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衝擊日益加劇,科技部提供臺灣氣候變遷衝擊評析

0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繼去年8月9日公布第一工作小組(WGI)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AR6 Climate Change 2021: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後,今年2月28日公布第二工作小組 (WGII)「衝擊、調適與脆弱度」報告(Climate Change 2022: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下稱《報告》)。《報告》指出,全球暖化效應將在短期(2021-2040年)內升溫至1.5°C ,並無法避免的增加...

EPO公布2021年歐洲專利統計, 中國申請成長逾兩成、華為申請量奪冠

0
受到全球疫情影響,歐洲專利申請在2020年小幅衰退後,2021年回到疫情前水準,歐洲專利局的申請量成長4.5%,主要申請國家為美國、德國、日本、中國和法國,其中又以中國24%的專利申請成長最大,華為更是時隔一年重新拿下歐洲專利申請之冠。 2021年中國專利申請數再創新高 根據歐洲專利局(EPO)發佈的最新統計資料,歐洲專利局2021年共收到188,600項專利申請,比去年成長4.5%。前五大專利申請國是美國、德國、日本、中國和法國,2021年歐洲專利申請數量的成長主要來自中國和美國專利申請數量的推動。 去年歐洲專利局收到來自中國的16,665項專利申請,再次創下中國在EPO專利申...

《產學合作專題報導》- 6 科技部:把產學合作和創新創業變成大學DNA!

0
對於大學來說,教授做研究、寫論文重要,還是投入產學合作重要?科技部政務次長林敏聰指出,教授出去開公司不再是「不務正業」,有好的研究成果才能產學合作甚至成功創業,科技部要改變大學的論文文化和本位主義,藉由籌組區域跨校的科研產業化平台,將產學合作和創新創業變成大學DNA! 科技部政務次長林敏聰指出,學術是學校本身很重要的DNA,在很早期的時候,學校教授出去開公司會被認為是不務正業,這幾年來,產學合作和創新創業變成學校新的DNA,強調這個DNA不代表不能做好研究,因為有好的研究成果才能產學合作和創業,研究能量比較大的學校,通常技轉能量也很夠,科技部鼓勵大學裡研究作很好的老師踏出來做應用,把...

《兩岸專利論壇》 – I 人工智慧領域專利的機遇與挑戰

0
每年這個時間都是兩岸專利論壇舉行的時候,但在新冠病毒疫情影響下,今年實體的兩岸專利論壇無法實現,因此舉行了首次兩岸線上專利論壇。工業總會智慧財產權委員會執行秘書林富傑指出,是次兩岸線上專利論壇共有1200多人參與,可以成為對岸國家知識產權局以後舉辦兩岸線上專利論壇的一個重要的參考。由於對岸本來是不太傾向於線上論壇的,但因為這次效果彰顯,故可以作為以後兩岸線上互動模式的依據。 今年論壇聚焦於中國大陸人工智慧 (AI) 專利的議題。大陸國家知識產權局日前發佈截至2020年6月底中國大陸專利數據:發明專利申請68.3萬件;受理PCT國際專利申請2.95萬件。據市場調研統計,近年涉及人工智慧等新...

盼了90年,台灣商標協會成立在即!

0
2019年下半年,國際商標協會(INTA)首次來台拜訪,也因為這樣一個契機,發現原來從1930年商標法公告到現在,台灣居然沒有一個正式的商標團體做為對應單位,這個讓商標業界一等90年的台灣商標協會,總算因此催生…... 2019年07月中旬,國際商標協會(INTA)亞太地區首席代表Seth Hays表達希望來台灣參訪的意願,這是INTA第一次來台的正式參訪,INTA是一個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全球性商標組織,由17個商人和製造商於1878年創立,致力於在世界各地推廣商標工作,並提供具有全球意義的教育計劃和法律資源。INTA成員來自187個國家、大約32,000名商標專業人士,其中包括大公司...

補貼政策對中國企業的打擊,比病毒更可怕!

