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認識核能發電:核融合的技術與挑戰
如果核能電廠說來說去總離不開「放射性廢棄物」的處理疑慮,那這個世界上有沒有發電效率堪比現行的核能發電,但又不會產生那麼多「放射性廢棄物」的發電方法呢?其實答案就在我們抬頭就看到的太陽裡。這裡說的不是太陽能,而是科學家口中的小太陽 — 核融合。目前商業核能發電設施利用的幾乎都是核分裂,想要穩定的核能,也許核融合更值得嘗試。
核融合技術大約在1950年代初試驗成功,一直是個人類終極能源的方向。核融合技術到底是為什麼這麼吸引人?
核融合的原理
核融合是將兩顆輕的原子核結合後,產生出一顆較重的原子,並在結合的過程中,因為較重的原子的質量會略有損失而釋放出能量的反應。核融合簡單來講,就是像...
5G手機成長不如預期,手機專利戰成隱憂
資策會MIC預估,2022年台灣手機出貨3.28億台,其中5G手機出貨量為2.46億台,占全球比重38%、年成長18.6%,展望2023年,台灣5G手機預估出貨2.68億台,比今年成長8.7%。隨著非台灣組裝的5G手機出貨量逐漸增加,明年台灣5G手機占全球比重將下滑至32%,陸系ODM業者將侵蝕台灣組裝廠營收表現,但短期內旗艦、高階機種仍是陸廠難以搶進之處。
受到地緣政治緊張、經濟面影響,消費市場面臨需求壓抑,資策會MIC估計2022年全球智慧型手機規模為12.6億台,手機出貨量比去年減少6.8%,展望2026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約14.5億台,2022年至2026年的年複合成長率...
2023全球半導體市場成長不樂觀 台灣業者受地緣政治影響日漸加劇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於《35th MIC FORUM Fall賦能》線上研討會中,分析了全球及台灣半導體產業近況。資策會MIC指出,雖然2022年全球半導體延續2021年成長動能,但由於需求反轉與通膨、戰爭等因素影響,消費市場買氣不佳,成長不如預期。2022年市場規模預估為6,056億美元,成長率8.9%。展望2023年,由於外部環境因素尚未消除、消費市場買氣持續低迷、拉貨力道疲軟,供應鏈業者均庫存水位過高;預測全球市場規模6,086億美元,僅成長0.5%。MIC產業分析師楊可歆指出,庫存去化與記憶體產能過剩將延續至2023上半年,影響2023年半導體市場表現(如圖1所示)。
...
再生醫療三法變兩法,生醫產業將受惠三大利多!
多方關注的《再生醫療三法》目前正在行政院審查,力拚今年送立法院審議。為了加快審查速度,將從「再生醫療三法」簡化為「再生醫療二法」,新法將有助於細胞治療走向製劑發展階段,降低細胞治療的成本、擺脫富人醫療的批評,並有條件許可第二期製劑,加快運用在急迫的病人身上,縮短臨床治療的應用時間。
自2018年《特管辦法》納入細胞治療技術後,累積至今年9月底,全台共核准170件治療計畫、受惠病患約800人。細胞治療在台灣尚未發展成熟,《特管法》開放的是患者取出自己的細胞培養「自體細胞」治療,治療費用成本仍比外國高,被批為「富人醫療」。根據統計,再生醫療療程的平均花費為新台幣180萬元,是多數病患無法...
歐洲「東升西落」?東歐國家科技發展對台灣業者之機會
過去,中東歐地區在國際上並不顯眼,多數廠商對該地區的印象多為重工業發達。事實上,在脫離蘇聯統治後,中東歐地區經濟穩定發展,在製造業、軟體、雷射、生技等產業均表現不俗,在當前國際供應鏈遷移的趨勢下,中東歐逐漸成為產業焦點。
中東歐產業優勢源自蘇聯經濟體的重工業發展
東歐因曾經是蘇聯經濟體的一環,在重工業生產上扮演關鍵角色,因此在汽車、雷射等產業上相當興盛,在蘇聯解體後,東歐開始經濟改革,工業電子及電信設備的電子製造服務商在生產國防、醫療電子產品及高端消費電子產品、雲端儲存產品方面表現不俗,加上先進的IT解決方案,吸引許多電子製造大廠前往設點。由於重工業依舊發達,國際工具機業者也積極投入東...
