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I人才何處覓?Google、Microsoft搜括最多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0
7

最近幾年,不管是媒體報導、市場調研、產業報告、創投焦點,都不約而同的指向了AI人工智慧產業,看來AI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滲透百工百業,就像是半導體一樣,在未來幾乎每個產業都少不了AI。但與半導體不一樣的是,除了最高階的先進製程外,半導體的技術可以說是相對的成熟,所以基本上人才的獲得難度不算太高,只要薪酬符合市場行情,員工的招募應該不難,但能否留住人才,特別是頂尖的人才,則是另外一個議題。相對於半導體及資通訊技術,AI人工智慧仍是發展中的技術,就算是目前應用比較普及的語音辨識、電腦視覺、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等,仍然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有待改善,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可以跟隨。另一方面,雖然AI技術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1956年達特矛斯(Dartmouth)會議,迄今已有超過60年歷史,但事實上,AI應用的起飛及大量企業投入也不過是這10年左右的事,相關的人才培育亦然。因此,人才嚴重缺乏的現象是可以理解的。AI的人才究竟有多缺?一家國外專利事務所負責人舉了這樣一個例子,雖然有點誇張,但卻可貼切描繪現況:「假如你是一個半導體、5G、物聯網人才,你還是要飛到我們公司來面試,不會享有什麼特別待遇;但如果你是一個AI領域的人才,就算你身處月球,我們也會想盡辦法飛過去跟你面談。」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在過去10年間,隨著全球AI人工智慧迅速發展,世界各國無不費盡心力投入相關領域的人才培育。據北京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知識智能研究中心發表的 《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1- 2020》(下稱報告)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為止,全球人工智慧領域學者數量共計155,408位,覆蓋120多個國家,主要集中在北美、歐洲及東亞地區。其中,值得關注的是「高層次學者」的名單。

報告所指的高層次學者是AI 2000的最具影響力學者名單 (AI 2000 Most Influential Scholars)。[1]2021年度AI 2000推出200名人工智慧全球最具影響力學者和1800名提名學者,分佈全球,其中美國占大多數,達1,164人次,占比58.2%,中國大陸在學者規模上位列第二,為222人次,占比11.1%。與此同時,二百多位學者在多個領域上榜,比如 Yoshua Bengio 在五個領域取得傑出科研成果。[2]

報告中的「AI人才」指的是入選 AI 2000榜單的 2,000位高層次學者。由於同一學者會入選不同的領域,因此報告經過去重處理後,得出AI高層次學者共計1,833位。如以地區分類,則美國AI高層次學者的數量最多,有1,244人次,占比62.2%,超過總人數的一半以上,而且是第二位中國大陸196人次 (占比9.8%)的6倍以上。德國位列第三,是歐洲學者數量最多的國家;其餘國家的學者數量均在100人次以下。人工智慧領域高層次學者人數前十大的國家如圖1所示。

圖1. 人工智慧領域高層次學者人數排名前十大國家;來源:AMiner

Google擁有最多AI人才,Microsoft、Facebook緊隨其後

雖然這裡的人才指的是高層次學者,但這些學者不是都藏身在學研機構中作研究、寫論文的。事實上,也有不少被大企業網羅,投入AI的應用開發。圖2是人工智慧領域高層次學者人數排名前十大的單位,當中有7家學研機構,3家企業。其中有9家是美國的單位,而排名第九的北京清華大學則是唯一的中國學術單位,不得不說美國在AI人才的培育及取得上,占了領先的地位。從圖2可見,全球人工智慧領域高層次學者人數前十大單位中,居首位的是美國的Google,擁有 135人,也是唯一一家高層次學者數過百的機構;另外2家企業分別為Microsoft (80人)、Facebook (51人) 。

其中,Google人才的領域分佈與Microsoft明顯有所區隔,反而與Facebook重疊比例較高。Google人才主要分佈領域包括電腦視覺、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安全與隱私;而Microsoft人才主要分佈領域則為數據挖掘、資訊檢索與推薦、資料庫、人機交互、可視化及電腦網路。

