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賜:在台灣,每個人都應該懂一點專利

蔣士棋╱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攝影:李淑蓮、蔣士棋╱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0
16

在第一年的任期內,專利師公會理事長吳冠賜不只對外推銷台灣的專利環境,對內也首開先例,廣納產業界加入專利師公會的行列。在他看來,台灣專利的問題不只是量的衰退,更有質的困窘;若是想要徹底改變質、量均差的問題,吳冠賜認為,還是得靠專利從業人員自己。

「德國去了三次、日本也去了三次、大陸也去了三到四次……」,專利師公會理事長吳冠賜細數,從年初上任以來,幾乎每個月都會帶著公會成員往其他國家跑,拜訪各國的專利師組織,目的就是希望對方國家的企業能到台灣來申請專利。「很多國家都對台灣有興趣,想要來台灣申請。」

吳冠賜觀察,連續幾年內,台灣的專利新案申請量逐年下滑的趨勢,在這兩年內應該可以稍微打住。「以後要維持在現今的水準應該不難,也就是不容易再大幅下滑了,」但他也坦言,即使專利申請量止跌了,想要看見反彈還有一段不短的距離。

專利師公會理事長吳冠賜;攝影:李淑蓮、蔣士棋╱北美智權報

專利產業的角色應該更加積極

憑著在專利業界數十年的經驗,吳冠賜認為,專利申請量下滑只是問題的表徵,解決方法更不應該是一味地要求企業申請專利。「世界上主要國家的專利申請都在成長,只有我們下跌,這裡面一定很多原因!」他認為,專利最基礎的價值,就體現在侵權訴訟的損害賠償上;「如果我們在訴訟程序中被舉發無效的專利降低,而且損害賠償的判賠金額能夠拉高,權利人覺得有用,自然就會多申請。」

如果從整個研發的生命週期來看,吳冠賜認為,擔負「承先啟後」角色的專利產業,必須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才能真正提升台灣專利的量與質。他在第一年任期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公會中成立了企業智慧財產權委員會。他解釋,「這個單位就是為那些in-house的專利師而設的;我們希望公會不要只是專利工程師自己的組織,就算是在企業內任職的,同樣能進來公會裡面一起交流。」

為什麼這件事情那麼重要?吳冠賜說得直接:「我覺得所有專利師裡面,只要有30%的人寫案子就好,其他70%可以做寫案子以外的事。台灣不就是以科技立國嗎?不管哪一個產業、怎樣的背景,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應該懂一些專利!」

專利師公會理事長吳冠賜;攝影:李淑蓮、蔣士棋╱北美智權報

舉例來說,他認為,公司內部負責研發創新的技術人員,如果原本就懂得專利實務,能夠透過解讀專利說明書了解某個領域的技術發展狀況以及與競爭者之間的差異,執行研發時就能少走許多冤枉路。「對企業來說,研發是成本很高的投資,如果能用專利分析提升研發產出的效率,對企業會有很大的助益,」他補充,「如果技術能力夠好,專利解讀得又夠透徹,將來還能發展成獨立的技術顧問行業,專門替企業尋找值得投入的技術處女地。」

各行各業都應該要懂專利

另一方面,他更認為專利工作不應該是技術人的專利。「我們都知道,大陸現在全國都在發展專利運營,台灣卻連起步都還沒有,」為了替專利找到下游出海口,振興台灣的專利運營產業,吳冠賜認為,必須要讓無技術背景的金融、商管人才也能具備基礎的專利知識。「例如在銀行做放款評估的,如果看得懂專利請求項,就能大概了解專利權人的技術實力,評估起來就能更加準確了。」

要達成這樣的目標,首要之務還是得回到詬病已久的專利師考試上。「專利師考試已經簡化了,」吳冠賜解釋,必考的兩顆普通物理、普通化學都已經改用測驗形式命題,錄取率也比過去提升許多,但他的終極夢想,還是能夠比照律師考試,只要修滿一定的課程就具備考試資格。「如果大學沒念過法律的,只要修滿課程也能考律師,為什麼不能讓大學不是唸理工的人,也能讀點理工類的基礎課程後,也來考專利師?」

他強調,這樣一來,即使表面上限縮了報考資格,但也能讓有志於專利界的人打好基礎,而且考科也能順勢減少,降低準備的難度。「我的想法是,現在大家都花太多在取得專利師執照上,不如把門檻降低,大家進來以後用能力競爭,更可以一起把產業的餅做大!」

不停擘畫著台灣專利產業願景的吳冠賜笑說,自己現在的正職就是公會理事長,「沒辦法,產業的事情,不能指望政府,民間自己更要努力,才會有出路,」吳冠賜說。

作者: 蔣士棋
學歷: 政治大學企管系
經歷: 天下雜誌記者
今周刊記者

發表留言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此輸入您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