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驗 — 企業成長的戰略:無形資產揭露與投資人對話的新時代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0
35
圖片來源:企業成長の道筋 — 投資家との対話の質を高める,知財・無形資産の開示,JPO, 2025年5月

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與技術革新並行的時代,企業的成長不再是單一路徑,而是由多重策略交織而成的動態過程。根據日本專利局(Japan Patent Office, JPO)2025年4月出版的研究報告《企業成長の道筋》[1],日本與亞洲區域的企業正逐步調整其營運模式,從資本投入、創新研發到國際化策略,逐步形成一套「循序推進、擴散深化」的成長邏輯。

日本經驗 — 企業成長的戰略:無形資產揭露與投資人對話的新時代

相比於台灣企業,日本企業缺乏彈性,靈活度較低;不過,在永續、品牌、企業文化等經營的部分,確實有值得台灣企業學習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在科技日新月異、全球政經瞬息萬變、極端氣候不斷反撲地球的影響下,日本企業也不得不作出調整、轉型。

《企業成長の道筋》(下稱《報告》)可以分2大部分來審視,一部分為傳統的企業成長要素、另一部分則是把重點放在投資人的關係。就後者而言,如何用揭露無形產來吸引投資人至為關鍵。

傳統的企業成長要

部自我成長:效率與組織力的強化

企業成長的基礎仍然是內生成長。《報告》指出,多數企業在早期階段依賴於提升內部效率,包括製造流程的改善、數位化轉型以及人力資源的再配置。尤其在日本,傳統製造業正透過「精益化管理」與「智慧工廠」技術,來降低成本與提升附加價值。這種以內部資源最佳化為起點的成長模式,被視為企業能否進一步拓展的必要條件。

外部合作:併購與策略聯盟擴張

然而,隨著市場逐漸成熟,單靠內部成長往往不足以支撐持續擴張。《報告》特別強調,外部合作成為日本與亞洲企業的第二階段成長引擎。透過併購新創公司、跨界合作以及產學研聯盟,企業能迅速補足某方面的技術,並打開新市場。例如,日本電子產業在5G與半導體領域,便大量透過與歐美企業的合作來確保競爭力。

國際化:全球供應鏈中的價值重塑

進入更高的階段時,企業成長的關鍵在於全球化。《報告》顯示,日本與亞洲企業正加速進入海外市場,尤其關注東南亞與印度等新興區域。這不僅是銷售市場的擴張,更是整合全球供應鏈的過程。部分日本企業已開始在海外建立研發據點,藉此強化在地化的產品設計與服務能力,逐步將國際化從「銷售輸出」轉變為「價值共創」。

創新驅動:數位轉型與永續經營

《報告》同時指出,未來的企業成長不僅取決於市場擴張,更取決於創新驅動。人工智慧、大數據與綠色技術的導入,正在重塑產業競爭格局。許多企業將 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納入成長戰略,視之為長期競爭力的一部分。數位轉型與永續經營不再是額外的選項,而是企業能否在新時代生存與成長的核心條件。

企業成長的新挑戰:無形資產揭露與投資對話的新時代

從2017年開始,台灣正式以法條將無形資產納入企業智慧財政權[2],迄今已快接近10年。然而,許多台灣企業仍都把揭露企業無形資產視為盡「義務」、「責任」,而不是一種「戰略」。日本將揭露企業無形資產納入法條的時序更晚,需要的「教育」也可能更多,而《報告》正是肩負此一任務,且看看日查專利局及企業高層如何將「義務」轉化為「戰略」。

日本無形資產揭露的背景

近年來,日本資本市場逐步走出長期低ROE(股東權益報酬率,Return on Equity)與股價停滯的陰影,背後的重要推力之一,便是企業治理與資訊揭露規範的持續改革。2021年《公司治理守則》(コーポレートガバナンス・コード)的修訂,首次明確要求企業在揭露中納入知識產權與無形資產的投資情況,這項改變不僅重新塑造了企業與投資家之間的溝通邏輯,也標誌著「智慧財產經營」正式成為企業價值創造的核心議題。

單純合規揭露到價值對話

以往日本企業的揭露,往往停留在形式化的合規階段,例如簡單披露專利件數、研發經費,卻鮮少觸及「這些無形資產如何實際支撐企業成長」。根據知財・無形資產ガバナンス調查報告(《ステークホルダーとの建設的な対話に資する知財経営の開示に関する調査研究》),許多企業的治理報告雖然形式上「符合要求」,但幾乎未對知財與無形資產做出具體描述。換言之,揭露的存在感極低,難以協助投資人理解企業真正的競爭力來源。