圖2. 人工智慧領域高層次學者人數排名前十大單位;來源:2021年AI 2000,AMiner

AI人才培育  大專院校任重道遠

從圖2《人工智慧領域高層次學者人數排名前十大單位》中明顯可見,AI領域高層次人才培育及養成有很大部分是從學校著手的,因此才會出現十大中學研單位的數目比企業多一倍的現象。

以中國大陸為例,從2018年起開始重點發展,主要藉由高校成立AI學院研究院 、設立AI專業課程的方式來培養AI人才。 大陸教育部在《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畫》中提出,要加強人工智慧領域專業建設,形成「人工智慧 +X 」複合專業培養新模式。當時目標是到 2020年建設100個「人工智慧 +X 」複合特色專業課程,設立 50 家人工智慧學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並引導高校通過增量支持和存量調整,加大人工智慧領域人才培養力度。

在台灣的部分也不遑多讓,筆者粗略的統計,在最近3年已經有近20家大專院校成立AI人工智慧相關學位/學程(附表1)。雖然沒有打出「人工智慧 +X 」的口號,但事實上各大專院校相關的AI學位/學程就是以「人工智慧 +X 」的概念打造出來的。像是醫護起家的中臺科技大學於2020學年增設人工智慧健康管理系,目標培育能將AI技術導入健康產業和醫療院所的人才;以工科起家的大華科技大學2020學年增設「智慧製造工程系」、「智慧車輛與能源系」;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於2019學年度起,設立全台第一個人工智慧學系(AI系),課程目標以人工智慧、區塊鍵、雲端運算與大數據等四大方向為主軸;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成立人工智慧暨醫療應用科…等等。以上各校的例子均是在學校本身的專長 (X) 上,再加上人工智慧技術,以達到「1+1 > 2」的加乘效果。

學校名稱

AI相關系所或學程名稱

台灣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人工智慧碩士班
中臺科技大學 人工智慧健康管理系
文化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人工智慧與巨量資料組
長庚大學 人工智慧學士學位學程 (民國111年申請成系)
中興大學 人工智慧與資料科學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亞洲大學 人工智慧博士學位學程
中原大學 電機資訊學院人工智慧應用學士學位課程
淡江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碩士班人工智慧物聯網組
中華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學士班人工智慧組
聖約翰科技大學 人工智慧應用學士學位學程
大華科技大學 智慧製造工程系、智慧車輛與能源系
華夏科技大學 智慧車輛系
崑山科技大學 智慧機器人工程系 (原電腦與通訊系改名)
臺北醫學大學 人工智慧醫療碩士在職專班
成功大學 人工智慧科技碩士學位學程
人工智慧與資訊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交通大學 人工智慧技術與應用碩士學位學程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 人工智慧學系(AI系)
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人工智慧暨醫療應用科技
輔仁大學 人工智慧及資訊安全學士學位學程

