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學院規劃大哉問

0
「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於2021年5月28日經總統公布施行後,以攜手產官學界共同培育高階科學技術人才為目標,教育部即通過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及國立臺灣大學等4 校設立「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而繼臺、清、交、成之後,又有政大、南臺科大、明新科大、勤益科大……等等大專院校紛紛成立產業學院。這原是美事一樁,產業界當然樂見其成;然而,在《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在5月11日剛發布實施之際,難免勾起人們對當年政府廣設大學政策的回憶,可以說現今大學泛濫的「果」是當年政策的「因」所種下的。在為數眾多的大學一頭熱投入產業學院建置之際,筆者在此提出一些疑問,希...

《退場條例》加速私立大學消亡?  教育券為改善教育品質最終良方!

0
自「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下稱《私校退場條例》)草案於2022年4月22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並於同年5月11日正式公布施行後,似乎加快了私立高中以上學校 (特別是私立大專院校) 的退場速度。誠然,在少子化的嚴重衝擊下,學校招生不足已成常態,特別是後段班的私立學校。在粥少僧多、學校供過於求的情況下,為了維護學生受教及教職員工的權益,完備的退場機制當然不可或缺;然而,為什麼退場機制要針對私立學校?是不是有偏見歧視的成分?看來政府的前設是私立學校就是比公立學校糟,所以在供過於求的情況下,「應該」要淘汰「過剩」的私立學校。然而,私立學校一定就比公立學校差嗎?難道公立學校就沒有品質差的嗎?品質...

培養半導體人才,廣設產業學院不是唯一解方

0
半導體發展受到全球關注,台灣更是扮演舉足輕重的要角。台大、清大、陽明交大、成大、中山大學陸續宣布設立產業學院,並在2022年開始正式招收學生。其實要解決台灣半導體人才缺口,光靠頂尖大學廣設產業學院遠遠不夠,應從大學裡的跨領域人才培育做起,在既有的科系裡增設半導體選修課程,學生畢業後一樣有機會進入半導體產業就業,還能成為更多元化的專業人才。 在傳統系所增設半導體課程 台灣半導體人才缺口很大,中山大學講座教授張鼎張認為,除了設立半導體產業學院,最好的方式是在傳統系所裡增設半導體相關課程,又可以兼顧傳統系所學生,比方說原本是物理、材料系相關專長,多了一些半導體的知識訓練,未來畢業之後若進入半...

中研院院士級院長坐鎮,清大要培養半導體產業領袖人才

0
在台積電、力積電、台灣美光等11家企業共同支持下,清華大學半導體研究學院在去年底正式成立。出任首任院長的,是在半導體產業有著豐碩戰功、更是中央研究院首屆工程科學院士的前台積電研發副總經理林本堅。目前,在已經招收的80名碩士生、12名博士生中,已經有部分學生在今年2月入學,而大部分的第一屆學生則將在今年8月份正式報到。 半導體產業已成為全球各國的兵家必爭之地,為了保持台灣在半導體領域的領先地位,清華大學在2021年12月正式成立半導體研究學院,與國內外的頂尖高科技企業與學研機構合作,培育高階半導體人才。談起半導體研究學院的獨特優勢,清大校長賀陳弘明確地指出:「我們的秘密武器就是林本堅院長!」...

從新東向談台灣的國際人才培育

0
為解決台灣需才孔亟的問題,日前新東向全球產學研聯盟正式宣布成立,並發表「2022新東向白皮書」。企業界則呼籲,台灣應該將大學教育變成培養企業發展國際化的重要場域,除了培養人才更重要的是解決留才問題,否則最終只是為人作嫁而已。 「台灣全球化的新東向戰略」年度論壇於3月11日登場,會中發表「2022新東向白皮書」,希望藉由探討台灣全球化的新東向戰略,提出台美產學合作具體方案,強化台灣在全球經濟的關鍵地位。數位治理協會理事長陳春山表示,面向全球是台灣唯一的出路,台灣未來的願景、戰略與人才跟新東向息息相關,新東向全球產學研聯盟的啟動將成為2030年的戰略之一,為2030年的台灣經濟前景尋找答...

