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約莫二十年(2005)前,全球國際經貿的輪廓仍由比較利益與低關稅、低通膨所驅動;當前,在逆全球化(Deglobalization)的影響下,地緣政治和經濟安全考量正成為決定性力量,重塑國家與企業戰略的布局。自2018年以來,北美各國正逐漸形成一個有彈性的貿易體系,持續降低對亞太各國、特別是中國的依賴,這種替代性似乎可以期待在川普2.0時發揮更大作用。本文將從全球南方國家當前在國際扮演的角色開始介紹、並就目前供應鏈危機造成的影響以及展望川普2.0將帶動的供應鏈與地緣政治變化和提供台灣企業因應這些影響可以思考的應對策略。
全球南方國家在國際扮演角色將更加重要
當各國產業都將目光投向川普即將二次上任的議題時,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國家則在近年快速嶄露頭角,一部分是不願意在美中選邊站,另一部分則是因為中國近期積極拓展與南方各國的經貿關係。事實上,全球南方各國正在避開美國和歐盟等西方國家,另外組成新的貿易聯盟和夥伴關係。此屬地緣政治調節的一部分,目的為降低對西方國家的依賴,以建立多元的世界貿易體系。「金磚五國+」(BRICS+)最初是由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組成,在2024年更擴大到包括埃及、衣索比亞、伊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目的是為回應七大工業國組織(G7)對全球影響力而成立的。若以當前購買力平價計算[1],G7占世界人口的45%左右,以及占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的35%,同時,G7僅占全球人口的10%和GDP的30%,未來可能會此消彼長。
同時,中國的「一帶一路」在西進受挫後轉向全球南方,該倡議強調全球南方國家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以及強化與南方國家的貿易;隨著新興經濟體朝向更複雜的產業發展,全球貿易的組成也將改變,全球南方國家內部的貿易正在超越傳統的農產品、礦產和能源、汽車、消費性電子產品、化學品、金屬和時尚用品等製造業正在獲得更大的市占率。全球南方與工業化國家製成品的貿易也出現類似的趨勢,從原先的「原物料—市場」要素轉為「原物料—製造—市場」型態。整體而言,現今的經濟決策權將不再完全集中在西方國家手中。不過,BRICS+面臨的真正挑戰在於他們是否有能力協調成員國間的不同利益並有效地擴張到其他國家,例如東協與非洲,同時也能讓其他新興國家在國際舞台上擁有更強而有力的發言權。
供應鏈危機將提高航運成本及企業將可能邁向選擇多國投資以減緩風險
Everstream Analytics在《2025年供應鏈風險報告》(2025 Supply Chain Annual Risk Report)[2]中指出,地緣政治不穩定與關稅風險增加將會擾亂貿易網絡並影響全球經濟,其中包括物流、運輸和製造業,部分地緣政治事件,例如紅海擾亂、俄烏衝突、台海升高、中東緊張局勢、南海爭端以及關稅壁壘等因素皆將影響全球貿易;無獨有偶,馬士基(Maersk)公司最近對2,000多家歐洲托運公司調查也反應出供應鏈挑戰[3]依舊,其中約80%的受訪者認為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國家間衝突是造成供應鏈面臨最緊迫的風險,而環境破壞、經濟不穩定和額外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將進一步加劇產生供應鏈危機的可能性。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公會(The Bal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itime Council, BIMCO)也強調地緣政治帶來增加航運成本的重大影響[4],包含由於紅海緊張局勢而須將航線改繞行好望角,估計會吸收全球貨櫃船運力的5~9%,航線的變化將使船運平均航行距離增加10%,並導致船舶在2024年需求量的成長速度比貨運量提高三倍,BIMCO在2025年預測提出可能的情況 — 航線改道持續存在,船舶需求將會增加3.5~4.5%,進一步提高航運成本,推估到2025Q3與原航線相比的增長幅度可參下圖。