附表1. 台灣近3年新增之AI人工智慧相關學位/學程;資料來源:各大專院校,製表:李淑蓮,2021年6月22日

高校名稱 學院/研究院 名稱 成立時間
華中師範大學 人工智慧教育學部 2020年5月
北京師範大學 人工智慧學院 2019年6月
華東理工大學 人工智慧與智慧製造交叉研究院 2019年5月
中國人民大學 高瓴人工智慧學院 2019年4月22日
北京大學 人工智慧研究院 2019年4月
廈門大學 人工智慧研究院 2019年4月
上海電力大學 上電-臨港人工智慧學院 2019年4月
浙江理工大學 紡織工業人工智慧研究院 2019年4月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智慧礦山與機器人研究院 2019年4月
西安交通大學 人工智慧學院 2019年1月22日
東南大學 人工智慧學院&人工智慧研究院 2019年1月4日
華中科技大學 人工智慧與自動化學院、人工智慧研究院 2019年1月
西北工業大學 虛擬實境與人工智慧研究院 2019年1月
西南大學 人工智慧學院 2018年12月26日
南京資訊工程大學 人工智慧海洋聯合研究院 2018年12月1日
山東大學 人工智慧國際聯合研究院 2018年12月
中南大學 中南大學-深蘭科技人工智慧聯合研究院 2018年12月
大連理工大學 人工智慧大連研究院 2018年10月22日
福州大學 人工智慧學院&人工智慧研究院 2018年10月14日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人工智慧產業研究院 2018年10月
電子科技大學 人工智慧研究院 2018年9月27日
南京郵電大學 人工智慧學院 2018年9月20日
南通大學 南通大學智慧資訊技術研究中心 2018年9月
四川大學 人工智慧研究中心 2018年9月
華東政法大學 人工智慧與大資料指數研究院 2018年8月
煙臺大學 人工智慧研究院 2018年7月31日
北京科技大學 人工智慧研究院 2018年7月21日
北京郵電大學 人工智慧研究院 2018年7月19日
南京航空航太大學 人工智慧學院&人工智慧研究院 2018年7月2日
南京理工大學 人工智慧學院&人工智慧研究院 2018年7月2日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人工智慧學院 2018年7月
海南大學 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研究院 2018年7月
華東師範大學 人工智慧研究所 2018年7月
清華大學 人工智慧研究院 2018年6月29日
浙江理工大學 人工智慧研究院 2018年6月25日
重慶理工大學 重慶兩江人工智慧學院 2018年6月9日
西南交通大學 人工智慧研究院 2018年6月6日
哈爾濱工程大學 人工智慧研究院 2018年6月
湖南工程學院 人工智慧產業學院 2018年6月
浙江大學 人工智慧協同創新中心 2018年6月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人工智慧學院&人工智慧研究院 2018年5月27日
吉林大學 人工智慧學院 2018年5月26日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人工智慧學院 2018年5月17日
南開大學 人工智慧學院 2018 年5月16日
哈爾濱工業大學 人工智慧研究院 2018 年5月5日
天津大學 人工智慧學院 2018年5月
天津師範大學 人工智慧學院 2018年4月25日
河北工業大學 人工智慧與資料科學學院 2018年4月23日
山東科技大學 人工智慧學院 2018年4月21日
清華大學&南京市 南京圖靈人工智慧研究院 2018年4月20日
長春理工大學 人工智慧學院&人工智慧研究院 2018年4月16日
南京大學 人工智慧學院 2018年3月6日
重慶郵電大學 人工智慧學院 2018年2月7日
上海交通大學 人工智慧研究院 2018年1月18日
湖北工業大學 人工智慧學院 2018年1月13日
湖南工業大學 人工智慧學院 2018年1月
武昌理工學院 人工智慧學院 2018年
北京交通大學 人工智慧學院 2017年12月13日
西南政法大學 人工智慧法學院&人工智慧法律研究院 2017年12月6日
蘇州大學 人工智慧研究院 2017年11月19日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人工智慧學院 2017年11月2日
中國科學院大學 人工智慧技術學院 2017年5月28日
中山大學 智能工程學院 2017年5月11日
同濟大學 人工智慧研究院 2017年5月7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類腦智慧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 2017年5月
北京協和醫學院 醫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 2017年4月
北京聯合大學 機器人學院 2016年5月
湖南大學 機器人學院 2016年4月26日
復旦大學 類腦智慧科學與技術研究院 2015年3月
山西農業大學 智能工程學院 2013年12月
西安工業大學 人工智慧與模擬研究所 1994年

附表2.  中國大陸70所高校人工智慧學院、研究院、研究所名單;資料來源: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發展報告 2011-2020

參考資料:

備註:

作者: 李淑蓮
現任: 北美智權報總編輯
學歷: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 北美智權報主編
半導體科技雜誌(SST-Taiwan)總編輯
CompuTrade International總編輯
日本電波新聞 (Dempa Shinbun) 駐海外記者
日經亞洲電子雜誌 (台灣版) 編輯


發表留言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此輸入您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