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pnews.members
WIPO跨國智財權布局統計: 專利申請持平,商標、設計明顯成長
每年年初正是各國專利和商標主管機關陸續公布前一年業績數字的時候,而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也在2月10日,對外公開了2021年由WIPO管理的國際智財權服務統計,包括專利領域的專利合作條約(PCT)、商標領域的馬德里體系(Madrid System)以及商標領域的海牙體系(Hague Sysyem)。
與一般國家智財權不同的是,這三項國際系統除了增進跨國申請的效率外,本身並沒有實施的效力,但仍然可以從每年的統計數字變化,看出智財權所有人進行國際佈局的意願高低,對於觀察各主要專利、商標、設計權人的申請動向,是個很有價值的指標。就拿2020、2021年的數據來看,PCT、馬德里體系...
結盟RISC-V陣營,英特爾進軍代工事業能否彎道超車?
今年二月初,英特爾宣布正式加入RISC-V基金會,又與眾多RISC-V架構的晶片業者組成策略聯盟,再加上之前一連串的擴廠、併購,都是為了讓英特爾的代工事業能夠離成功更近一步。
英特爾(Intel)在2021年初,從外部找回來了老將基辛格(Patrick Gelsinger)擔任執行長,在他的掌舵之下,這一年來英特爾最重大的轉變就是成立晶圓代工服務(Intel Foundry Services, IFS)事業,進軍被台積電、三星、格羅方德佔據的代工產業。
就在基辛格就任屆滿一周年之際,英特爾大張旗鼓舉辦了投資人會議(Investor Meeting),由基辛格親自率領高階主管,揭露英特爾...
歐洲晶片法案宣示歐盟誓保半導體產業要角的決心
2022年2月8日,歐盟委員會 (European Commission) 公佈了歐洲晶片法案(A Chips Act for Europe),除了預計投入超過430億歐元(約480億美元)的補貼外;另提供110億歐元 (約125億美元),以加強現有半導體研究、開發與創新技術,企圖帶動歐盟各國投資半導體產業。歐洲晶片法案的目標乃將歐盟全球半導體市場市占率從現階段的10%,在2030年前提升至20%。歐洲晶片法案可以說是全球半導體晶片戰略地圖的最後一塊拼圖。
隨著數位化轉型加速,全球對晶片的需求也迅速增長。預計到21世紀末,全球對晶片需求將翻一倍。不可否認的是,半導體正處於強大的地緣戰...
中國贛州離子型稀土開採提取技術研發 智財權自主擁有
中國稀土資源豐富、礦種獨特,重稀土礦以江西、廣東、福建、廣西、雲南等地區的離子型稀土礦為主,尤以江西龍南地區的重稀土礦為最多,占中國重稀土工業儲量的80%以上;贛州市的中重稀土開採量占中國半壁江山,因而有「稀土王國」之稱。
離子型稀土技術可以說是中國自主擁有的智慧財產權。然而,南方離子型稀土礦的開採提取技術已經過40多年的發展,稀土回收率雖有了改善,但仍有不少理論和實際問題有待解決,包括新型高效低污染浸取劑和沉澱劑的研發、原地浸礦過程中的擴散機制等都是未來南方離子型稀土礦化學提取技術研究的重要方向。
20世紀60年代末在江西省龍南發現離子型稀土礦,其礦石中的稀土元素80%~90...
美國SEP政策轉變:為促進產業競爭,不宜核發禁制令
標準必要專利(SEP)的授權必須依循公平合理無歧視原則(FRAND)在科技業界已經是老調重彈,但各國政府與法院對於SEP/FRAND的態度不但略有差異,也往往隨著產業政策而發生改變。今年12月初,美國政府發布的一份政策宣示草案(Draft Policy Statement)就明確表達為了促進產業競爭,必須對SEP的禁制令的核發,做出進一步限縮。
在2021年即將結束之際,美國政府在智慧財產權領域有著一連串大動作。首先是10月底時,拜登(Joseph Biden)總統終於提名了他上任後的第一位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局長,結束了USPTO這大半年來一直由專利部門主管Drew Hir...