各國企業應對供應鏈衝擊的能力各不相同,以歐盟為例[5],自2022年以來,獲取原物料是商業活動的主要障礙,34%的企業受到物流和運輸中斷的影響。歐洲企業透過增加庫存、投資數位追蹤系統以及實現供應鏈多元化,以因應未來貿易中斷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依賴中國的企業在多元化方面最為積極,突顯「中國+1」策略的重要性。許多企業開始前往東南亞與南亞國家布局,部分則選擇投資美國;透過多國投資遏制對單一國家投資的脆弱性和進口依賴性可以起到抵禦外部衝擊的緩衝作用,另外,多國投資也有助於抑制總體層面的宏觀經濟波動。
川普2.0將帶動的供應鏈及地緣格局變化
川普的二次上任將牽涉到地緣格局與供應鏈變化。首先,川普2.0可能重新推動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提高關稅並設置更多貿易壁壘,影響台灣產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並對中國進一步加壓。此政策將引發國際貿易緊張,並影響台灣作為全球供應鏈重要一環的地位;再者,川普2.0可能透過設立新的規範以對某些先進技術將實施更嚴格的出口管制,並限制部分非美國企業獲取關鍵技術。他國及台灣企業在美國在投資高科技領域將面臨更嚴格的審查和限制,除增加他國營運風險和成本外亦可能因美國政策變動引發貿易爭端和增加國際法律訴訟風險,影響企業聲譽和財務狀況。最後,許多非美國的製造企業正考慮在美國境內生產,此舉需要川普2.0在美國境內建立穩定供應鏈來確保所需的原料及零組件均充足,假設供應鏈有狀況將可能包括造成原物料短缺、運輸延宕、物流成本上升,進一步導致生產中斷,影響產品的交付時間與產能。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及供應鏈危機的衝擊下,台灣企業的因應策略
筆者以下整理四點建議台灣企業可以進行因應。首先,建立有彈性和透明的供應鏈是較好的方式,台灣企業應透過擴大供應商基礎來評估和多樣化其採購策略,並應該加深與目前主要供應商的關係,並對其他供應商進行資格預審,同時建立即時監測政策變化之體系,由專業的團隊負責掌握各政策方向,以即時支援企業營運。隨著企業擴大海外布局,也需要考慮如何有效管理海外業務及海外分公司與員工;另外,台灣企業可以投資數位科技來建立供應鏈控制塔,以創建透明度並即時監控減緩立即性的衝擊,更容易快速適應外部干擾,同時也應優化產品規格,並考慮透過內部生產更關鍵的組件進行垂直整合。上述措施能夠確保企業在國際地緣政治產生衝突與面臨供應鏈中斷期間,可以保持營運韌性與具更大的靈活性。
再者,是強化地緣政治影響力,台灣企業需要提升對組織外部環境感知以及應對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格局的能力,以加速決策流程,將地緣政治情境和分析嵌入資本配置和中長期策略規劃中,使組織足夠靈活來管理風險並抓住新市場的機會。第三,為擴大在成長市場的影響力,可以優先考慮南半球的高成長地區,台灣企業在這些市場中應可發揮本地影響力、增強業界競爭力並助於長期成長。
最後,是投入離岸、近岸外包製造,台灣企業應考慮提供低成本、良好商業環境和彈性優勢的近岸策略,透過將生產轉移到更靠近國內市場的場所。除了可以降低運輸成本、減少碳足跡並減輕供應鏈風險外,投入近岸外包可提高生產彈性、更輕鬆地應對不同地區消費者變化需求和監管壓力;另外,隨著全球貿易碎片化和區域化的加速,台灣企業將需要考慮採用投資差異化的結構和技術堆疊。以往一刀切的方法已不足應付當前趨勢,若能增加客製化的選項,將能使台灣企業在日益分散的全球市場中保持競爭力。
- Trade: BRICS expansion into payment systems poses threat to dominance of US dollar. Posted on January 09, 2025, International Bar Association.
- Everstream Analytics names 5 supply chain risks for 2025. Posted on January 14, 2025, SupplyChain Management Review.
- Annual Report 2023. Published on February 08, 2024, Maersk.
- CONTAINER SHIPPING MARKET OVERVIEW & OUTLOOK SEPTEMBER 2024. Posted on September 26, 2024, BIMCO.
- Enhancing the resilience and security of EU supply chains. Posted on November 12, 2024, VOXEU.
責任編輯:盧頎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