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知识经济激烈竞逐之际,专利已成为衡量国家创新能量与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台湾地区智慧财产局 (TIPO) 局长廖承威于4月16日在科睿唯安举办的《2025全球百大创机构颁奖典礼暨唯安创新论坛》活动上,发表专题演讲,深入分析全球专利趋势、台湾地区布局现况及未来策略,勾勒出台湾地区于全球创新版图中的重要定位与挑战。
专利量体与质量并重:全球竞局变化中求定位
从数据来看,中国大陆仍以每年逾百万件的专利申请量稳居世界之冠。虽然国知局 (CNIPA) 申长雨局长上任后指出高数量的专利中可能存在质量不一的问题,但在政策导向及补助措施的推动下,其专利总量依然持续攀升。与此同时,印度亦展现出强势崛起的态势,凭借庞大的人口基底与全球产业供应链南移的趋势,成为新兴市场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廖承威特别强调,单纯以绝对数字评比各国专利申请量,容易因国家/地区人口基数差异而失真,因此以「每百万人口的专利申请量」作为比较基准,才能更真实地反映国家创新力。以此观之,台湾地区于2023年在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每百万人专利申请量中高居全球第一,成功超越连续多年保持领先的以色列,显示出台湾地区在全球创新竞技场上的坚强实力。
科技融合与半导体领航:台湾地区产业聚焦之路
全球专利申请领域中,数字通讯、运算科技与电子机械成为主流,反映出科技跨界融合(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时代趋势。尤其是AI、ICT(信息与通讯技术)与半导体三大领域,在全球专利版图上形成压倒性优势。
台湾地区的表现尤为亮眼。廖承威指出,在国际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中,台湾地区以半导体技术领先群雄。无论是本土企业,或是在台布局的跨国企业,均将半导体技术视为核心战略,推升台湾地区相关专利申请总量达到约三成。特别是来自韩国的企业,对台湾地区半导体领域的申请布局相当积极,占比近三成,反映出台湾地区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的关键地位。
这样的成果也直接反映在企业表现上。台积电自2016年起,连续蝉联TIPO百大专利申请榜首,其带动效应亦使工研院等学研机构在创新能量上逐年提升,显示出台湾地区产官学研体系的深厚实力与协同作用。
产业转型关键:深化国际布局,推动质量升级
面对全球竞争态势,廖承威指出,台湾地区必须深化专利质量,并推动国际布局。以目前全球趋势观察,数字通讯与运算科技仍是主流;但新兴领域如AI、生成式AI及绿色科技,正迅速崛起,也不容忽视。
从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报告来看,自2012年起,中国大陆在AI相关专利申请量上快速超车美国,展现强大的成长力道。廖承威也提醒,生成式AI的爆发将带动产学合作的重要性,因为学术界能以更快的速度发表新知,成为产业界布局未来技术的前哨站。
此外,在全球PCT申请中,美国仍保有运算科技与医疗技术双强的态势,而亚洲国家则集中于数字通讯与电子领域。虽然台湾地区在全球半导体领域中表现突出,但也需关注未来在AI、绿能等新兴领域的专利布局,避免过度集中于单一产业。
TIPO策略:建构专利生态系,支持产业升级
为因应产业转型与国际竞争,TIPO推动多项新政策。廖承威特别介绍了免费开放的GPSS全球专利检索系统,希望协助中小企业、新创公司降低专利布局门坎。数据库特别针对东方语系调教,提升使用者检索体验,并与国际大型数据库互补,让企业能以更低成本掌握全球专利动态。
在绿色科技领域部分,TIPO推出绿色技术加速审查机制,只要涉及节能减碳等领域,便可于6个月内取得审查结果,加速企业在ESG(环境、社会、治理)领域的布局。
针对新创企业,廖承威也提到,「新创专利加速机制」可使专利于2个半月内完成审查,大幅缩短上市或跨国申请的时程,有助新创公司快速取得技术防护。
值得一提的是,TIPO亦推广「电话面询」机制,让专利申请人无须长途跋涉,即可远程与审查官沟通,提升申请效率。尤其对于海外布局、跨国研发的企业而言,这项制度可大幅节省时间与成本。
产官学携手:以创新驱动台湾地区下一个高峰
廖承威最后呼吁,未来台湾地区在全球专利竞局中,不仅需维持半导体等既有优势,更应积极扩展至AI、绿色能源与新兴科技领域。而企业高层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将是带动公司创新动能的关键。
为此,TIPO每年也办理「产业专利分析与布局竞赛」及「发明奖」,希望透过奖励机制,引导企业及学研机构将创新转化为具体的市场竞争力。未来,台湾地区若能在专利质量、国际布局与跨领域融合三方面同步精进,将能在全球创新赛局中,稳固自身的战略位置,迈向下一个科技高峰。
附录:科睿唯安2025年全球百大创新机构,台湾地区13家获选稳居全球第三
科睿唯安(Clarivate)4月16日举办了《2025全球百大创机构颁奖典礼》,今年台湾地区以13家获选机构再度蝉联全球第三,仅次于日本(33家)和美国(18家);上榜机构按英文字母顺序为华硕(ASUS)、友达光电 (AUO)、中光电(Coretronic)、台达电(Delta Electronics)、鸿海(Foxconn)、工业技术研究院(ITRI)、联发科(MediaTek)、南亚科技(Nanya Technology)、广达计算机(Quanta Computer)、瑞昱半导体(RealTek Semiconductor)、台积电(TSMC)、华邦电子(Winbond)、以及纬创资通(Wistron)。
今年名单涵盖11个国家与地区,相较去年增加1个。日本以33家机构上榜稳居全球最大创新机构国(比2024年少5家);其次为美国的18家位居第二;台湾地区13家、德国和南韩各有8家、法国7家、中国6家、瑞士3家、荷兰2家,瑞典和今年重返榜单的芬兰则各有1家。
就产业别来看,与2024年各产业别的占比变化不大,仅有个别领域增减一至两个名次。今年有四个领域的入选机构增加、五个领域的数量减少;其中,电子和运算设备产业的占比仍为最高,其次依序为半导体、工业系统和汽车产业。
全球百大创新机构排名由科睿唯安知识产权与创新研究中心编制,以严谨的研究方法为本并采用德温特强度指数(Derwent Strength Index),该指数源自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Derwent World Patents Index,简称DWPI)与全球专利数据,衡量各项发明的影响力、成功足迹、技术独特性以及投资力度。