0
在過去十年,補貼既是中國政府的經常性支出,也是中國企業的經常性收入。到了2020年,補貼不但不會消失,受到武漢肺炎疫情的影響,中國政府需要補貼的產業,恐怕不只製造業,連服務業也要積極補貼了。對於中國經濟來說,這將是比疫情本身更為不利的影響。 2019年,中國面臨全年企業營運利潤年增率負成長,這跟2015年的情況差不多的惡化,甚至比2015年還嚴重。美國對中國的出口關稅,明顯打擊到了中國企業的營運利潤,包含歐債危機那次,中國製造業PMI陷入近年來第三次低迷,雖然中國是製造業大國,曾經是世界工廠,但是隨著人口紅利逝去、勞工成本大幅提升、以及美國要求中國必須遵守當年加入WTO時的承諾,中國...

政策方向,造成台、韓近年經濟發展差異擴大

0
經濟學界常會用股市的發展,來象徵該國家的經濟發展現況和前景預期,因為那是市場上許多投資人和企業,用大量資本去支持與否定的實質現象,大部分的企業和投資人,都是希望把資本投資在一個前景樂觀的市場,經濟、政治、外交、商業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的關係。 2018年以來,全球最大和次大的美國與中國,在全球掀起貿易攻防戰,台灣和南韓,分別選擇了美國和中國,2018年以來,我們已經可以從兩國的股市發展,明顯看出不同選擇造成的實質結果,韓華、浦項制鐵、樂天、韓進、斗山、鮮京、LG、現代、三星等主要大企業,全面都受到影響,當然,會導致國家證券市場和經濟成長走向的,不會只有中美外交關係這個因素,我們可以從多方...

專訪專利師公會理事長林宗宏 ─ 專利師應多參與公民活動,適時掌握百工百業脈動

0
面對台灣專利市場的「相對性飽和」,對於剛入行或剛考上專利師證照的菜鳥專利工程師/專利師來說,究竟要如何打拚,才能在困境中突圍?新任專利師公會理事長林宗宏認為,自立自強是很重要的,但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所以年輕人在執行老闆交待的任務之餘,也要隨時注意機會有沒有在自己頭頂飄過,而機會飄過的瞬間也要跳得夠高才能抓住機會。他強調平常多充實自己很重要,因為只要跳得比別人高一點點,你才可以比別人先一步搶得機會;此外,勇於挑戰也是必須的。乍聽之下,這些都好像是心靈雞湯之類的勵志書刊中的老生常談,一般人都會認為說得很簡單,但做起來不容易。不過林宗宏的回答可不是在打高空,聽完他從完全不會日文到考上日本留學的獎學...

從窮酸憤青到本土博士:雲科大楊智傑的教授之路

0
攤開全台灣智財相關系所的師資名單,幾乎都畢業自美國、歐洲或日本,像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所教授楊智傑一樣,土生土長、沒喝過半滴洋墨水的「本土博士」,可說少之又少。楊智傑執教鞭至今11載,也是《北美智權報》極受歡迎的專欄作家,他的工作之路看似順遂,其實背後歷經戲劇化般的艱辛,直到今年楊智傑晉升為教授了,天天開車上班時還在聽著英文,督促自己不能停止學習! 故事是這麼戲劇化開始的:那天夏天,楊智傑從新竹高中畢業,順利考上台大法律系,卻在準備負笈北上求學之際,被父母告知家裡經商失敗、負債千萬,從此之後他必須靠自己,楊智傑從小到大無憂無慮的人生,就在一夕之間被宣告終結了。 面臨這樣的人生巨...

葉雪美:設計師們,說個好故事吧!

0
今(2018)年剛從智慧局退休的葉雪美,是北美智權報最資深的專欄作家。每一個月,葉雪美都會幫台灣的廠商做功課,搜羅全世界重要的設計專利領域中的最新判決進行深度分析。這些扎實的內容,都得歸功於她在設計領域耕耘了超過三十年的寶貴經驗。 這幾年,設計專利在台灣突然成為了顯學。首先,以每年專利申請的統計數字來看,當發明、新型專利的申請數量都呈現萎縮時,只有設計專利的申請量不但維持穩定,甚至還出現微幅成長。此外,蘋果公司(Apple)與三星(Samsung)的手機設計侵權大戰,更於今年四月被判出超過5億美元的天價賠償金。 前智慧局(TIPO)專利審查官、北美智權報專欄作家葉雪美就在文章(A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