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球百大創新機構》出爐, 通訊和工業系統將主導未來產業創新
科睿唯安(Clarivate)針對企業持續的卓越創新能力,揭曉2022全球百大創新機構(Top 100 Global Innovators 2022),從今年的榜單可以發現,全球創新活動重心持續東移,亞洲在全球創新版圖的主導地位日益增強,而台灣今年總共有九間機構入榜,僅次於日本與美國,並與德國同列全球第三,再創下歷史新高。
隨著全球創新模式及評估方法的演變,今年全球百大創新機構有一半以上(54家)來自亞洲,凸顯了亞洲在全球創新舞臺上日益增強的主導地位,其中日本企業上榜35家、台灣9家,中國和韓國各有5家機構上榜。亞洲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主導地位,尤其在電子和電腦設備產業表現特別突出。電...
那些校園創投在意的事
前期文章《弭平大學中的學術研究與創新創業間的內部矛盾 》提到「筆者從投資者處聽到有關大學技術的最大抱怨之一是:通常比其他初創公司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進入市場,因此投資風險比較大,吸引力比較小。」究竟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創投公司究竟想要的是什麼?身為校園創業家要如何抓住投資人的心?本文將深入探討這些議題。
校院新創與一般新創本質上相同,但細節上卻有許多差異的地方。最大的不同當然是主角,校院新創的主角不是學生就是學校老師(通常以大專院校為主),而一般新創則是學生老師以外的創業家所創立的公司。此外,一般新創從技術推廣到尋求資金,大多一手包辦;反觀校園新創在這方面都會有學校單位協助,由於各大專...
光學異構物化學構造的顯而易見性: 2018年UCB, Inc. v. Accord Healthcare, Inc. 案
醫藥是許多人日常所必須使用到的,但是較少有人會想知道自己使用醫藥的構造為何,更不用說進一步了解其中的化學構造。然而,醫藥的化學構造通常是專利所層層保護的部分,而且是醫藥專利侵權訴訟中常被侵害的熱點之一。由此可見醫藥化學構造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
其中,醫藥化學構造中的光學異構物更鮮有人探討,因此,本文藉由UCB, Inc. v. Accord Healthcare, Inc. (Fed. Cir. 2018)案件來探討光學異構物化學構造的顯而易見性。
本案系爭專利
本案系爭專利為美國再領證專利第38,551號(RE'551專利),此專利的專利權人是優時比 (UCB)藥廠。系爭專利之...
2022年EPO審查指南更新概述
我們即將迎來EPO審查指南的2022版本,該版本已於3月1日起正式生效。本刊期將為專利領域從業人員快速瀏覽一番,以利撰稿、答辯,同時一窺EPO的政策方向。
請求項與說明書的高度一致性
專利權人的權力範圍由請求項構成,而請求項的含意則由說明書提供詳細的解釋,反之,當請求項存有疑義而說明書無法釋疑時,就導致所謂「不支持」的瑕疵,為避免此一瑕疵,請求項與說明書間應具有一致性。以上是世界各國專利領域的通則,但這個一致性也僅限提出申請時,隨著審查與申請人對請求項的修正,請求項與說明書理當有所差異,當此一差異不影響說明書對請求項的釋義與支持,就仍為各國法規所容許。因此,實務上為了保留請求項修正的餘...
WIPO跨國智財權布局統計: 專利申請持平,商標、設計明顯成長
每年年初正是各國專利和商標主管機關陸續公布前一年業績數字的時候,而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也在2月10日,對外公開了2021年由WIPO管理的國際智財權服務統計,包括專利領域的專利合作條約(PCT)、商標領域的馬德里體系(Madrid System)以及商標領域的海牙體系(Hague Sysyem)。
與一般國家智財權不同的是,這三項國際系統除了增進跨國申請的效率外,本身並沒有實施的效力,但仍然可以從每年的統計數字變化,看出智財權所有人進行國際佈局的意願高低,對於觀察各主要專利、商標、設計權人的申請動向,是個很有價值的指標。就拿2020、2021年的數據來看,PCT、馬德里體系...