扇出型封裝正變得無處不在
集微諮詢(JW insights)認為:
▲ 扇出型封裝 (Fan-out Panel Level Packaging, FOPLP) 因為能夠提供具有更高I/O密度的更大晶片,大幅減少系統的尺寸,正成為應對異構整合挑戰的不二之選;
▲ 當FOPLP技術進一步成熟,有越來越多類型的廠商參與進來的時候,扇出型封裝可能會迎來全面的爆發。
由於摩爾定律在7nm以下已經難以維持以前的速度,後端封裝技術對於滿足對低延遲、更高頻寬和具有成本效益的半導體晶片的需求變得越來越重要。而扇出型封裝因為能夠提供具有更高I/O密度的更大晶片,大幅減少系統的尺寸,正成為應對異構整合挑戰的不二之選。
...
《產學合作專題報導》- 6 科技部:把產學合作和創新創業變成大學DNA!
對於大學來說,教授做研究、寫論文重要,還是投入產學合作重要?科技部政務次長林敏聰指出,教授出去開公司不再是「不務正業」,有好的研究成果才能產學合作甚至成功創業,科技部要改變大學的論文文化和本位主義,藉由籌組區域跨校的科研產業化平台,將產學合作和創新創業變成大學DNA!
科技部政務次長林敏聰指出,學術是學校本身很重要的DNA,在很早期的時候,學校教授出去開公司會被認為是不務正業,這幾年來,產學合作和創新創業變成學校新的DNA,強調這個DNA不代表不能做好研究,因為有好的研究成果才能產學合作和創業,研究能量比較大的學校,通常技轉能量也很夠,科技部鼓勵大學裡研究作很好的老師踏出來做應用,把...
《產學合作專題報導》-2 成大申請專利之終極目標:不是技轉就是成立新創公司讓專利商品化
可以想像一個國立大學的教授自費申請專利,能申請到100多個國內外專利嗎?成大助理副校長暨產學創新總中心主任莊偉哲就做得到。莊偉哲不是什麼大企業研發部門的工程師,他只是成大醫學院的一位教授,相信很多人心裡面至少會產生兩個疑問:(1) 一位公立大學的教授為什麼會有龐大的經費來申請及維護專利?特別是利用PCT模式申請的多國專利要價不斐;(2) 一位老師申請那麼多專利有什麼用?都能商品化嗎?身為成大產學創新總中心主任,莊偉哲的專利策略就是成大的專利策略,只要了解成大的專利策略,以上兩個疑問即可得到解答。繼277期《專利授權量比獲證量重要 成大打破數大就是美的迷思 》一文後,這一期請莊偉哲來解密產...
《產學合作專題報導》-1 專利授權量比獲證量重要 成大打破數大就是美的迷思
自2020年8月1日起,國立成功大學 (以下簡稱成大) 的研究總中心正式更名為產學創新總中心,究竟除了名稱變更外,在組織架構上又起了什麼變化?對於成大整體在研發創新及產學合作方面的運作,又會產生什麼實質的影響?毫無疑問的,成大產學合作績效表現在國內大專校院裡一直都非常亮眼,不管是在「爭取企業界機構產學與效率」或是「智慧財產授權收益與效率」,一直都名列前茅。而且,在《遠見》雜誌去年初公布的《2020企業最愛大學生排行榜》中,成大連續6年蟬聯冠軍,其畢業生為企業最愛僱用的社會新鮮人。為何企業厚愛成大學生?為何成大於產學合作表現如此亮眼?有什麼做法是值得其他學校學習的?藉成大產學創新總中心正名之際,...
《兩岸專利論壇》 – I 人工智慧領域專利的機遇與挑戰
每年這個時間都是兩岸專利論壇舉行的時候,但在新冠病毒疫情影響下,今年實體的兩岸專利論壇無法實現,因此舉行了首次兩岸線上專利論壇。工業總會智慧財產權委員會執行秘書林富傑指出,是次兩岸線上專利論壇共有1200多人參與,可以成為對岸國家知識產權局以後舉辦兩岸線上專利論壇的一個重要的參考。由於對岸本來是不太傾向於線上論壇的,但因為這次效果彰顯,故可以作為以後兩岸線上互動模式的依據。
今年論壇聚焦於中國大陸人工智慧 (AI) 專利的議題。大陸國家知識產權局日前發佈截至2020年6月底中國大陸專利數據:發明專利申請68.3萬件;受理PCT國際專利申請2.95萬件。據市場調研統計,近年涉及人工智慧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