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芳芳編導的電影「無問西東」,以清華大學百年不敗為歷史背景,刻劃出四段不同時期卻彼此交錯的故事,於本文截稿時票房已突破七億人民幣。無問西東還帶出弦歌不輟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這是一座為鞏固民族與對日抗戰而生的傳奇學校。事實上,筆者不知無問西東是否會在台灣上映,但希冀藉由此文考究一下清華大學的歷史,尤其梅貽琦、蔣南翔兩位校長在兩岸清華的校史上的地位與貢獻,庚子賠款的新竹清華與又紅又專的北京清華在歷史上分道揚鑣了,一隻筆真的寫不出兩個清華?值得玩味。
由李芳芳編導的電影「無問西東」,以清華大學百年歷史為基礎,譜寫四段不同歷史時代的清華人故事,於本文截稿時票房已突破七億人民幣,成為一部老少咸宜的青春片、歷史片、劇情片。或許李芳芳導演的野心宏大,無問西東背後或許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政治風險,電影裡充滿了一些政治禁忌,原本預計在2011年清華大學成立百年之際開拍及上映,卻無奈壓箱了六年才上映,好在口碑不壞。這部電影在演員陣容上華麗,雖然張震、黃曉明、王力宏、章子怡、陳楚生等已年近不惑,實力派演員祖鋒演繹的梅貽琦校長,精準地呈現出梅校長沉靜,寡言、慎言的學者風範。
筆者認為無問西東在台灣上映機會不大,遂談談對這部電影的想法。清華在新竹復校的故事不在電影無問西東的框架內,筆者只想考究一下真實的清華大學傳統,尤其是兩岸清華在歷史道路上的分歧:一隻筆寫不出兩個清華,到底是什麼樣的隱喻?
鋪陳清華四代人的劇情
無問西東第一段故事是講述20年代的清華學校時期,吳嶺瀾(陳楚生飾演)面臨文科滿分,但理科被當而被清華要求轉系。吳生無法接受轉系就讀的事實,因為他的心裡一直被灌輸理工科才是踏實的想法,只有將自己埋首於書堆才能感受到滿足。時任清華教務長的梅貽琦,開導吳嶺瀾何不傾聽內心的「真實」?事實上,吳嶺瀾天生擅長文學,直到1924年在清華學堂聽到印度大文豪泰戈爾的演講,看到泰戈爾身旁的徐志摩、辜鴻銘、梁思成、林徽因等無不是當世傑出的人士,從當代傑出人士的眼神中充滿了篤定,吳嶺瀾才豁然開朗,專心從事文學創作;後來在清華擔任文科教師,赴西南聯大期間與第二段故事主角沈光耀(王力宏飾演)有了連結。
沈光耀來自三代武將富裕家族,但貴族絕非權貴,身教及言教頗有東方貴族氣質。遠赴西南聯大求學期間,目睹戰爭的苦難,氣憤日軍的轟炸給神州大地的苦難,讓沈光耀違背了父母讓他安穩生活的願望。電影裡這一段飾演沈光耀母親的米雪,要求兒子跪下唸出家訓的這個片段,讓現場觀眾非常揪心。爾後,美籍飛虎隊軍官對沈光耀說了一席話,讓原本前程無限的沈光耀決定投筆從戎:這世界上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從心底給出的正義、真心、無畏和同情。本身具有犧牲、奉獻的沈光耀,決定轉身參加飛虎隊,還真的當了一名以身殉國的飛行員,雖然最終彈盡援絕戰死沙場,但是在死前卻無數次空頭物資救助難民、孤兒,帶給他們生的希望,其中一個受到救助的孤兒,就是第三段故事的男主角 ─ 陳鵬(黃曉明飾演),開啟一段沈重又無奈的故事。
時間到了60年代,買辦的清華化身為革命的清華,長大後的陳鵬成為清華工程物理系的學生,由於成績非常優異,爾後隨鄧稼先參加了兩彈一星的研發工作,成為那個時代的無名英雄。然而,兩彈一星的研發時值文化大革命的高峰,陳鵬的青梅竹馬暗戀對象 ─ 王敏佳(章子怡飾演),卻不幸捲入無端政治批判。而敏佳真正心儀的對象 ─ 李想醫生(鐵政飾演),卻因顧忌支援邊疆醫療工作的名額被取消,而沒有第一時間站出來聲援,導致敏佳遭受無情的批鬥,甚至遭到暴力毆打導致毀容,陳鵬營救敏佳後傷心欲絕。陳鵬為敏佳立了個假墳墓,從此和李想分道揚鑣,並告誡李想: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李想帶著悔悟從事邊疆醫療工作,終在一次大雪難中,將自身的糧食捐出,獨自去尋找救援隊,最終犧牲了自己,救出張果果(張震飾演)的父母,讓張果果的父母每逢清明要去祭拜李想。
