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太空中心積極扶植本土太空產業 專利、新創媒合雙管齊下

撰文╱攝錄影: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0
58

2024年第一場太空科技媒合會《臺灣太空新時代_創新三部曲》已於1月11日假台北小巨蛋台灣科技新創基地 (TTA) 盛大召開。是次媒合活動指導單位為國科會、由國家太空中心主辦、工研院負責執行。活動以創新三部曲:專利智權 x 新創媒合 x 專家座談三主軸,展現國家太空中心專利技術及新創育成的成果與資源,並邀請了國內對太空技術應用或商機洽談有興趣的業者,共同參與台灣太空領域重要的新時代。國家太空中心一向以提升國家太空科技研發能力,執行國家太空政策與計畫,促進我國太空活動及太空產業發展為首要任務,是次活動為過往研發成果交出了一張亮麗的成績單。

《臺灣太空新時代_創新三部曲》與會貴賓合照

顧名思義,創新三部曲共有三部分,分別是專利媒合、新創媒合、以及專家策略座談。在專利媒合部分,太空中心當天共挑選了8件專利案,分別由5位發明人及工程師發表,詳細介紹當中的專利技術,並和與會來賓互動。這8件專利大部分同時擁有美國及台灣專利,包括太空中心專長的光學遙測(optical remote sensing)相關技術及高速衛星平行處理方法。此外,還有一個太空中心在國內獨步的自帶控制技術,目前已在軌,正在學習操控階段。當衛星發射到太空的時候,有時候會搜得到,有時候搜不到,關鍵就在於自帶控制技術,而太空中心在Attitude & Orbit Control Subsystem(姿態與軌道控制次系統上,不管是軟體或硬體,都有很豐富的經驗。

吳宗信:除了技術研發,國家太空中心2024會更積極扶植國內太空產業

國家太空中心已於2023年1月1 日改制為行政法人,並以提升國家太空科技研發能力,執行國家太空政策與計畫,促進我國太空活動及太空產業發展為首要工作。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於活動開幕致詞時表示,太空領域需要當前最尖端的技術,國家太空中心也以此為已任,期為台灣太空領域畫下創新的新時代。他同時指出,「太空中心今年將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來扶植國內太空產業。我們會鼓勵從內部的spin-off,或者外部的有一些廠商過來善用國家太空中心優質的軟體和硬體環境測試資源;還有一些專家會提供一些在太空的環境和設計經驗。」在新創媒合部分,此次活動共邀請了8家新創公司來進行技術成果發表,希望能從一對一的媒合活動中,與太空中心技術團隊深度交流,促成新創公司與國家太空中心的合作。

鑑於太空科技的特殊性,吳宗信強調,太空中心在過去20年累積的技術不是只有這8件專利而已,由於太空領域比較特別,衛星跟火箭基本上都不會外露、技術不容易揭露,所以很多都是用營業秘密來保護的。太空中心也不例外,大部分技術都是用know-how 來保存。事實上,太空中心裡面還有很多珍貴技術,正計劃往後慢慢一步一步來執行。

王鵬瑜:如果趕不上30年前的半導體浪潮,就要抓緊這一波太空產業機會

作為活動的執行單位,工研院法務長暨創智智權董事長王鵬瑜從專利的角度分析了太空產業的前景及商機。他指出專利就像是一個技術的櫥窗,透過專利分析即可了解產業發展趨勢。除了科技大廠外,現在台灣也有很多新創公司,不管是老牌大企業或是新創小公司,要進入國際市場發展之前,都必需做一些國際市場分析,工研院負責市場分析的產科國際所 (IEK)即扮演此一角色;而在產業分析當中,專利的分析常常占關鍵地位。

王鵬瑜表示,常常會遇到有人問工研院一個問題:「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是工研院50年前成立的時候,幫台灣的科技產業找到了一個方向,現在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國際上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那接下來台灣的第二個半導體產業在那裡呢?」又或是聽到不少人惋歎:「我們生不逢時,來不及趕上30年前台灣半導體產業剛起飛的年代,他們是有那個天時地利人和,才有了張忠謀、曹興誠、蔡明介,真是時不我與!」 但王鵬瑜表示,「我們今天很幸運,雖然我們趕不上30年前的半導體產業,但我們趕上了今天的太空產業。太空產業大概是工研院IEK分析各個領域當中,成長速度跟空間最大的一個產業,用一句我們業界常講的話叫做跑馬圈地。如果業界朋友感嘆沒有機會像當年的半導體產業如雨後春荀般,大家上游到中下游都能各占一席之地,那就不要再錯過這一次太空產業在國內外的好機會。」

國家太空中心在《臺灣太空新時代_創新三部曲》活動中,挑選出來進行媒合的8件專利。
國家太空中心團隊及與會來賓大合照

作者: 李淑蓮
現任: 北美智權報總編輯
學歷: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 北美智權報主編
半導體科技雜誌(SST-Taiwan)總編輯
CompuTrade International總編輯
日本電波新聞 (Dempa Shinbun) 駐海外記者
日經亞洲電子雜誌 (台灣版) 編輯

發表留言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此輸入您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