知財・無形資產ガバナンス調查報告指出,單純的數字揭露並不能構成投資判斷依據。真正重要的,是將智慧財產與無形資產置於經營戰略脈絡之中,讓外部利害關係人清楚看見企業「成長的邏輯鏈條」。這樣的揭露方式,才能轉化為建設性的投資人對話,進而形成一個正向循環,促進企業戰略的再精煉。

投資眼中的「核心問題」

《報告》特別蒐集了多位長期投資人的觀點,呈現了投資人對無形資產揭露的期待。

前菲德利基金日本部門負責人三瓶裕喜指出,中長期投資人在進行投資預測時,最關心的並非單一技術或專利,而是「為什麼這家企業的獲利率能夠維持高位?」「企業宣稱的成長戰略是否具備可行性?」因此,企業需要具體說明,技術、品牌、數據或人才等無形資產如何驅動其成長,而不只是展示專利清單。

另一位來自東京海上資產管理的ESG專家菊池勝也則強調,光是統計專利數或引用狀況,對基金經理人而言意義不大。他們更希望看到敘事性的資訊,例如某項專利組合如何創造市場獨占,品牌資產如何提升議價能力,或組織能力如何確保創新持續性。

無形資產揭露的框架:從碎片資訊到價值故事

為了協助企業突破「披露無感」的困境,日本專利局與專家團隊在2022年發布了《知財・無形資產ガバナンスガイドライン Ver.1.0》(智慧財產權與無形資產治理指南 1.0版本),2023年則更新為2.0版本,進一步提出了投資人對話的溝通框架。

這份指南要求企業揭露的不僅是靜態的知財清單,而是要構建一個完整的「價值創造故事」。其中包括:

  1. 與經營戰略的一致性:企業需說明無形資產如何與中長期成長目標對應,例如研發布局是否呼應未來市場需求。
  2. 持續性貢獻:揭露不只停留在現有技術優勢,而要呈現如何透過專利網、數據治理或人才策略,確保競爭優勢長期維持。
  3. 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連結:特別是在ESG浪潮下,企業需展示如何透過無形資產應對氣候變遷、人口結構變化等社會課題。

這意味著,好的揭露不僅要回答「我們擁有什麼」,更要回答「這些無形資產如何驅動未來的企業成長」。

建設性對話的「螺旋效應」

報告形象化地將投資人對話過程比喻為「建設性對話的螺旋」。這個螺旋包含三個階段:

  1. 第一階段:內部對話 — 經營層、智權部門、事業部門共同梳理自身的強項,將原本隱性的資產顯性化,並與戰略連結。
  2. 第二階段:揭露與對話 — 將整理後的價值故事對外發布,並接受投資人質詢。投資人可能提出批判性問題,但這正是促使企業重新審視戰略合理性的契機。
  3. 第三階段:戰略再修正 — 透過投資人回饋與內部檢討,企業持續打磨經營戰略,最終形成一個不斷升級的迴圈。

這種螺旋效應,讓無形資產的揭露不再是單向義務,而是成為戰略強化的助推器。

成功與不足的案例啟示

報告同時揭示了部分企業的成功實踐。某些企業能夠清楚回答「為何我們能在特定領域維持超高市佔率」,並以專利網絡、品牌力與客戶基盤作為支撐,這樣的揭露獲得投資家高度評價。

相對地,也有企業僅在整合報告中使用制式圖表(例如章魚模型)展示資產要素,但缺乏因果關聯的說明,導致投資家難以理解其真實競爭力。投資家普遍認為,這樣的揭露「資訊價值極低」,無助於投資判斷。

台灣成功典範:台積電的無形資產揭露實踐

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核心基地,台積電(TSMC)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與日本企業面臨的挑戰類似,台積電的投資家關係工作,長期不僅依賴財務數據,更強調「技術領先與生態系統治理」的無形資產價值。

首先,在專利與技術領先上,台積電不僅揭露研發支出比例,更清楚向投資人解釋其先進製程(如3奈米、2奈米)的技術突破,如何透過專利佈局、研發合作與人才策略,確保競爭力。這種揭露方式,使投資人能將專利組合與未來營收成長直接連結。