電影之所以取名為「無問西東」,就是取自清華校歌詞中的一段:「立德立言,無問西東」,意指德行東西融會貫通,環顧四周,捨我其誰的精神。第四段故事切換到現代的清華,張震飾演的張果果是清華的畢業生,畢業後投入爾虞我詐的廣告業,畢身陷入自己主管David及老闆Robert的人事鬥爭,幾乎讓張果果忘了初心而陷入冷漠。
張果果為幫助一對剛出生的四包胎,透過工作中的各種資源,妥善協助安置其家人,被老闆譏笑為幾乎是認了一門親戚。張果果最後順利避開職場上的人事紛爭,找尋到自己能夠安身立命的空間。該段故事的影片中,有出現張果果回清華探視老圖書館的貓館長,證明張果果看似冷酷無情的外表下,內心還是有一份高尚的道德情操,筆者非常推薦張震具有角逐影帝一般地演出,該劇情段落非常深刻地描繪張果果內心的初期渾沌到豁然開朗,找尋最終人生價值的意義。高曉松既然都說了清華是鎮國重器,無問西東的劇情很適合清華學霸們思索除了學習、讀書、考試、研究之外,人生的意義究竟為何?
清華校史上的梅貽琦、蔣南翔
清華在1911年成立之際,可謂地靈人傑,由於清華是留美的預備學校,當時清華學生若要順利畢業赴美除了學科成績好、英語能力要更好,體育能力要更好,「無體育,不清華」就是這個時代所確立的體育自強傳統。任職清華體育部主任的馬約翰教授,時時刻刻地督促清華學子要努力鍛鍊,馬約翰有句對清華留美學生的名言:中國學生在國外讀書都是好樣的,但是你們要好好鍛鍊身體,要勇敢……不要人家一推你,你就倒;別人一發狠,你就怕……。電影場景帶到西南聯大的磅礡大雨,由於雨聲太大影響上課,迫使老師在黑板上寫:靜坐聽語,但馬約翰仍在大雨中訓練校隊的體育員。清華重視體育的傳統,到了蔣南翔擔任北京清華校長時,喊出更具清華重視體育傳統的口號: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至於蔣南翔的事蹟,新竹清華大學的網站介紹清華校史實時,其實避免提到了蔣南翔的事蹟。
1935年秋天,在日軍危及華北之時,校內成立學生自治會救國委員會,左翼學生蔣南翔草擬「告全國民眾書」,喊出:「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在國共內戰激烈戰況之際,清華在校園爆發學運,左翼學生趕走原先清華的校務領導,迫使梅貽琦等人離開清華往南京去,中共1949年建政之後,蔣南翔出任清華大學的校長,開啟北京清華又紅又專的傳統。梅貽琦恐怕沒有想到蔣南翔會擔任清華校長,梅貽琦帶著校長印信及庚子賠款遠赴歐美等地,商討清華基金保管及運用事宜,最後選定在新竹復校,新竹清華從原本的原子科學所擴張為理工大學。到底誰是清華正統?這是個政治問題,遂有「一隻筆寫不出兩個清華」的說法。電影「無問西東」皆有帶到梅貽琦校長和蔣南翔校長,相較於蔣南翔校長對革命清華的貢獻,梅貽琦對兩岸的清華大學皆有卓越的貢獻,迄今仍被清華人追憶為永遠的清華校長。
梅貽琦是近代知名的物理學家及教育學家,河北保定高等學堂畢業後,考取庚子賠款獎學金留學,1911年入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研究電機工程,1915年到清華學校執教英文和幾何,1916年即擔任清華大學物理教授。電影裡吳嶺瀾接受梅貽琦談話時,梅貽琦正擔任清華教務長,但那個年代清華大學校長更換頻繁,尤其歷經孫科不願意就任清華校長、羅家倫治校期間遭清華校內反對、校內堅決反對軍閥閻錫山指定喬萬擔任校長、吳南軒被教育部解職等事,一直到梅貽琦擔任校長後,清華大學校務才日趨穩定。由於梅貽琦大力延聘名師,讓此時的清華園名師雲集,如文學院的馮友蘭、朱自清、聞一多、陳寅恪、吳宓、金岳霖等;理學院的葉企孫、吳有訓、周培源、陳省身等;法學院有陳岱孫,這些學術大師在清華創造出許多研究成果,甚至到了西南聯大時期,清華大學亦歷經一段教授治校的輝煌時期。
