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攜手推動創新技術 ─ 未來三十年的半導體技術與市場展望
在科技快速演進的當下,半導體產業扮演著引擎核心的角色,為各類創新應用提供強大動能。台灣在這波全球科技變遷中,能否持續領先且有所作為?這是業界普遍關切的議題。為此,國科會近期在台北世貿一館舉辦的《2023創新技術博覽會》未來科技館中召開了「半導體產業論壇」,集結政府官員、業界舵手及學術專家進行論證,幫助與會者釐清現況並勾勒前景。
《2023創新技術博覽會》」(Taiwan Innotech Expo 2023)以近1200個攤位創下歷屆最高紀錄,今年有來自國內外共23國發明人及機構,展示超過千項創新技術,從資通訊、AI技術、自動駕駛、太空產業,到食品、日用品,呈現跨產業創新技術。而作為...
技轉補助不是唯一,政府機構應從自身出發提升新創能力
我國政府過去技術創新多透過技術移轉 ( technology transfer ) 與技術補助 (grant)為主,然而,當前的新興技術一來為軟體導向,二來具備開放之性質;例如企業能透過開源軟體(Open Source)客製化發展自身所需技術。雖然部份硬體技術仍仰賴政府研發單位提供,但當前企業自身研發能力已大幅提升、同時新創也開始扮演技術驅動的角色時。因此,政府的定位需調整,展開自身變革,從支援者變成創新者。
企業全速投入創新,政府也需要快步跟上
當企業創投成為企業外部創新力量之一時,許多大型業者開始設立專責單位協助產業升級轉型,無論是透過策略性投資了解當前新興技術或人才供需,或是投資...
從新東向談台灣的國際人才培育
為解決台灣需才孔亟的問題,日前新東向全球產學研聯盟正式宣布成立,並發表「2022新東向白皮書」。企業界則呼籲,台灣應該將大學教育變成培養企業發展國際化的重要場域,除了培養人才更重要的是解決留才問題,否則最終只是為人作嫁而已。
「台灣全球化的新東向戰略」年度論壇於3月11日登場,會中發表「2022新東向白皮書」,希望藉由探討台灣全球化的新東向戰略,提出台美產學合作具體方案,強化台灣在全球經濟的關鍵地位。數位治理協會理事長陳春山表示,面向全球是台灣唯一的出路,台灣未來的願景、戰略與人才跟新東向息息相關,新東向全球產學研聯盟的啟動將成為2030年的戰略之一,為2030年的台灣經濟前景尋找答...
官學研攜手產業 台灣量子科技國家隊成軍
中央研究院在量子科技已布局多年,院長廖俊智表示,從2019年開始體認到量子科技已經在全世界風起雲湧,所以在2019年底疫情開始之前,中研院便展開了一系列腦力激盪的會議,到了2020年初便以視訊會議方式進行,邀請了院內專家來研商要如何發展量子科技。在討論到「為什麼要發展量子科技,有沒有不得不做的理由」時,發現有許多不得不做的理由。最重要的是,經過過去數十年的努力,整個科技界已把量子科技推動到量子2.0的地步,開始能夠利用一些量子中的特殊性質(如量子疊加、量子糾纏等技術)來完成新的應用,進步非常快,幾乎每一個禮拜便有新的技術突破,讓人覺得膽戰心驚,知道如果現在不做就來不及了。
行政院科技...
解決前瞻科技人才荒:高等教育應重新定位再出發
曾經有知名國立大學教授說過:「大學不是業界的員工訓練班,大學最重要的責任是做學術研究。」結果,最終養成了一群不吃人間煙火,拚命想謀取教職一輩子待在校院的博士。然而,這十幾年來隨著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大學招生不足,大學減招、合併、停辦的消息無日無之;隨之而來,大學對講師、教授的需求也越來越少,直接或間接促成流浪教師、流浪博士的問題。另一方面,業界一直惋歎人才不足,但面對一群從大學裡出來,「不吃人間煙火」的大學生、碩博士,企業卻不知如何用起,產學落差的鴻溝一時之間難以跨越。雖然這兩年成立產業學院的呼聲響徹雲霄,有部分甚至已有雛型,招生在即,但產業學院屬於研究所課程,對於落實大學本科教育助益不大。...
