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導體產業未來三大發展方向
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日前發表《2022全球半導體產業大調查》,調查報告顯示,儘管全球半導體產業正面臨供應鏈挑戰,產業領導者對財務與營運的信心指數仍創下歷史新高。無線通訊是目前半導體產業最重要的營收動能,感測器/MEMS則再次被視為成長最快的產品。
《2022全球半導體產業大調查》由KPMG全球總部和全球半導體聯盟(GSA)於2021年第四季共同執行,受訪者來自全球152位全球半導體高階主管,其中有48%來自美國、25%來自亞太地區、27%來自歐洲與其他國家。
晶片供需失衡將延續到2023年
根據調查結果,半導體產業信心指數創下新高,95%的領導者預期未來一年企業營收將...
2022年Q1智財申請出爐,發明專利外熱內冷、商標微幅成長
智慧財產局公布2022年第1季智慧財產權趨勢,智慧局共計受理3種專利申請合計17,498件,較上年同期增加2%,而商標申請24,450件,比去年同期略增0.3%。發明專利方面,本國人申請件數增加10%,其中台積電申請723件居冠、外國人以高通242件最多。商標方面,以「農業食材」產業為申請最大宗,本國人在「農業食材」件數最多並已連續兩年正成長,外國人則在「技術研究」件數最多且成長顯著;申請人中,統一企業以220件商標申請案拿下本國人之首,外國人則以廣東龍順國際物流76件最多。
外國人發明專利申請成長10%
台灣智慧局受理申請的三種專利案件中,以發明專利12,534件為最大宗,件數較上年...
全球2022年併購活動降低,但成長動能依舊
根據PwC的統計指出,自2019年開始,企業的併購浪潮方興未艾,單是2021年的交易件數就超過62,000件,較2020年成長24%,而併購金額超過5.1兆美元,包含130件鉅額交易。相較於國外動輒數百上千起的併購案,台灣業者在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對於併購較不熱衷,雖然政府近期開始放寬併購法規,逐步建立有利於投資併購的環境,但在傳統的產業氛圍下,許多業者大多仍偏好以有機式創新尋求成長曲線與轉型。而由於市場特性關係,台灣併購人才取得較不易,故政府是否鼓勵企業協助培養相關人才,也是企業未來能否成長的關鍵要素。
併購活動受疫情與地緣政治影響下滑
根據標普全球市場服務(S&P Global...
中國知識產權局《關於加入海牙協定後相關業務處理暫行辦法》解讀
中國於2022年2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加入《工業品外觀設計國際註冊海牙協定》(1999年文本)(以下簡稱海牙協定),並將於5月5日在中國正式生效。
中國知識產權局 (CNIPA) 指出,加入海牙協定有利於中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便利其創新主體在國外獲得外觀設計保護,有力促進擴大開放和經濟競爭力提升,營造更好的創新、投資和營商環境。為了切實推進海牙協定在中國生效後的順利實施,CNIPA明確修改後的專利法實施細則、專利審查指南生效前過渡期間的業務處理規則,制定了《關於加入海牙協定後相關業務處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並於4月22日正式發布《關於加入海牙協定後相關業務處理暫行辦法的公告...
新冠疫情加速生技製藥業數位創新 企業應把握轉型契機
傳統上,生技製藥公司在營運中結合人工智慧、雲端及物聯網等創新數位科技方面的步調向來較為緩慢。然而,COVID-19的爆發迫使企業必須優先對數位創新進行投資,進行數位轉型,並將其融入到工作的各個層面上。因此,耗時多年的數位轉型藍圖在幾個月內突然急速啟動,而企業的經營也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於5月初發布了《生技製藥產業的數位轉型:以跳躍式數位創新脫穎而出》報告 (下稱《報告》),《報告》指出,傳統上生技醫療企業在營運上結合創新數位科技較為緩慢,然而因疫情驅使耗時多年的數位轉型藍圖在幾個月內突然啟動,更讓有望遏止病毒傳播的生技製藥產業成為關注的焦點,生技製藥產業正...
