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併購違法審查: 滴滴、騰訊和阿里問題多,美團和百度等躲過一劫?
在大陸市場中,若被認定構成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俗稱「併購」或「合營」),但不具有限制、排除競爭效果,將被處以罰款警告。
如果被判定具有或可能具有限制、排除競爭效果,又會遭遇何種處罰?
2021年7月24日,就騰訊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騰訊)收購中國音樂集團股權涉嫌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審查一案,大陸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簡稱「大陸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經調查和評估,做出了行政處罰決定書,包括:(1)責令騰訊及其關聯公司採取相應措施,以恢復相關市場競爭狀態;(2)對騰訊處以人民幣50萬元罰款;(3)依法申報經營者集中;(4)依法合規經營,建立健全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長效機制。
這是...
中國封測行業景氣高漲:未來競爭力如何?
集微網報導,持續近一年的半導體供應短缺問題不見緩解。高盛最新報告顯示,汽車、消費電子、家電等多達169個全球行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晶片短缺的影響。半導體製造產能包括晶圓代工和封測高景氣度有增無減,尤其海外疫情控制不利、5G、IoT、服務器和新能源需求強勁等因素推動了中國封測行業訂單強勁成長。
作為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最具競爭力的環節,中國封測行業景氣是否能長期維持?尤其進入後摩爾時代,半導體製造龍頭企業已經從過去靠提升製程技術來提升晶片性能,逐漸轉向系統級封裝技術的創新。在先進封裝重要性日益突出的未來,他們的競爭實力如何?
當前:「缺芯」帶來短期重大利好,行業地位穩定
「缺芯」潮下...
汽車市場通訊專利許可爭奪: 華為和諾基亞扳手腕,誰能笑到最後?
3.78億輛,其中汽車2.87億輛。
這是截至2021年3月,大陸公安部發佈的全國機動車保有量數據。
放眼全球,早在2011年,就有機構發佈數據稱,全球汽車保有量突破10億輛。
據此測算,在加速到來的物聯網或車聯網時代,如果全球汽車的保有量保持在10億輛水平,每輛汽車需要為通訊技術或物聯網技術支付10美元的專利費,那麼,整個汽車市場的通訊技術或物聯網技術的專利費規模可高達100億美元。
面對龐大的市場潛力和商業前景,不僅諾基亞、夏普、高通等老牌通訊巨頭虎視眈眈,就連華為、OPPO等大陸廠商也都蠢蠢欲動。
這廂諾基亞與戴姆勒達成和解協議,那邊華為與大眾汽車集團的...
意法半導體攜手Norstel AB 共創碳化矽SiC專利佈局
晶圓是碳化矽供應鏈的關鍵
晶圓是半導體晶片製造最關鍵的材料之一,而隨著新型材料的發展,以碳化矽SiC為代表的新材料已成為全球企業重點關注的電子材料。全球從事碳化矽晶圓製造的企業並不多,這些企業幾乎壟斷了整個碳化矽晶片製造的材料市場(圖1),真正能有很好市場效益的企業也就歐美那幾家大廠,羅姆、英飛淩和科銳等均在此投入相當大的研發成本和精力。
全球碳化矽晶圓短缺、產能不足已是業界眾所周知的窘境。換言之,現今的碳化矽晶圓市場收購的目標非常少。有鑑於晶圓是碳化矽供應鏈的關鍵,全球碳化矽晶圓告急,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簡稱ST)為擴大對碳化矽市場的佈局,總裁兼首席...
初探國際半導體大廠ROHM之SiC碳化矽專利佈局
帶隙能量(bandgap energy)比第一和第二代半導體 (諸如Si、GaAs) 寬,且具有高電場耐壓性能;因此能實現高耐壓化、大電流化、低導通電阻化、高效率化、低功耗化、高速開關等的碳化矽 (SiC) 第三代半導體而備受矚目。第三代半導體材料主要用於光電子器件、電力電子器件 (即功率半導體) 以及微波 (Microwave) 或射頻 (Radio frequency,RF) 器件。汽車是碳排放的重要來源,低碳排放的趨勢驅動全球電動汽車產業崛起,帶動電力電子 (即功率半導體) 快速增長。
電動汽車的整車半導體平均總成本是傳統汽車的兩倍,而電動汽車有高達五成的總成本與功率元件有...