台大成立重點科技研究學院,三大學程明年初登場
為促進台灣重點領域產業發展、推動產學合作,台灣大學規劃「重點科技研究學院」,並設立積體電路設計與自動化、元件材料與異質整合、奈米工程與科學等三大學程招收碩博士生,近日剛完成111學年度碩士班甄試錄取作業,預計最快明(2022)年2月就會有學生入學。
為促進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立法院院會在今(2021)年5月14日三讀通過「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透過鬆綁大學法、學位授予法等,協助國立大學成立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培養相關領域研發人才,促進產學長期合作。
台大校長管中閔在今年初委託台大電機系教授闕志達規畫「重點科技研究學院」,這項計畫執行期程為10年,將和和台...
提升台灣全球技術競爭力,應大力支持設立產業學院
本刊在前文(全球百大創新機構10周年:誰是歷久彌新的長勝軍?)中曾經報導過,在連續十年進入科睿唯安(Clarivate)全球創新機構百強的29家廠商裡,大多數為美國、日本的大型企業,但也有6家是來自於韓國、法國、瑞典、瑞士。那麼,台灣的位置又在哪裡呢?
很遺憾地,台灣並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或研究機構是全球創新機構百強連續十年進榜的長勝軍,不過在2021年的百強名單中,台灣也有5家企業進榜,與韓國相當;雖然還是比不上軍容壯盛的美國跟日本,也算是在領先群了。
但這樣的領先基礎並不穩固。今年進榜的五家台灣企業與機構中,只有工研院、鴻海、廣達電腦曾經進榜3次以上,反觀同樣有5家企業進榜的韓...
為產業學院建立合宜的評鑑機制 各產業公協會責無旁貸
在本刊期《一文解構世界大學排名:教育部該醒一醒了》一文文末,提到因應台灣眾多大專院校爭相成立產業學院之際,應適時建立合宜的評鑑機制,以免重蹈「邁向頂尖大學計劃」之覆徹,到最後投資了大量金錢卻落得一場空。前一篇文章分析了台大的排名,本文將焦點轉向國立成功大學,除了再一次印證世界大學排名的不合情理外,也進一步提出對產業學院評鑑制度的建議。
成大一直都是台灣企業主最愛的大學,在《遠見》公布的「2021企業最愛大學生排行榜」中,成大已經拿下7連霸,而「1111人力銀行」發表調查的結果,也顯示成大是全國大專院校中最讓雇主滿意的學校。然而,成大在THE的世界大學排名中,僅在601-800之間,在...
大學新創團隊的資源與困難
為了將具原創性且有重大商業潛能的科研成果推展至市場,並提升研發成果商業化的可行性,科技部以「科研成果產業化平台」的執行機構為提案單位,提供科研創業計畫的審查與經費補助,協助大學新創團隊成立衍生新創公司,或銜接跨部會的新創資源,最近剛在10月8日完成明(2022)年第一梯次的科研創業計畫徵求。
建議科技部在審查科研創業計畫時,可邀集國內各個產業公會成立各產業的評鑑小組,由產業界公會所組成的評鑑小組審查大學新創團隊提出的計畫,更能從實務面評鑑大學研發成果未來走向商業化的可行性,符合產業界實務需求。
科研創業計畫每次補助期間原則上不超過一年,審查方式分為書面初審、商業培訓、會議審查,...
產業學院3.0:必須由業界主導 打破傳統大學排名的迷思
國內半導體大廠缺人才已經不是新聞,特別是高階人才。隨著市場需求孔急,半導體大廠訂單應接不暇,台積電不斷擴產,人才不足的情況日趨嚴重,業界大佬們也紛紛出來喊話,希望政府可以「做點什麽」,從而加速《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促使產學攜手合作,創建包括半導體學院在內的重點領域產業學院。產業學院的首要目標應是縮小產學落差,弭平兩者間的鴻溝,讓學生可以畢業即就業,成為業界立即可用之才。然而,在條例主管機關是教育部,而審議會委員之政府代表不得少於委員總數二分之一的情況下,很明顯是「重學輕產」,本末倒置,為未來實際成效打上一大問號。
不過,大專院校設立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