台灣發展綠色交通新紀元:氫能車接軌未來
綠色交通是指以環保、低碳和可持續性為核心的交通方式與政策,其目標是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同時滿足人類對交通的需求。綠色交通的核心理念是減少碳排放,促進能源效率,保護生態環境,推動永續發展。具體而言,是要盡量推廣使用如電動車、氫能車等低碳或零碳排放的交通工具,使用諸如太陽能、風能或氫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發展高效能的動力系統、降低燃料使用,優化基礎設施建設,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並以長遠的環境與經濟利益為導向,打造可持續發展的交通生態系統。
綠色交通的益處很多,包括減少空氣污染,改善城市居民的健康與生活品質。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促進能源結構轉型。減緩氣候變化,助力全球碳中和目標的實...
2024電動車發展八大趨勢
2024年將成為電動車(EV)行業的轉折點,預計將迎來一系列創新和變革。本文深入探討了八大趨勢,包括電動車增長率的放緩、純電動車製造商的市場主導地位、中國製造商的國際擴張、進軍歐洲市場的策略、電動卡車市場的競爭、電池交換技術的興起、電池化學成分的變化,以及政府對電動車激勵措施的調整。這些趨勢不僅展示了市場的動態變化,也預示著電動車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隨著2024年的到來,電動車(EV)行業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交匯點。新年度的到來不僅代表著技術創新和市場擴張的新階段,也預示著產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從全球銷售增長的放緩到技術突破的加速,從市場競爭格局的重塑到政策環境的調整,這些因素共同繪...
美國電力需求創歷史新高 能源產業面臨轉型關鍵期
隨著電氣化 (electrification) 趨勢、人工智慧 (AI) 驅動的數據中心擴張,以及工業回流或製造業復甦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美國正經歷數十年來最強烈的電力需求增長。根據最新統計數據,2024年前三季全國用電量較去年同期增長1.8%,結束了過去二十年電力需求停滯的局面。專家指出,這不僅是短期反彈,更標誌著美國電力市場結構性轉變的開端,預計未來幾年需求將持續攀升,能源供應鏈及基礎設施面也將臨嚴峻挑戰。
氫能於淨零碳排占重要地位:全球氫能發展預估及我國發展策略簡介
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指出若於2050 達成淨零排放目標,氫能需至少占整體能源使用13%;2022 年3月台灣國發會發佈「2050 年淨零碳排路徑圖」亦提及未來我國2050 年電力供給,氫能需佔比9-12%,以達到整體電力供應的去碳化。由此可見,氫能,尤其是綠氫,是一種淨零排放的能源形式,可以應用於各種領域,包含能源生產、交通運輸、工業製造和許多其他領域,為各國實現永續發展目標的關鍵要素。
勤業眾信(Deloitte)近期發布了《綠氫如何重塑全球能源格局:全球氫能源市場展望》報告 (下稱《報告》),根據Hydrogen Path...
川普力推SMR核電拚2028上線 打造AI算力與國防戰備不斷電根基
2025年5月17日,核三廠二號機停機並正式進入除役階段,至此,台灣正式邁入「非核家園」。同年同月,美國在川普總統領導下,將開啟核能復興新時代。歷經數十年停滯與反應爐關閉後,川普為核能創新指明道路,於5月23日簽署了行政命令 (下稱《命令》),要求快速部署先進核技術以支持國家安全目標,包括為人工智慧(AI)計算基礎設施和國家安全設施供電。該《命令》指示陸軍部長制定建設計劃,在三年內於國內軍事基地建造並運作一座核反應堆;並要求能源部長將位於能源部設施內或與其協作運行的AI數據中心指定為關鍵國防設施,並將其供電核反應堆列為國防關鍵電力基礎設施;《命令》同時允許在能源部實驗室進行反應爐設計測試,為聯邦土地上的核設施建設掃清障礙以保障國家安全與經濟安全,並透過要求核能管理委員會及時作出許可審批以破除監管壁壘。
從零開始認識核能發電:核反應爐之建置及運作
隨著1960年代臺灣開始的經濟發展以來,因應國內從民生轉向工業的電力需求,國家整體的電力來源已經由火力發電取代水力發電。然而,臺灣雖然有生產少量的煤與天然氣,但幾乎不產石油,所以火力發電的燃料明顯需要仰賴進口。為了要確保能源的穩定供應,同時支撐國內經濟蓬勃發展所需的電力,前經濟部長孫運璿在1977代左右拍板決定,以興建核能發電廠的方式來因應未來的電力需求。
自從1980年提出核四建廠計畫後,核能發電便逐漸成為我國穩定電力來源的選項之一。在提出核四建廠計畫前,因發生美國三浬島核電事故,民意便開始反核,特別是自1999年核四興建以來,反核的聲浪便從未停過;尤其是2011年發生的福島核災,...
2025綠能產業展望:綠色金融商機浮現
隨著綠電採購市場白熱化,再生能源的供需市場受到各國政府重視,展望2025年,再生能源供應將持續增加、售電形式朝多樣化發展。經濟部統計,2025年預估綠電需求至少70億度,且未來綠電需求將呈現倍數成長趨勢,綠色金融商品開始普及化。為讓國內企業能夠買得到綠電,台電已經研議「電價分艙」,將電價分成綠電、低碳電力、一般電力三大3類,並規劃2025年起推出RE30低碳電力、共計16.6億度。
根據2015年196國所簽署的《巴黎協定》,全球碳排應於2050 年左右降至淨零,而2024年全球對低碳能源轉型的投資首次超過2兆美元,但除非在2025年至 2030年期間,全球能源轉型投資每年平均投入5...
智慧局發表《半導體製程設備廢水處理及再生技術之專利趨勢研究》
高科技產業用水的供水策略與水處理技術日益受到重視,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智慧局) 鑑於國內半導體產業為落實水資源管理,致力研發廢水回收及水資源再生相關技術,於7月25日發布《半導體製程設備廢水處理及再生技術之專利趨勢研究》專案報告 (下稱《報告》)。《報告》探討了半導體廢水處理領域的關鍵技術和專利趨勢,為業界推動綠色轉型、循環經濟、ESG發展及2050淨零排放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智慧局表示,透過廢水回收和水資源再生技術,全球半導體產業在水資源永續發展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零組件主要生產國家,擁有完善的產業鏈及技術基礎,相關研發成果不遜於美國、日本及歐洲等先進國家。包括...
淨零轉型重要推手:碳捕捉、再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
隨著減緩氣候變遷的意識逐漸提高,《格拉斯哥氣候協議》明確表述減少使用煤炭的計劃,並建立全球碳市場基本規則。國家發展委員會也在2022年3月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策略總說明」,並將「碳捕捉、利用及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簡稱CCUS)列為十二項關鍵戰略的其中之一。本篇文章將摘要智慧財產局近日完成的「國際碳捕捉技術專利趨勢分析研究」報告,協助台灣廠商了解「碳捕捉、利用及封存」相關技術的發展概況。
碳捕捉是指以各種方式從發電或工業生產中提取二氧化碳的技術,利用捕捉技術將二氧化碳從排放源中分離出來。由於二氧化碳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