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PC邁向平價化 商用換機潮驅動2025年PC市場成長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0
130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於5/7-5/9舉辦第38屆MIC FORUM Spring《AI無界AI Boundless》研討會,活動首日發布資通訊產業趨勢預測,指出資訊產品,AI PC邁向平價化、商用換機潮,將驅動2025年PC市場成長。然而,關稅衝擊也對出貨的成長幅度造成影響,預估2025年全球筆電、桌機出貨1.77億台、6,722萬台,年成長2.5%、1%。伺服器方面,預估2025年全球出貨1,432萬台,成長5.5%,主要為關稅政策風險驅動AI伺服器客戶積極拉貨,加上全球資料中心積極建設,帶動伺服器市場成長。至於AI伺服器發展動態方面,MIC產業顧問李建勳分析,DeepSeek風潮帶動模型蒸餾的發展,企業紛紛導入中低階AI伺服器以進行模型調校與落地,中低階與客製化AI伺服器的全球出貨占比持續增加,預估2025年占全球出貨22.4%,2029年占比將達30.4%。

智慧型手機2025年預估出貨量僅成長2.5% 三星仍市占第一

展望2025年全球通訊產業發展,資策會MIC預估,2025年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約12.2億支,年成長2.5%,主要受到美國關稅政策帶來的全球經濟衝擊,影響消費者採購意願而成長幅度有限。關注手機品牌變化,三星仍市占第一(19%),然而比例微幅下滑,主要為陸系品牌在中國大陸、新興市場的市占持續提升,雖然關稅有機會讓三星在北美市場更具價格競爭力,然而目前暫緩手機關稅,使受益程度下滑;第二大市占Apple在關稅問題未獲得緩解之下,將衝擊美國、中國大陸市場銷售,2025年全球市占率下滑至17.8%。針對網通設備,新規格如Wi-Fi 7、DOCSIS 4.0市占持續提升將有助於產值成長,區域市場方面,美國因關稅暫緩帶動短期出貨,然而下半年需求仍須視關稅與寬頻補助政策而定,預期印度等新興市場推動寬頻建設,可提供部分出貨成長動能。

資訊產品出貨受到關稅政策影響 預估成長極微

資策會MIC發布2025年台灣資訊產品出貨預測。針對PC,預估2025年台灣筆電、桌機出貨分別為1.26億台、3,709萬台,年減0.8%與0.3%,主要受到關稅政策影響,美國市場變動連帶影響全球,加上部分陸系品牌轉單,台系代工廠出貨呈現微幅衰退;針對伺服器,台灣AI伺服器持續透過伺服器品牌商、雲端服務商訂單,以及自有品牌出貨,預估2025年台灣出貨量為1,197萬台,成長6.2%。

網通新規格有助台廠2025年出貨表現

針對2025年台灣通訊系統產品出貨,資策會MIC表示,Apple手機新品、網通新規格皆有助於2025年台廠出貨表現,預估2025年台灣智慧型手機出貨2.16億支,而Wi-Fi出貨預估將成長6.4%,主要為歐美電信營運商積極導入Wi-Fi 7服務,將無線連接速度對齊光纖、5G規格,有助於完整發揮寬頻效能並支援新興應用;除此,預估PON出貨成長6.2%、5G FWA出貨成長12%,雖然關稅、BEAD寬頻補助發放延期為北美市場帶來不確定性,然而印度等新興市場需求仍有機會推動PON、5G FWA的出貨成長。

2025年資通訊產業三大關注焦點

2025年資通訊產業發展有三大關注焦點,首先為供應鏈布局,川普2.0政策再度引發供應鏈遷徙潮,短期輸美市場產品產能將加速移出中國大陸,中長期仍需關注美國半導體與衍生產品的關稅變化而定。資策會MIC盤點並預測臺廠主要資通訊產品,2024年與2028年在生產基地與產能的比重變化,預估筆記型電腦於中國大陸產能將從88%降至67%、於東南亞產能從9%提升至30%;智慧型手機於中國大陸產能從71%降至53%、於東南亞產能從22%提升至37%、於中南美產能從7%提升至10%;伺服器方面,於中國大陸產能從25%降至12%、於中南美產能從34%降至26%;於東南亞產能從8%提升至20%、於美國從11%提升至20%,而在臺灣的產能從15%降至10%。

第二大焦點為AI持續驅動智慧終端市場發展,隨著AI算力更強的新終端平台出現,加上DeepSeek風潮驅動,2025年軟硬整合更加完備,帶動AI PC與AI手機出貨成長。AI PC隨著處理器含NPU從高階擴展至入門、中階的消費與商務產品,提升AI PC在2025至2026年出貨占比,資策會MIC預估,2025年具NPU的AI PC滲透率為39.3%、2026年將達69.9%;預估2025年具基礎算力的AI PC(NPU算力超過40TOPS)滲透率14.5%、2026年達36.2%,並於2027年超過七成,有利於推進本地端個人化AI應用部署。針對AI手機,2025年隨著技術快速下放,中階機種也開始內建基本AI能力,預估2025年滲透率提升至37%。

第三大焦點為人形機器人發展,資策會MIC表示,目前工業型、服務型機器人多為特定任務設計,而業界看好人形機器人發展,在於其可執行通用任務且無需改變現有環境。產業顧問李建勳表示,產業發展有兩種模式,廠商依據自身能力,選擇發展端到端LLM或分層控制軟體模型,其中端到端模型具備執行通用任務潛力,可持續觀察實際應用是否受到算力需求與延遲性限制。除此,臺廠在硬體將迎來商機,傳動元件、驅動模組與決策模組相關硬體皆為臺廠過往耕耘領域,也是臺廠搶攻人形機器人商機的切入點。


發表留言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此輸入您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