中國贛州離子型稀土開採提取技術研發 智財權自主擁有
中國稀土資源豐富、礦種獨特,重稀土礦以江西、廣東、福建、廣西、雲南等地區的離子型稀土礦為主,尤以江西龍南地區的重稀土礦為最多,占中國重稀土工業儲量的80%以上;贛州市的中重稀土開採量占中國半壁江山,因而有「稀土王國」之稱。
離子型稀土技術可以說是中國自主擁有的智慧財產權。然而,南方離子型稀土礦的開採提取技術已經過40多年的發展,稀土回收率雖有了改善,但仍有不少理論和實際問題有待解決,包括新型高效低污染浸取劑和沉澱劑的研發、原地浸礦過程中的擴散機制等都是未來南方離子型稀土礦化學提取技術研究的重要方向。
20世紀60年代末在江西省龍南發現離子型稀土礦,其礦石中的稀土元素80%~90...
《產學合作專題報導》- 6 科技部:把產學合作和創新創業變成大學DNA!
對於大學來說,教授做研究、寫論文重要,還是投入產學合作重要?科技部政務次長林敏聰指出,教授出去開公司不再是「不務正業」,有好的研究成果才能產學合作甚至成功創業,科技部要改變大學的論文文化和本位主義,藉由籌組區域跨校的科研產業化平台,將產學合作和創新創業變成大學DNA!
科技部政務次長林敏聰指出,學術是學校本身很重要的DNA,在很早期的時候,學校教授出去開公司會被認為是不務正業,這幾年來,產學合作和創新創業變成學校新的DNA,強調這個DNA不代表不能做好研究,因為有好的研究成果才能產學合作和創業,研究能量比較大的學校,通常技轉能量也很夠,科技部鼓勵大學裡研究作很好的老師踏出來做應用,把...
《產學合作專題報導》-2 成大申請專利之終極目標:不是技轉就是成立新創公司讓專利商品化
可以想像一個國立大學的教授自費申請專利,能申請到100多個國內外專利嗎?成大助理副校長暨產學創新總中心主任莊偉哲就做得到。莊偉哲不是什麼大企業研發部門的工程師,他只是成大醫學院的一位教授,相信很多人心裡面至少會產生兩個疑問:(1) 一位公立大學的教授為什麼會有龐大的經費來申請及維護專利?特別是利用PCT模式申請的多國專利要價不斐;(2) 一位老師申請那麼多專利有什麼用?都能商品化嗎?身為成大產學創新總中心主任,莊偉哲的專利策略就是成大的專利策略,只要了解成大的專利策略,以上兩個疑問即可得到解答。繼277期《專利授權量比獲證量重要 成大打破數大就是美的迷思 》一文後,這一期請莊偉哲來解密產...
《產學合作專題報導》-1 專利授權量比獲證量重要 成大打破數大就是美的迷思
自2020年8月1日起,國立成功大學 (以下簡稱成大) 的研究總中心正式更名為產學創新總中心,究竟除了名稱變更外,在組織架構上又起了什麼變化?對於成大整體在研發創新及產學合作方面的運作,又會產生什麼實質的影響?毫無疑問的,成大產學合作績效表現在國內大專校院裡一直都非常亮眼,不管是在「爭取企業界機構產學與效率」或是「智慧財產授權收益與效率」,一直都名列前茅。而且,在《遠見》雜誌去年初公布的《2020企業最愛大學生排行榜》中,成大連續6年蟬聯冠軍,其畢業生為企業最愛僱用的社會新鮮人。為何企業厚愛成大學生?為何成大於產學合作表現如此亮眼?有什麼做法是值得其他學校學習的?藉成大產學創新總中心正名之際,...
上市櫃公司董事會之智財治理責任
在前期北美智權報《重要宣導:上市櫃公司董事會之智財管理義務 》一文中曾提到新修正的「上市上櫃公司治理實務守則」正式將智財管理納入公司治理架構,並提升至董事會監管層級,但董事們可能還是搞不清楚公司的智財管理和他們有什麼關係。因此,這一期智權報將深入介紹台北科技大學教授陳春山闡釋的「董事會之智財治理責任」,讓公司董事們有一個比較具體的認知。
陳春山除了是台北科技大學智財所教授外,也是櫃買中心公益董事、花旗銀行獨立董事、全球品牌管理協
會理事長、以及公司治理協會常務事。他表示以前在做獨董的時候,沒有感受過智慧財產權是一個很高階,高階到可以影響公司治理的事情,這對他來說是很困擾的。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