初探台灣新修訂電腦軟體相關發明審查基準 — 從明確化發明定義談起
近年,由於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的蓬勃發展,其相關應用領域也不斷攀升,有關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神經網絡、深度學習和學習演算的公司和業務項目亦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有鑑於此,為更完善和明確化專利審查委員的判斷基準,以及協助電腦軟體相關領域專利申請人對申請專利之適格性和專利要件的掌握更有所據,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近期進行了專利審查基準十二章「電腦軟體相關發明」的大幅修改,並將於今年(2021)7月1日施行。
如同智慧局公布的修正重點說明,此次電腦軟體相關審查基準(下稱「基準」)之修改包括了「明確化發明定義」、「進步性架構修改為與總則內容一致」、「新增人工智慧相關審查事項與案例,並以...
於後疫情時代掌握全面司法數位轉型契機
毫無疑問的,COVID-19改變了許多人既定的生活模式,最明顯的轉變就是從實體轉為線上,像是居家辦公、遠距學習、線上診療、線上展覽、線上採購…比比皆是。也有一種說法認為線上及數位化是未來必然的趨勢,只不過COVID-19讓「未來」加速實現而已,並斷言即使疫情過去,人們的生活形態也難回到從前。事實上,在網路日漸普及的年代,數位化的確是一條不歸路,如何在後疫情時代掌握數位轉型的契機,是各行各業及公部門值得深思的問題。
《傳染病流行疫情嚴重情間司法程序特別條例》(下稱司法防疫條例)一如預期地在全民共同抗疫的共識下,迅速地於6月18日即完成立法三讀程序,並於同月25日公布施行。司法防疫條例開...
電動車商機驅動寬能隙半導體布局趨之若鶩 台廠搶攻不落人後
儘管 COVID-19 和中美貿易摩擦對全球汽車供應鏈的運作及車市造成衝擊,但基於開發車用晶片所需的驗證時間長,以及汽車產業持續邁向電氣化、智慧化等電動車化的發展,各大車廠無不提早佈局新款車輛搶占供應鏈,進而帶動車用半導體的需求繼續上揚。根據研調機構 TrendForce旗下之拓墣產業研究院表示,2021年全球車用晶片產值將上看210億美元,年成長為12.5%。未來不只電動車需要第三代半導體,從提升太陽能發電效率、縮短電動車充電時間,到提高資料中心的用電效率、縮小行動裝置電源體積,都用得上這項技術。
碳化矽(SiC)半導體材料被寄予厚望
半導體材料歷經三個發展階段,第一代是矽(Si...
從513與517大停電原因探討台灣電業法制規範的相應調整
2021年5月13日下午約三時,全國人民都收到了一封來自政府的電力中斷簡訊通知,接下來全國人民飽受輪流分區停電之苦;直到當日晚間八點,電力供應才恢復正常。正當政府及人民忙於檢討停電原因時,5月17日晚間約八時,全國人民再度收到停電通知。台灣在短期間歷經了兩次全國緊急分區輪流供電,難免使人民疑惑台灣是否缺電?是否發電設備不足?本文將嘗試與讀者一起從法制層面的角度來理解兩次大停電的原因,並探討就法制度面上如何避免這些原因再度發生。
台灣在5月時發生兩次全國緊急分區輪流供電,難免使人民疑惑我國是否缺電?是否發電設備不足?
臺電對於兩次大停電的解釋分別是:
「高雄路北超高壓變電所...
從電池類型淺談現行電動車主流電池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石油蘊藏量日益減少以及依賴石化燃料而加劇地球暖化等問題再度受到重視,近年來以電力取代石化能源逐漸成為時代的趨勢,驅使全球電動車 (Electric vehicle, EV) 與儲能產業的需求逐漸爆發。像電動車這類型的交通工具不但可大幅減少廢氣排放量,也具有降低噪音之優點,顧問公司AlixPartners預估,未來電動車數量將以每年至少1.6%的速度成長;彭博新能源財經對全球新售車輛更是預估,電動車與燃油引擎車之占比,至2040年比例將可望過半。
電動車係以電池為儲能及動力來源並由馬達驅動之車輛。電動車依電力供給方式及所占的比例不同,可分為BEV(純電動車)、H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