在何謂大學這個議題上,台灣學子較為熟知的是台大前校長傅斯年的詮釋:我們貢獻這個大學于宇宙的精神!傅斯年其實是引用荷蘭哲學家斯賓諾沙「宇宙的精神」之理念,然而,梅貽琦對大學的見解更是卓越且有見地: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事實上,此乃梅貽琦在1931年上任清華大學校長時的就職演說:「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於有沒有好教授。孟子說:『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我現在可以仿照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亦即大學教育最重要者,並非是擁有宏偉的建築物,更重要的是擁有優秀的教師從事教學與學術研究工作。關於教學與師生關係,梅貽琦曾如此比喻: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遊也,從遊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尤甚,兩岸清華校園內現階段都是大樓林立,至於大師?或許,還是反思一下梅貽琦校長那個時代學人的高風亮節。
刻劃出的西南聯大的傳奇
電影一定有不同視角的批評,無問西東也有讓影迷所詬病之處,各個主角的故事情節過於穿鑿附會,主角經歷與大時代刻劃的太緊密,劇情有時太過於臉譜化,文藝之餘又有戰爭場景,讓觀眾偶感錯愕。該部電影四段故事乍看以為獨立成篇,但四個獨立故事巧妙地被串起,讓觀眾最後瞭解到四段故事、四個時代、四種隱喻將無問西東的故事架構作出支撐,電影末段呈現的清華人物,彷彿就是清華的百年歷史,讓觀眾最後把手機拿起,拍下一幕幕活躍於不同時代清華知名人物。筆者看到孫立人將軍也短暫出現在電影的一幕,即可見無問西東編劇團隊對清華校史的考究。
王力宏飾演的世家子弟「沈光耀」,一副天下無難事的英雄能耐,不過,王力紅演得太白淨,無法將西南聯大和飛虎隊的刻苦演繹出來,甚為可惜。那一段時代背景所呈現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由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組成。因日軍全面攻陷北平、天津、河北一帶,大學可謂國家的靈魂,具有理念性的學人不願做亡國奴,於是三所大學決定南遷至湖南,成立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唯不久之後日軍又部部進逼長江一帶,迫使又輾轉到雲南昆明,因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北京大學蔣夢麟校長及南開大學張伯校長苓等顧全大局,共同組成常務委員會共同管理校務專心治學,把戰亂中的聯大處理得井井有條。聯大學生住著搭建茅草屋,一天僅吃著兩頓的早餐和晚餐,白天得躲避日軍的轟炸而歷經波折,但聯大師生的學術表現卻極為優異,堪稱中國近代以來最強韌的大學。
戰火與物資匱乏的年代,卻在八年抗戰年多的光陰中,西南聯大培育出兩岸各領域大師級的學者。文有錢穆、朱自清、陳寅恪、馮友蘭、錢鍾書等名家,理有梁思成、吳大猷、陳省身、華羅庚和周培源,著名畢業生則包含楊振寧、李政道、朱光亞、鄧稼先、殷海光、傅樂成、何兆武、劉廣京等。去年適逢西南聯大七十週年紀念,大陸八大民主派之一的民盟的昆明市委員會,竟然提議在雲南原址上重建西南聯大,讓中國學術重現大師的年代,並希望將舊址與昆明週邊文史地標合流,甚至推出「西南聯大故里」的旅遊概念計畫。但此一提議,卻遭到許多研究者與專家反對,因為西南聯大的傳奇無法複製,西南聯大的情懷與氛圍,並非單純由大學營造出來,還有戰爭與民族的歷史背景。
辦大學應該有兩個目的:一是研究學術,二是造就人才,探究西南聯大的精神意義,可從當時聯大的校歌一窺究竟,西南聯大校歌改編岳飛的「滿江紅」,歌詞中的「仇寇」二字原為「倭虜」,西南聯大確實有「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展現救國不忘唸書的志向,本就是一座對日抗戰的學術堡壘。電影無問西東固然是拍攝出西南聯大的背景情節,但筆者更推薦知名華裔作家鹿橋所著的小說「未央歌」,以樂觀的情調和親和的哲理,來感染聯大情境的故事情節,豐富了讀者對西南聯大那個浪漫年代的想像。梅貽琦曾提出著名的「大師說」:一個大學有沒有大樓,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大師。畢竟無問西東這部電影,真實地刻劃西南聯大是在最戰亂、最危險的年代,鞏固了中國學術傳承,可謂弦歌不輟的代表作。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