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型機器人將成美、中較勁新戰場,未來五年是差異關鍵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0
2

由於人力缺乏與成本上升,全球政府正大力投資機器人研發專案。根據TrendForce最新研究,中、日、美、韓、德國長年名列工業機器人安裝量前五名,預期2025年將持續執行總計130億美元以上的相關計畫。從人型機器人角度分析,美國的機器人AI生態圈較完整、中國聚焦建立供應鏈,預料未來的產品價格和應用將更加多元。

圖1. 人型機器人關鍵零組件及全球潛在供應商;圖片來源:TrendForce

美國打造機器人AI生態圈

TrendForce表示,目前美國政府主要機器人研發項目包括智慧機器人與自主系統、太空機器人和軍用機器人,人型機器人由Tesla、Boston Dynamics等廠商主導,首要投入製造、倉儲、物流領域。在技術方面,美國業者專精於AI訓練,如開發首款能針對人型機器人上半身高頻控制的VLA (Vision Language Action)模型、導入Google Gemini 2.0提升空間理解能力,以及與NVIDIA合作,透過增強學習改善步態平衡。

觀察人型機器人之晶片布局,Qualcomm、NVIDIA等廠商產品涵蓋雲端到終端、運算能力可達150 TOPS(tera operations per second)以上,高階MCU亦有TI、ADI的解決方案,造就美國相對完整的機器人AI生態圈。

中國政策性支持

中國政府2021年提出「十四五」規劃,視機器人產業為發展重點,陸續發布人型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聚焦供應鏈與關鍵零組件自主開發能力。至今中國在整機端已有宇樹、傅利葉和優必選等廠商,而占機器人整體成本約55%的「運動層」,亦有眾多廠商布局空心杯馬達、6D力矩感測器、諧波減速機等。

據TrendForce調查,拓普集團、三花智控、恆立液壓、新劍傳動、兆威機電等中國廠商,不僅對中國大陸國內需求穩定供貨,也已打入海外大廠供應鏈或進入送樣階段。此外,中國是全球最大電池生產地,未來進入人型機器人量產規格制訂、須拉高電力的階段,電池將成為其重要優勢。

比較美、中現行人型機器人主要產品技術規格,美國廠商產品因應工廠應用需求,多以負重與續航力見長;中國業者以多元佈署為主軸,致力提升全身與手部自由度。TrendForce指出,從政策重點、產業優勢到企業佈局,美、中的人型機器人產業如同現行高資本與低成本的AI競賽,各有擅長。在此背景下,預期未來五年人型機器人商用產品將呈現顯著的價格差異與應用分級,區域生態圈的形成也將促使本地生產、產業在地發展的情況更加明顯。

圖2.重點人型機器人產品推估規格:美國vs. 中國;圖片來源:TrendForce
作者: 吳碧娥
現任: 北美智權報主編
學歷: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 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驊訊電子總經理室特助
經濟日報財經組記者
東森購物總經理室經營企劃


發表留言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此輸入您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