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醯亞胺(Polyimide,PI)被譽稱為「21世紀最具潛力的工程塑膠」與「黃金薄膜」,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薄膜類絕緣材料,被廣泛應用在手機、平板或穿戴裝置等各類電子產品,每年為科技市場創造3,000億的價值,但功能強大的它卻成為環境保護極大的阻礙。由於聚醯亞胺PI材料太穩定,具有非常好的熱穩定性、優異的機械特性,以及非常好的光學特性及化學穩定性,造成回收上的困難,成為聚醯亞胺的市場痛點。
為了兼顧環境保護,又能更繼續保有聚醯亞胺的優點與特色,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周鶴修教授團隊積極著手研發全新的PI材料,稱之為Recyclable Polyimide(簡稱r-PI材料),也就是可回收的聚醯亞胺綠色材料。
近年電子產品技術的快速創新,推動了電氣電子產品的持續需求。聚醯亞胺是高性能塑膠,其非黏性和低摩擦特性,特別適用於航空航太、電子、汽車和電信等各種行業的應用。電氣和電子產品是聚醯亞胺最大的應用市場,2023年全球消費性電子產業的收入為7,191億美元,預計2027年全球電氣和電子產品產量將成長 5.9%,達到約9,046億美元,2023年至2027年間預計每年成長2.17%。第二大應用是航太市場,2022年全球航空航太生產收入達4,660億美元,其中法國是多家全球航空航太零件和飛機製造商的所在地,在歐洲航太市場佔有率為28.83%,使法國成為聚醯亞胺在歐洲的最大消費國[1]。
綠色材料:可回收的聚醯亞胺
原本市面上的聚醯亞胺都是不可以回收的,對環境造成重大的負擔,每年產生的聚醯亞胺薄膜廢棄物高達9萬噸、製造出133萬噸的二氧化碳。透過周鶴修教授團隊的分子設計,讓聚醯亞胺具備可回收的特性,這項技術開發了一系列RPI單體,容易與二酐、二胺單體聚合,即可將現今不可回收的PI轉變成可回收的r-PI材料,並可兼熱穩定性與化學穩定性,兼顧目前ESG的發展與要求。
清華大學化工系周鶴修教授團隊劉怡馨博士指出,目前市售PI單體相關產品,僅日本Air Water 、和歌山精工、宇部、住友、美國陶氏杜邦等少數幾家具備規模化供貨能力;至於PI漿料、CPI膜的市場份額,基本上是被韓國科隆工業(Kolon)、美國SKC、日本住友化學、宇部興產株式會社(UBE)、鐘淵,美國杜邦(DuPont)所瓜分。現在市售的PI單體、PI漿料與CPI膜技術,雖具有熱穩定、化學穩定的特性,但是均為化學性質上不可回收之PI,回收方法僅能用物理研磨形成粉末作為添加劑使用,但在使用上限制大,並非真正的回收利用,因此市場上尚未有兼具熱穩定、化學穩定性且可回收、可再利用之PI。而清大周鶴修教授成立的衍生新創公司汎研科技,致力於開發綠色與環境友善相關技術,提供可完全回收再利用之聚醯亞胺高分子樹脂,以r-PI材料可取代現今無法回收的傳統材質,廣泛應用於消費電子產品。
r-PI材料的研發與應用
劉怡馨指出,r-PI材料已符合市售規格,能兼容於現有製程,且回收後的性能維持率高達98%,包括熱穩定性、耐化學性、機械性能、光學特性,可直接進入市場應用。r-PI目前廣泛運用在電子跟電機這兩大領域,像是半導體的封裝、複材、航空、航太以及汽車產業,其中軟板應用是佔最大宗,約佔70%。這項r-PI回收技術已經在台灣以及美國申請專利,在日本、韓國、中國以及歐洲等地也正在專利申請當中。
現階段r-PI技術已在實驗場域進行回收的測試,預計未來在製程的生產過程中,把邊角的餘料進行回收以降低生產成本,並將這樣的應用大規模推廣至軟板、還有軟性面板,協助企業打造綠色的供應鏈。劉怡馨強調,只要善用綠色材料,經濟與環保並不相衝突,期待台灣成為國際綠色環保尖兵。聚醯亞胺每年創造新台幣3,000億的科技市場,透過r-PI綠色材料的推廣實現了100%可再生供應鏈、符合國際ESG趨勢,在確保高效能的同時減少對地球的負擔,提供一個更環保永續的未來。
聚醯亞胺於醫療器材的應用
目前聚醯亞胺已經被應用在醫療器材領域,像是一次性的聚醯亞胺微孔管材,因具備柔韌性和可推性、易處理性,以及耐酸鹼的化學惰性,可以應用在心血管導管、非血管導管、泌尿外科檢索裝置,或是球囊血管成形術和支架輸送;另一種典型的應用是穿戴式醫療感測器,是利用聚醯亞胺的生物相容性、耐彎折、電絕緣和耐頻繁高溫高壓滅菌的特性,使用在穿戴式裝備上。
劉怡馨強調,為解決電子廢棄物危機、邁向循環經濟,回收再利用成為國際焦點,包括r-PI技術的綠色材料,將成為跨界應用的新契機。
資料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