其次,在品牌與信任資本方面,台積電將「與客戶的長期信任」列為關鍵無形資產,並公開說明其如何透過品質管理、供應鏈韌性與ESG實踐來維護全球主要客戶的依賴度。這種信任,實際上比單一技術更能保證企業的持續競爭力。

最後,在永續與社會價值上,台積電在年度報告與永續報告中揭露其碳中和與再生能源承諾,並連結到投資人對於長期ESG表現的關注。這不僅是企業責任,也是資本市場評價的重要指標。

台積電的實踐證明,當企業能將知財與無形資產的敘事納入成長故事,投資人不僅能更清晰理解其競爭優勢,甚至會將這種揭露本身視為「治理成熟度」的體現。

失敗案例:資訊碎片化的日本製造商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部分日本傳統製造業。某大型電子零件製造商在整合報告中,僅以制式的章魚模型與箭頭圖表呈現企業資產,卻未解釋這些資產如何實際驅動獲利。投資人閱讀後,雖看到專利件數龐大,但無法得知其對市場地位的貢獻。

結果,投資人普遍評價這類揭露「形式化、無助於理解」,甚至質疑該企業是否真正掌握自身競爭優勢。股價在數次財報發布後持續低迷,外資持股比例下滑,正是因為揭露無法讓投資人建立合理的投資假設。

這些案例清楚顯示,若無形資產的揭露僅停留於「靜態清單」,不與經營戰略連結,不僅無法贏得投資人信任,反而可能削弱市場評價。

結語:無形資產揭露是企業成長的試金石

《企業成長の道筋》報告最終強調,智慧財產與無形資產揭露的目的,並不是單純滿足監管要求,而是為了與投資家建立起「共創未來」的合作關係。當企業能清楚展示其核心強項,並將其轉譯為長期成長的邏輯時,投資家便能建立可靠的投資假設,進而促成資本市場的良性循環。

在全球資本市場日益強調ESG與長期價值的今日,無形資產揭露已成為企業能否持續成長的試金石。對台灣企業而言,台積電的案例提供了清楚啟示:唯有將創新能力、品牌價值與組織韌性,透過透明且邏輯清晰的方式傳達給投資人,才能真正打開成長的道路。

備註:

[1]企業成長の道筋 — 投資家との対話の質を高める,知財・無形資産の開示:此報告乃根據令和6年度(2024年度)由日本專利局所主導的產業財產權制度問題調查研究「有助於與利害關係人進行建設性對話之智慧財產經營資訊揭露相關調查研究」之成果編撰而成。

[2]產創條例修正通過  無形資產評價制度建立成當務之急》,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2017年 12月27日

參考資料:

  1. 企業成長の道筋 — 投資家との対話の質を高める,知財・無形資産の開示,JPO, 2025年5月

智權報387期文章列表

李淑蓮 2025年美國創新面貌報告:Bayh-Dole法案四十五年後的挑戰與啟示
李淑蓮 日本經驗 — 企業成長的戰略:無形資產揭露與投資人對話的新時代
郭廷濠 糖尿病治療藥物西他列汀之先占及顯而易見性探討(上):Mylan Pharmaceuticals Inc. v. Merck Sharp & Dohme Corp. (Fed. Cir. 2022)
邱英武 民事確認訴訟中可否主張移轉專利權登記給真正權利人?
李淑蓮 統一專利法院PMAC公開徵選國際調解員、仲裁員與專家決定人  不限國籍、誠徵全球專業人士
許慈真 如何保障受刑人通訊隱私及其著作權?淺析新加坡Syed Suhail bin一案判決
楊智傑 歐盟提起的SEP禁訴令爭端落幕:WTO仲裁裁定中國禁訴令違反《TRIPS協定》
黃蘭閔 USPTO開始排查錯誤微實體及小實體聲明案件
陳秉訓 以實例說明,台應參酌「物品專利所生產之物」計算專利侵權損害賠償
葉雪美 2025年歐盟設計新穎性優惠期範圍與適用定調 - 1:新穎性優惠期與介紹Case- T 6624無效申請案判決裁定
吳碧娥 從政策看2025年台灣生醫科技推動現況
吳碧娥 《2025亞洲生技大展》2025 BIO ASIA 展出亮點:台灣大學團隊
[print_link]

發表留言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此輸入您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