科技部揭「科研創業計畫」成果,募資逾新台幣67.9億元
為了將具有原創性且有重大商業潛能的研發成果推廣至市場商業化,科技部透過「科研創業計畫」孕育超過148家台灣新創。近日科技部召開記者會發表科研產業創新服務成果,邀集到兩組運用學界技術能量提供解決方案的新創團隊,分別為衛波科技的「現地型AI智慧地震防災預警系統」,以及中山大學教授張鼎張具革命性提升半導體元件良率與效能的「創新半導體缺陷消除技術」。
創新半導體缺陷消除技術 帶動半導體上游產業再升級
台灣引以為傲的半導體產業,讓台灣在全球產業生態鏈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作為談判的籌碼。為了培植產業實力,科技部致力於前瞻技術學研團隊的輔導培育,不斷注入學術研究所需的能量與投資,...
風險投資工作室模式能否協助我國企業再次成長?
風險工作室(Venture Studio,或稱為Startup Studio)在美、歐地區行之有年,強調創投在協助新創時不應單純僅以資金挹注為主。由於當前新創在數量、技術、人才、商業模式等多樣性逐漸提高,試想,如果有個地方能讓新創點子成真並商業化,且能源源不絕孵化出新的新創(而非提供場域讓新創進駐與業師資源,這與加速器/孵化器的模式相當不同),形成一種製造新創的新創工廠,那會是什麼情景?
一種盛行於歐美,但在台灣剛起步的風險工作室
這正是風險工作室的主要任務:透過特定執行流程與速度來產生大量新創,這種較新的觀念或許在台灣還不盛行,但在企業與政府急於創新的情況下,傳統加速器被動的等待新創...
2021風險投資趨勢:美國以金額取勝、亞洲數量第一、金融科技最熱門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創新創業投資的熱潮越燒越旺,銳不可擋。在2021年,全球獨角獸(unicorn)的數量達到959家,與2020年的517家相比,激增69%;截至2021年底,有44家新創獨角獸的估值超過100億美元,亦即所謂的十角獸 (decacorn)。在整體風險投資金額的部分,2021年創6,210億美元新高,與2020年的2,940億美元相比,成長翻倍 (111%);其中美國以3,110億美元占全球過半比例。然而,如果以融資案數來看,則是亞洲地區以12,485件融資案奪冠,占全球36%,7年來首次超越美國;而亞洲地區風險投資之成長主要來自中國創投公司之快速成長。
CB ...
《產學合作專題報導》- 6 科技部:把產學合作和創新創業變成大學DNA!
對於大學來說,教授做研究、寫論文重要,還是投入產學合作重要?科技部政務次長林敏聰指出,教授出去開公司不再是「不務正業」,有好的研究成果才能產學合作甚至成功創業,科技部要改變大學的論文文化和本位主義,藉由籌組區域跨校的科研產業化平台,將產學合作和創新創業變成大學DNA!
科技部政務次長林敏聰指出,學術是學校本身很重要的DNA,在很早期的時候,學校教授出去開公司會被認為是不務正業,這幾年來,產學合作和創新創業變成學校新的DNA,強調這個DNA不代表不能做好研究,因為有好的研究成果才能產學合作和創業,研究能量比較大的學校,通常技轉能量也很夠,科技部鼓勵大學裡研究作很好的老師踏出來做應用,把...
《兩岸專利論壇》 – I 人工智慧領域專利的機遇與挑戰
每年這個時間都是兩岸專利論壇舉行的時候,但在新冠病毒疫情影響下,今年實體的兩岸專利論壇無法實現,因此舉行了首次兩岸線上專利論壇。工業總會智慧財產權委員會執行秘書林富傑指出,是次兩岸線上專利論壇共有1200多人參與,可以成為對岸國家知識產權局以後舉辦兩岸線上專利論壇的一個重要的參考。由於對岸本來是不太傾向於線上論壇的,但因為這次效果彰顯,故可以作為以後兩岸線上互動模式的依據。
今年論壇聚焦於中國大陸人工智慧 (AI) 專利的議題。大陸國家知識產權局日前發佈截至2020年6月底中國大陸專利數據:發明專利申請68.3萬件;受理PCT國際專利申請2.95萬件。據市場調研統計,近年涉及人工智慧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