產業學院真的有解決人才的問題嗎?

0
為促進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之創新,提升國立大學研究發展成果效益,培育高階科學技術人才,行政院於2021年通過「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原意為希望借重企業在技術研發、資金挹注、趨勢掌握的專長下,將創新能量與學術實驗做一整合,進而培養產業中專職領域的前瞻技術人才,以期彌補過去產學落差過大以及「人才找不到工作、企業找不到人才」的窘境,目前已經有台大、清大、陽明交大、成大等學校已經成立半導體相關學院,其他如台科大、中山、中興、政大等也陸續提出,可以見到台灣前端大專院校相當積極參與,或許是政策誘因,也可能是深刻感受到競爭力逐年下降,又或是在半導體強勢發展下看到新的機會。 ...

那些校園創投在意的事

0
前期文章《弭平大學中的學術研究與創新創業間的內部矛盾 》提到「筆者從投資者處聽到有關大學技術的最大抱怨之一是:通常比其他初創公司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進入市場,因此投資風險比較大,吸引力比較小。」究竟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創投公司究竟想要的是什麼?身為校園創業家要如何抓住投資人的心?本文將深入探討這些議題。 校院新創與一般新創本質上相同,但細節上卻有許多差異的地方。最大的不同當然是主角,校院新創的主角不是學生就是學校老師(通常以大專院校為主),而一般新創則是學生老師以外的創業家所創立的公司。此外,一般新創從技術推廣到尋求資金,大多一手包辦;反觀校園新創在這方面都會有學校單位協助,由於各大專...

弭平大學中的學術研究與創新創業間的內部矛盾

0
前期文章《解決前瞻科技人才荒:高等教育應重新定位再出發 》提到「大學的育成中心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是輔導學生創業或是就業,也因為如此,硬體的設施只是次要,最重要的是「人」,而這個「人」指的就是老師。」本刊期接續要探討大學育成中心 (或類似新創中心) 延伸出來的問題就是創業投資的問題:為什麼大學中的創業團隊很難獲得國外創投的青睞?是因為技術問題還是人的因素?他們真的了解創投公司要的是什麼嗎? 一直以來,大學都是創新技術和創意的溫床,因此,大學所開發的技術通常很具吸引力而成為風險投資的目標,歐美大學是如此,但台灣好像不盡然。此類風險投資(主要為創投資金)有助於開發學生的企業家精神及...

解決前瞻科技人才荒:高等教育應重新定位再出發

0
曾經有知名國立大學教授說過:「大學不是業界的員工訓練班,大學最重要的責任是做學術研究。」結果,最終養成了一群不吃人間煙火,拚命想謀取教職一輩子待在校院的博士。然而,這十幾年來隨著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大學招生不足,大學減招、合併、停辦的消息無日無之;隨之而來,大學對講師、教授的需求也越來越少,直接或間接促成流浪教師、流浪博士的問題。另一方面,業界一直惋歎人才不足,但面對一群從大學裡出來,「不吃人間煙火」的大學生、碩博士,企業卻不知如何用起,產學落差的鴻溝一時之間難以跨越。雖然這兩年成立產業學院的呼聲響徹雲霄,有部分甚至已有雛型,招生在即,但產業學院屬於研究所課程,對於落實大學本科教育助益不大。...

台大成立重點科技研究學院,三大學程明年初登場

0
為促進台灣重點領域產業發展、推動產學合作,台灣大學規劃「重點科技研究學院」,並設立積體電路設計與自動化、元件材料與異質整合、奈米工程與科學等三大學程招收碩博士生,近日剛完成111學年度碩士班甄試錄取作業,預計最快明(2022)年2月就會有學生入學。 為促進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立法院院會在今(2021)年5月14日三讀通過「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透過鬆綁大學法、學位授予法等,協助國立大學成立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培養相關領域研發人才,促進產學長期合作。 台大校長管中閔在今年初委託台大電機系教授闕志達規畫「重點科技研究學院」,這項計畫執行期程為10年,將和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