6G規劃中:行動通訊與衛星通訊、感測技術的整合將是應用關鍵
雖然5G進程才走到一半,但各家大廠與研究機構也已經開始對6G進行規畫了。根據當前的規劃,6G的正式名稱將訂為「IMT-2030」,也就是將在2030年時正式推出。屆時的人類社會,又會因這項技術有什麼新面貌呢?
每年9月初各家消費電子大廠都會推出新機種,搶佔年底的消費旺季,而今年蘋果與華為在最新的旗艦手機上,都把衛星通訊當作主要賣點,例如蘋果的iPhone 14全系列都支援與衛星連線的「SOS緊急服務」,讓手機天線可以直接連接衛星,就算周圍沒有電信行動網路或者無線訊號,也能向外界求助。華為的Mate 50系列則是與中國自有的北斗衛星系統合作,可以在中國境內使用衛星發送位置和文字訊息,還...
綠色消費興起:食品業的永續發展趨勢
全球消費者對氣候的關注度增加,食品業開始出現「新氣候主義者」(Climavores),也就是從食品成分或製程是否考慮到氣候影響來選擇食物。Google搜尋也發現,對於不同食品原料與氣候的搜尋不但倍增且持續增加中,低碳替代、供應鏈碳足跡、替代肉/替代奶、包裝減量都是2022年的食品關鍵字,追求「永續」的新飲食需求正在形成中……
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陳麗婷指出,全球食品產業正面臨環境所帶來的五大挑戰:包括人口變多變老、克服環境減碳永續、提供營養健康產品、減低食品浪費、飲食更安全。根據食品所ITIS團隊的觀察,2022年全球食品產業朝八大趨勢發展(詳見圖1),其中以「地球永...
為什麼多國決定重投核電懷抱?
最近多個原本支持核廠退役的國家紛紛轉向,宣佈要讓其國內核廠延役,不僅如此,更要挹注數以千百億計的資金來創建更多大型及小型核子反應爐。此無他,因為核能可有效解決現今世上兩大危機:能源及氣候變遷。能源危機與氣候變遷可以說為核能帶來了突破性的發展契機,前者要追求能源多樣性,後者追求的是淨零排放,而被喻為最佳效率綠能的核能當然成為多國制定能源政策時的必選項目之一。然而,這些包括美日英韓在內的大國因2011年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大地震事故引發公眾對核電安全產生疑慮,而凍結了其在核電廠方面的投資,使得建置核電廠的相關技術已被俄羅斯及中國超越,為了追趕技術斷層,必須投入更多的資金在新的核電廠建置上。然而,這並...
台灣最大的能源危機不是跳電,而是跳票!
台灣最大的能源危機不是跳電,而是跳票!
北美智權報316期《能源系列報導》再生能源政策跳票,台灣能源發展危機四伏 一文揭示了一些台灣現存及潛在的能源危機,簡言之,就是卡在台灣新能源政策的兩大目標「非核」及「展綠」,因後者發展不如預期,而導致缺電的隱憂,而且問題比想像中嚴重。政府原本的如意算盤是積極發展綠電,希望以綠電發電量的成長來彌補廢核後減少的發電量;然而,綠電的發展進度並不如理想,就今年年初時經濟部長王美花已預告2025年再生能源達整體發電量20%的目標會跳票,現在下修至15%,並預估在2026年的10月左右才有望達成20%之目標。但以目前綠能發展的進度,支票能否如期兌現也打上一大問...
Fintiv立案基準滿兩周年,PTAB更須強化公信力
為了使專利無效的審查程序更加完備,美國在2011年的美國發明法案(America Invents Act, AIA)中成立了專利初審及上訴委員會(PTAB),並以核准後複審(PGR)、多方複審(IPR)等更嚴格的程序,對專利有效性的爭議進行審查。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套程序均以更傾向司法用語的「審查(Review)」取代傳統行政作為的「複審(Reexamination)」,意味著PTAB雖然仍屬於美國行政體系的一部分,但功能定位上已經有相當的司法性質。
但如此一來,PTAB難免與既有的法院審判產生矛盾。歷年來,關於這兩者之間的分工、定位和衝突解決已有不少判決先例,PTAB內部也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