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专利厅深化欧亚知识产权协作 全方位护航韩企拓展欧洲市场

李淑莲╱北美智权报 编辑部

0
8
KIPO局长金完基(左)与EPO局长António Campinos(右)于会谈后合照留念;照片提供:KIPO 。

在全球贸易格局加速调整的背景下,韩国企业正面临欧洲市场知识产权布局的关键窗口期。韩国知识产权局(KIPO)局长金完基率团于4月29日至30日赴德国慕尼黑,与欧洲专利局(EPO)、德国专利商标局(DPMA)展开高层对话,签署多项战略合作协议,并启动针对人工智能、绿色技术等前沿领域的协同机制,为韩企构建跨国知识产权「防护网」。

欧洲单一专利制度:破解跨国注册壁垒

作为此次合作的核心成果之一,KIPO与EPO宣布将联合举办欧洲单一专利制度专项说明会。该制度自2023年6月正式运行后,允许企业通过一次申请在25个欧盟成员国同步获得专利保护,彻底改变过去需逐国提交的高成本模式。韩国专利厅特别指出,半导体、电池等核心技术领域企业将优先受益,预计跨国注册周期可缩短60%以上,年节省法律成本超千万美元。

KIPO局长金完基 (左) 与德国专利商标局局长Eva Schewior (右) 于会后合影并签署商务协议;照片提供:KIPO。

31年协议首修订:瞄准AI与绿色技术

值得关注的是,韩国与德国在1994年签署的《全面合作协议》(MOU on Comprehensive Cooperation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迎来首次重大修订。新版协议将人工智能算法专利审查、碳中和技术创新保护列为优先合作方向。双方计划自2026年起实施「专利联合审查计划」(Collaborative Search Program, CSP),当同一技术在中韩德三国同步申请时,审查员将共享检索结果,此举有望将平均授权时间压缩至12个月内,较现行流程提速40%。

构建全球专利流转新机制

针对跨国企业频繁面临的专利转让难题,KIPO与EPO共同推动「全球专利转让」框架落地。根据该机制,企业在韩国、美国、日本、中国、欧洲五大专利局(IP5)中任一机构提交专利转让申请,其法律效力将自动覆盖其他四局辖区。分析认为,这项突破性安排将显著降低三星、LG等科技巨头的跨国技术交易成本,尤其利好专利密集型产业的并购重组。

技术审查与融资支持双轨并行

为强化新兴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韩德两国重启中断多年的审查员交流项目,重点对比AI图像识别、新能源电池材料等技术的审查标准差异。同时,KIPO与EPO将共建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系统,通过区块链技术验证专利质量,帮助初创企业对接欧洲风险投资基金。数据显示,2023年韩国初创企业在欧专利质押融资规模已达2.3亿欧元,新系统上线后预计年增长率将突破35%。

KIPO局长金完基(左四)与欧洲在地韩国企业包括三星电子、LG能源解决方案等等进行深度磋商,并于会后合照;照片提供:KIPO。

倾听企业诉求:定制化解决方案

在高层会谈前夕,金完基厅长于4月29日召集三星电子、LG新能源等17家重点企业代表,以及驻欧韩国专利代理人协会(KIPEU),就「专利丛林阻碍技术落地」、「欧盟碳边境税引发的知识产权新挑战」等痛点展开研讨。针对企业反映的德国实用新型专利审查迟滞问题,KIPO当场与DPMA建立专案沟通渠道,承诺将平均处理周期从14个月缩短至9个月。

KIPO局长金完基与欧洲在地韩国企业进行深度磋商,与会企业向局长反映欧洲专利制度存在的挑战;照片提供:KIPO。

官方表态:打造知识产权战略缓冲区
「欧洲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策源地,更是全球规则制定的关键战场。」金完基厅长在会后强调,「此次协议修订不仅是行政程序的优化,更是为韩企构建‘制度盾牌’。」据KIPO透露,下一步将设立欧洲知识产权支援中心,提供跨国侵权预警、应急法律援助等全周期服务,目标在2025年前将韩企在欧专利纠纷胜诉率提升至68%。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